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常爱森
常爱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38
  • 关注人气: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看望儿子的女人》阅读训练

(2020-12-18 11:22:06)
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望儿子的女人

郑俊

这是一辆开往市区的客车,女人就坐在靠窗的位置。女人晕车,这个位置还是她跟一个小伙子调换来的。

窗外的田野已经绿起来了,暖暖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让车里的人都昏昏欲睡。女人没有睡,女人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想着长长短短的心事。一个硕大的竹篮摆放在女人的腿上,竹篮上盖着一块洗得发白的布,看得出来,女人是个喜欢洁净的人。

大姐,还是把篮子放在行李架上吧?这样怪累的。对面座位上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说。

女人回过神来,感激地笑笑,说:不了。女人看见了年轻母亲怀里的孩子,是个女孩,三岁的样子,两只澄澈的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篮子。

女人把手伸进篮子。变戏法儿似的摸出一把花生来,塞到女孩的手里。车厢里快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女孩吃花生的样子让女人爬满皱纹的脸上泛起了鲜活的生机。

烟就是这个时候冒出来的。没有人看到它是怎么冒出来的,先是羞羞怯怯的一缕,很快就成了一股,一片。车厢里有了焦糊的气味,眨眼的功夫,气味就在小小的空间里横冲直撞。

着火啦!女人第一个叫起来,声音哨子般尖锐。沉睡中的乘客都给惊醒了,平静的车厢里一下子炸了锅。

司机在慌乱中把车停在了路边,大叫着:快下车啊!可火是从车门烧起来的,没有人能够从那里离开车厢。

大家不要慌,来,从车窗跳下去!女人大声招呼着。一边丢掉腿上的篮子,两只手用力把车窗扒开。人群疯了似的朝那扇小小的出口拥过来,有两个男人凭着力气越过了妇女和孩子的屏障,削尖了脑袋往外钻。

女人忽然伸开双臂挡在了窗前:不要挤,不然谁也出不去!女人的嗓门很大,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娴静,像是一头狮子。

两个男人愣了一下,不情愿地让开了身子,骚乱的车厢顿时安静了许多。女人先是招呼着对面那个年轻的母亲,帮着她跳了出去,又抱起吓得哇哇乱哭的小女孩,递了出去。然后是一个妇女,又一个孩子……

乘客们在女人的帮助下,相跟着往外钻。车厢里的人在一个一个地减少,火势却在一点一点地变大,变猛,直至疯狂。小小的空间成了一个蒸笼,让人透不过气来女人不停地咳嗽着,手却没有停下,一个个或肥或瘦或高或矮的身子在她的推搡抬抱下,纷纷逃离了险境。

当最后一个人被女人推出窗口时,整个车厢已经成了一个火炉。车外的人拼命喊着:大姐,跳啊!快跳啊!

女人的头刚刚探出窗外,又缩了回去。她的手在窜着火舌的车厢里摸索了一阵,然后递出来一只烧黑了的竹篮。两个男人一边接过篮子,一边把女人从窗口找了拽出来。女人的头发已经烧焦,脸上像是抹了一层黑,衣服上还窜着火苗。几个人冲上去,手忙脚乱地把女人身上的火扑灭。

女人大口喘了会儿气,忽然身子一软,昏了过去。

救护车很快就到了,女人和另外几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

女人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睁开眼,女人看见了洁白的墙壁、洁白的被单。不知名的鸟声啁啾着从窗外传进来,让女人恍惚间觉得飘浮在梦里。

第一个获准进入病房的是市报的记者。记者望着女人瘦小脆弱的身子、伤痕累累的脸和那一头烧得不像样子的乱发,抿着嘴,深吸了口气,小心翼翼地问:大姐,感觉好点了吗?

女人点了点头。

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女人又点了点头。

据说,您当时就坐在窗边,本来可以第一个逃出来的,您为什么不逃?是什么让您坚持到了最后?您难道……就不害怕吗?

女人咧开嘴,一朵笑在她的唇边绽放开来。女人说:是我儿子,我儿子让我坚持到最后的。

您儿子?记者的眼里满是惊讶,他在哪儿?做什么工作的?

他没有工作。女人盯着天花板,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语,去年这个时候,为了救一场火,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一个人睡在了市郊的那面山坡上。这次,我就是去看他的。着火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儿子的身影。我想,要是给火烧死了,不是就能见到我的儿子了吗?我当时觉得儿子离我越来越近了,他还冲我招手了呢,真的。你说,去和儿子见面,我有什么好害怕的?

说这话的时候,女人不知道,一旁的记者和医生早已经伸出衣袖,揩起了眼角。

(选自郑俊甫小小说集《给人生一个惊艳的假设》)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了一辆开往市区的客车和暖暖的阳光,自然引出昏昏欲睡的乘客和有心事的女人,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女人没有听取年轻母亲的建议,坚持将篮子放在腿上,后来又冒着危险递出那只竹篮,均可看出她对篮子的重视。

C. 小说没有直接写女人的儿子,但读者能够从女人的讲述中感知到他是一个在灾难面前不顾自身安全、挺身而出的人。

D. 小说结尾讲述女人感觉到去世的儿子在冲自己招手,可以看出作者在赞美她勇敢的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她的迷信思想。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女人坐在靠窗的位置,为后文女人本可以第一个逃出去而没逃作了铺垫,更好地凸显出女人高尚无私的品质。

B. 小说一开始缓叙写,车内气氛平和,从车厢火起,情节变得紧张起来,使整篇小说缓急有度,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C. 小说通过对女人奋不顾身地救人后头发、脸上、衣服的细节描写,与前文形成照应,形象地表现了女人舍己救人的可贵精神。

D. 小说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丰富的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主人公形象鲜明,令人难忘。

8. 小说中记者采访女人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多处内容,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9. 本小说除了正面描写外,还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女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6. D    7. D   

8. 小说前文写女人有心事及对竹篮的重视,采访环节给出了答案,篮内物品是去看望儿子的祭品;小说中女人在火灾中表现英勇,采访情节给出合理的解释,是逝去的儿子让她不再害怕   

9. 车厢着火后,以司机的慌乱侧面表现女人的沉着冷静。以两个凭着力气越过了妇女和孩子的男人的狭自私从侧面表现女人高尚无私。结尾处通过记者和医生的表现,侧面表现了人们对女人行为的感动、敬佩以及对她的同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委婉地批评了她的迷信思想错误。小说结尾处女人的话语要是给火烧死了,不是就能见到我的儿子了吗?我当时觉得儿子离我越来越近了,他还冲我招手了呢,真的。你说,去和儿子见面,我有什么好害怕的?可知,儿子是女人的强大精神支柱,除了表现女人的勇敢外,更表现出了女人不顾生死想要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项,心理描写等丰富的描写手段错误。文中女人瘦小脆弱的身子、伤痕累累的脸和那一头烧得不像样子的乱发,抿着嘴是对女人在医院醒来后的肖像描写;文中客车着火过程中是女人招呼大家按顺序从车窗跳下,以及接受市报记着的采访,其中作者运用较多的就是语言和动作描写;而文中并未涉及心理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这是一篇小说,文章是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故事的开端,主要交代女人的出场,初步给我们一个印象:有心事,腿上摆放一个篮子,喜欢洁净,善良以及喜欢孩子。其次是故事的发展,主要写车厢着火后女人奋不顾身的帮助一个个的乘客跳出火海,而自己却晕倒住进医院,此处展现的是女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最后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主要写市报记着对女人的采访,女人的回答揭示了支撑她如此奋不顾身的是她儿子——因救火牺牲的勇敢者,从而表达了女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本题的问题是记者采访女人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多处内容,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首先看第三部分记者采访女人这一情节,根据记者和女人主要的四问四答来看。

第一问大姐,感觉好点了吗?女人 点点头,可知女人受伤,照应前文车厢着火,女人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第三问您为什么不逃?是什么让您坚持到了最后?您难道……就不害怕吗?女人答是我儿子,我儿子让我坚持到最后的。 照应前文女人坐客车去市里是看望儿子,篮内的东西就是带给儿子的。

第四问您儿子?他在哪儿?做什么工作的?女人答为了救一场火,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一个人睡在了市郊的那面山坡上。这次,我就是去看他的。着火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儿子的身影。我想,要是给火烧死了,不是就能见到我的儿子了吗?我当时觉得儿子离我越来越近了,他还冲我招手了呢,真的。你说,去和儿子见面,我有什么好害怕的? 由此可知,女人在火灾中表现英勇,是逝去的儿子让她不再害怕。她这次坐车是去看望死去的儿子,而冒着危险也要递出的篮子装的是看望儿子的祭品,长长短短的心事也是由逝去的儿子而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文中除了女人外,涉及到的次要人物主要有:司机、两个男人、记者和医生,所以侧面描写表现女人形象的有:

司机在慌乱中把车停在了路边,大叫着:快下车啊!’‘大家不要慌,来,从车窗跳下去!女人大声招呼着可知,可以反衬女人的沉着冷静;

人群疯了似的朝那扇小小的出口拥过来,有两个男人凭着力气越过了妇女和孩子的屏障,削尖了脑袋往外钻。女人忽然伸开双臂挡在了窗前:不要挤,不然谁也出不去!’”可知,以两个大男人的狭隘自私反衬女人的舍己为人高尚无私。

一旁的记者和医生早已经伸出衣袖,揩起了眼角可知,人们对女人行为的感动、敬佩以及对她的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