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一多《祈祷》鉴赏

(2020-10-12 08:30:49)
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祈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诗人要祈祷什么:“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这似乎是“骑驴找驴”,然而这实在是诗人留学归来后由兴奋而堕入困惑的心态呈示。他在国外,日夜想念祖国,对祖国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可是回国一看,到处是不平和黑暗,引起了他内心的极大苦痛和震惊。闻一多对此深恶痛绝。当然,当时他的思想中也掺有国家主义的某些不良影响,以为中国古代的东西一切皆好,至高无上。但是,那种对祖国古老文化的深切怀念之情,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意,还是感人至深的。《祈祷》一诗就恰好地体现了他这种思想感情。

因此,诗人悲哀地祈求将来解答他心中的疑惑;在孤苦无告之下,他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寻回真正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的精神。正是基于这一点,他在诗中才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掌故,从这些典故中可使人想到古老中华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诗人从尧舜、神农、黄帝看到了清政,从刺秦王的荆轲,刺侠累的聂政,看到了侠勇,从著名学者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看到了智慧和幽默,而从孔子闻麒麟死而悲恸的事迹中则看到了大呼“大道”将不兴的忧患与期待。从三山五岳长江黄河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庄严、忍耐的性格。当然,对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评价远非如此简单,何况今日社会的种种弊端事实上恰恰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影响作用,诗人发思古之幽情,当然是为了今天。他期望中国人多一点“吊唁死麟”的忧患意识,多一点仗义的、高洁的狂放不羁、诙谐幽默的品格,期待社会的改革。如果说,第一节中出现的祈祷较多的是悲哀之言,那么,末了的祈祷则更有一层希冀了。

本诗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诗人多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情感判断。如问谁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正是以此鞭挞那些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诗中还用委婉的口气指出,有人竟把那大禹治水的图和姜太公得到的治国的宝书,都附会成神话传说中的“河世图”和太公垂钓、鲤鱼肚内藏书之事,原不可信,中华民族的智慧并非天赐。诗中以反问的形式,把神话传说掺入诗句,增加了几份神秘、朦胧的色彩,引人进入诗境。在形式上,本篇运用的是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了随韵,即二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

 

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祈祷》的内涵:

第一,从基本的层面上讲,这依然是闻一多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我们民族的远祖黄帝,有遍尝百草中国农业文明先师神农,有德高望重、治国有方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尧舜,还有血性豪侠、反抗强暴的荆轲聂政,这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楷模,他们象灯塔一样永远照耀在民族历史的最前端,勉励后来者奋斗不息;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又曾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贤人,如孔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等等。传说中的麒麟向来被中国人当作仁兽,一生推行仁义道德的孔子见麒麟之死而伤道穷,从此绝笔。庄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针见血,淳于髡数使诸侯,滑稽善辩,东方朔更是以见多识广、聪慧过人著称。先贤的事迹是难以数尽的,随便拈出几个便让人思慕不已。接着,诗人又借用历史传说,极力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据称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龙马出河”、“凤凰授歌”。这些传说为中华文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迷离的光环。诗人又想象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有沉默不语的戈壁滩,庄严雄伟的五岳山峰,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泰山里的山间流水,几千年来泣然下滴,永不停息,这又是多么坚韧的毅力。于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诗人又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

闻一多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辉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这主要还是出于一种文化自卫的目的,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冲撞之中,诗人时刻感到了被征服被同化的危险。他认为,文化上被侵略的危险和灾难实在要比政治的、军事的侵略大得多。经过理智的思考,诗人认定,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要努力唤起当代中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才有可能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这首诗如此激动地数说着历史,追忆着先贤,其根本目的正在于此。

不过,仅仅停留在这一思想层面上,闻一多的个性特色便还是不够鲜明突出的。可以这样说,从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势不可挡的趋向蓬勃展开,外来的渗透在所难免,而民族文化的衰弱也仿佛是历史的必然过程。面对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很难接受的,从洋务派到《学衡》诸公,也包括现代文化史上的几次大的东西之争及民族文化讨论,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性的选择,这就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相自卫,并与西方文化相对抗。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的特色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热烈地赞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在二十世纪文明的浪涛拍击声里,他分明意识到,我们古老的文化毕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辉煌都成为遥远的历史,不再可能复活,未来的中国文化的繁荣很难说就还是河马献来的馈礼,是九苞凤凰传授的音乐节奏;当代中国人也似乎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情趣,并不都如诗人所想象的那样迷醉于漫长的过去。那么,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的希望何在呢?诗人难以掩饰他由此而产生的迷惘和痛苦。这也就是《祈祷》思想内涵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诗歌自始至终响彻着这样的话: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劈头盖脸地扑过来,让人猝不及防,它那鲜明的情感色彩与它在意义上的蹊跷费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谁是中国人,这还难回答吗,是你,是我,是当时的四万万同胞。但是,闻一多偏偏要这样顽固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中国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传统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既然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难以寻觅,那么如何把记忆抱紧就当然成了问题。而民族的伟大”也就需要我们也重新清醒、重新讲述。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这句妙在轻轻二字之上,可以想象,在碌碌营利的现代社会,到处是诗人讨厌的喧嚣嘈杂、一片狼藉,也许我们并不缺乏形形色色的地大物博”之辞,但那主要是向西方的主人献寿谢恩,奴才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就需要竭力夸张自己的成果,喧哗一阵;而轻轻才是发诸内心深处的真挚和深情。可惜到如今,象这样的轻轻却也要诗人在满世界地寻找了。从这里,我们也发现了诗歌的第三层涵义。

第三,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