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洋音乐横笛歌剧第七中学李淑珍淄博杂谈 |
分类: 我的散文 |
我的老师
记得有《卡门》、《曼依·郎摄戈》等歌剧中的曲子。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我的老师----李淑珍的歌声实在精采之极。她是在山东师范学院学的歌,曾在滨州、淄博得过歌唱比赛的首奖,因为那时是在“文革”期间,她在国外的日子多,所以在本国反而没有什么名气。她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最近在内地的报纸上看到他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署名是李淑珍在前唐道庄在后。我想这倒不一定是“女人第一”的关系,因为音乐究竟是李淑珍的专长。
这篇文章中谈的是怎样吸收西洋音乐的长处,和怎样继承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固有的音乐有很多好处,例如横笛的表演能力,就远胜西洋的横笛(西洋横笛用机械化的键,不直接用手按孔,所以不能吹滑音),但西洋音乐也有很多优点,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就必须先达到西洋音乐的世界水平。目前,我们离这水平还很远。
他们觉得目前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像古琴的演奏就大有后继无人的危险。我国歌剧的歌唱法与外国歌剧是完全不同的,而我们对所谓“土嗓子”的唱法还没有好好地加以研究。
“业余音乐是重要的,但正如谁也不会想把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寄托在业余科学家们身上一样,要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也不能靠一些业余音乐家们。”---------钱学森。
我国过去曾经落后过,但是在新中国飞速发展后,在自然科学上,有钱学森、华罗庚等等出来了;体育上,有陈镜开,穆祥雄、张统等等出来了:音乐上,现在还只有一个傅聪。艺术人才的培养确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单是某一个人学习的时间,还需要整个社会中文化与传统的累积),但既然有这样好的环境,又有这样多的人口,我想四五十年之内,总有中国的巴格尼尼或李斯特出现吧,五六十年之内,总有中国的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出现吧!从历史的观点来说,那决不是很长的时间,问题是在于目前的努力===肯定有三亿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