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0年12月10日
(2010-12-11 23:09:08)
标签:
转载 |
试卷情况:
前三卷为选择题,每卷100道题,150分满分(单选50道,每道1分;多选40道,每道2分;不定项选择10道,每道2分)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包括: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考试时间:每年九月第三个周末
我的复习时间:大约从三月正式开始。从三月到六月平均每天5小时左右的“司考时间” ;七月八月进入冲刺阶段,每天9小时。共计1168小时左右。但现在回忆起来,这么旷日持久的过程不太有必要,战线太长会让人心理疲惫,后期会很难熬;很早之前复习的东西多半也都忘记了,后期还得返工,反倒事倍功半,有负面作用。个人觉得司考需要一种“气场”和一段时间之内密集的思维强化才能提高,需要全心投入,用零碎时间学习效果可能不会理想,至少我身边通过司法考试的人都是这样。
复习用书:精讲教材一套,法条汇编一套,历年真题两套(一套按正规试卷形式编排,一套按科目编排),模拟试卷若干(也可以不用)
基础理论阶段。(3月4月)
主要看全面讲解的辅导书。此阶段以理解为主要任务,不仅要知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规定,法条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果遇到了相应的实际问题应该怎么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看书很容易出现“假懂”现象,即看书的时候也没什么不明白,但合上书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一做题就错。应对这一现象的方法是每看一段就要反问自己刚才看的文字是什么意思,提炼出要点,还要注意学习从理论或者法条得出案件结果的逻辑过程。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虚拟办案” ,不要把自己当成备考的学生在被动地啃书本,而要假设自己是在像法官一样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也能消除对考试的畏惧排斥心理,让备考过程充满乐趣,建立信心。
绝对不要在这时候就疯狂死记硬背。并不是说死记硬背是不需要的,相反对于司考来说记忆占了很大比重。我的意思是在这个时候还用不着把重点放在背诵上,首先是在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勉强记忆效率低下且违反人性; 其次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的东西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现在背了也没用。要理解的放在前面,要背的放在后面,这是司考备考的基本规律。
于是下面就要说到复习顺序,需要理解的主要是民法和刑法,所以推荐以这两科打头,之后进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之后再看行政法。以上几大块是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每一科的分值都很诱人,知识体系也比较整齐,重点明确,考点稳定。二八定律中的“八”就是指的以上内容,也就是传说中的“重者恒重”。第一卷的特点是科目多,每科的分数相对较少,知识点杂乱,也比较枯燥,复习难度大,需要非凡的忍耐力和强大的背功。一般来说要放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之后复习。本卷的科目就好像“鸡肋”,得高分不易。
第一阶段切记急躁,理解透彻了再向下进行。贪多求快的结果是下一阶段浪费时间返工,打乱进度也影响心情。精讲辅导书主要分为两种:以法条为主线编排,以知识点为主线编排。推荐使用后者,知识点编排形式有利于在打基础阶段帮读者建立比较明晰的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从宏观上总揽全局,心中有数。
精讲教材至少看两遍(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第一遍的速度慢,第二遍可以快一些。我复习的时候不是一遍看完再看第二遍,而是第一遍进行的时候穿插着第二遍。Eg:
民法,刑法,民诉,民法2,刑诉,刑法2,行政,民诉2,刑诉2......
本阶段最好不要大规模做题,否则会造成类似于考试之前先看答案的状况,后面用题目检测自己的时候成绩会不真实,而且先入为主的印象会扰乱思考过程。不过也坚决不能和题目绝缘,题目本身就是完整的案例,看书的时候同时参考少量试题,对理解理论绝对有好处。这也就是不建议使用“三大本”当作复习材料的原因,此三本书简直就是降低学习效率的奇葩。
这时候就可以正式开始做题了。每看完一个部门法的法条就做前面说到的那套按科目编排的相应真题。真题是要反复做的,看几遍法条就做几遍真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用的书是一道题下面紧接着就给答案那种形式,在自己得出结论前千万不要看答案,而且做前两遍的时候不要在题目和选项上做记号,这样会影响下一轮的做题效果。而且在做第二遍的时候,大部分题根本就没印象了,甚至会在第一遍错过的题目上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第三遍的时候可以在题目上做标记,复习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地把错题当作重点看,最好能把错误的地方相对应的法条自己查一遍,标在题目旁边。
三遍过完之后可以开始做用试卷方式编排的题目。打破按不同法律分门别类做题的思维定式,同时也让自己适应司考的做题模式,培养对试卷的感觉,控制答卷速度。
上课阶段(7月剩下的时间)
跟紧老师就可以了,没什么特别的技巧。但应该在自己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或者学习遇到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上课效果才好。上课的主要目的是明晰重点,了解考点和出题方式。老师根据对往年题目的研究也会对当年的考点作出些预测,有利于缩小复习范围和建立信心。
冲刺阶段(上课后考试前)
此时距离考试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复习了,以讲义和真题为中心是比较经济的做法。老师总结的讲义一般都能把握住司考80%的重点和当年可能考的内容,这些东西只要烂熟于心就能把握大局了。但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如果自己之前没有充分准备只靠看讲义是比较危险的,虽然也有不少同学过了,但毕竟不保险,对知识也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复习过程中相当痛苦,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
以往没复习到的一些边角生僻点在此时要大胆放弃,比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之类的法律我一眼也没看过。
另外,这个阶段还要集中于真题的复习。可以整套地做真题,查漏补缺,特别要注意错在哪些地方,记不清的不要只看了答案就让它过去,最好自己动手翻一翻法条,甚至第一阶段用的教材,彻底弄懂,举一反三。
对于各种模拟试卷,如果在真题做完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主要是练练手,找考试的感觉。不要怕模拟试卷有错误,每年司考真题也不见得有多精准,而且经过以上复习,大多数错误你都能识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