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是什么?先举两个我这次去澳洲的例子。
在悉尼的一家书店里,一摞摞外文书刊中,一本红色烫金字中文的《孙子兵法》非常吸引眼球,书名翻译为《The
Art of
War》(作战的艺术),奇妙的是,这本书店热销推荐品的《孙子兵法》竟然摆放在了一堆商业书籍之中,左邻右舍是比尔·盖茨、150位CEO,还有经济大萧条。
这让我亲眼见证了《孙子兵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知本家”们所热捧的现象。参与现代经济竞争,同样需要“The
Art of War”,“知己知彼”、“以迂为直”、“趋利避害”、“守则不足,攻则有馀”……字字千钧。

《兵法》出现在这些华丽时尚的书籍中间,显得很朴实。

这就是那家书店的门脸,帘子的图案是个东方美女。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悉尼的一家旅行社,街上风太大,我们进入一家旅行社躲躲风,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旅行社内只有3位工作人员,并无游人咨询。旅行社摆放了各国宣传画册,在巴厘岛的梯田、泰国的普吉海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之间,我看到了《CHINA》,那画面是西安兵马俑。这就是一眼就能认出的中国LOGO,中国符号。

旅行社工作人员,俏皮地对着我的镜头摆POSE,他的身后仿佛是一面各国符号的文化墙。多彩斑斓。

来个3人合影吧。

各国的文化符号,在一面墙上汇集。
那么,在我并不算丰富的旅行生涯中,在与有限的外国友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或者说是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很有意思,这其中有充满神秘的东方韵味的理解,也不乏对中国的误读和曲解,(毕竟他们阅读到的新闻报道对中国并不全是公正而客观的,就像BBC的西藏假新闻,竟把尼泊尔的镜头拿来移花接木)。但他们眼中的中国,也的确值得我们思考,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在突尼斯,曾接待我们的TTN旅行社的威斯娜,在她眼中,中国的符号,是神奇的烫伤膏,那是她去中国旅行,大概是团友被烫伤,导游拿来了中国的烫伤膏,涂上后很快愈合,她眼睛瞪得大大地向我们描述那膏药的快速功效,所以她也购买了一支,不过一直没有机会使用来向众人展示它的神效。
也是在突尼斯,市集练摊的小商人见到我们会先说日语,我们摇摇头说:“No,we come from
China.”然后,那小伙摆出了李小龙的POSE,口中配合着发出恶狠狠的声音,在他眼中,中国的符号就是中国功夫。

在爱尔兰,比尔城堡的第12代伯爵先生告诉我们,中国就是拥有神奇植物的国度,他和妻子曾3次前往中国云南,带回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他们的城堡之中,至今,他们的城堡花园中有一大片区域专门叫做“云南省”。

还是在爱尔兰,接待我们的当地旅游局代表,看着我们一个团八九个人,竟然有五六个女孩,他吞吞吐吐、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他听说中国严重重男轻女,不知道我们几个姑娘何以茁壮成长?Oh,My
God!
在悉尼,对机场免税店的工作人员来说,中国的概念意味着,抵达一架中国飞来澳洲的飞机,Jurlique的货架的化妆水就全部被抢空,中国意味着强劲的购买力。
还有一个在匈牙利遇到的朋友,他说去过中国,第一站是沈阳,他的印象就是:“The city is so dirty,and the
texi runs so
fast!”,他说两个“SO”的时候,眼睛瞪圆了两次,生怕我不理解他形容的程度。不过,那大概是十年前了。那时候的沈阳曾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著名的铁西区就是在这个城市。我跟他说,有机会重访沈阳,会大不一样。
在马尔代夫,一个小岛一家酒店,教我潜水的黑肤色小伙,每天在酒店内看到不超过一百个人,中国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遥远,而且人相当相当多的地方。令人叫绝的是,他酷爱乒乓球,我们中方代表,几个人都没有把他打下阵来。

此外,北京奥运、长城、小桥流水、西藏、便宜货、Made in China的服装、出口劳工、Chairmen Mao、甚至Jay
zhou周杰伦,Doufu(中国豆腐正在成为法国大厨的精彩配料)、无处不在的Chinatown、以宫保鸡丁为代表的中餐……都在外国人眼中勾勒着中国的意象。
China到底是什么?中国的印象,也许正在从一个模糊的古老国度的形象在发生渐变,好在所有我问到的外国朋友都向我承诺,中国是他们旅行的next
station.也许是客套话,管它呢,中国是什么,来了,再做评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