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安晚报:桐城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2013-01-02 15:54:49)
标签:

桐城文学丛书

新安晚报

光荣与梦想

情感

分类: 大家评说

今日新安晚报全文刊发桐城市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洪放的文章。感谢洪主席大作中提到我。

                   桐城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洪放
  一
  桐城,地处皖中,其地理位置,有一种较通行的说法是:吴头楚尾。而更诗意化的解释是:抵天柱而枕龙眠,引大江而望枞川。不论哪种说法,意思都很明了:桐城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小城,吴风楚雨,构成了其独特的地理文化。而在元朝以后,桐城文化中更多地呈现出了移民文化的特色。历史上中原地区三次大的移民运动,桐城都在其中。浓厚的吴楚文化与多元的移民文化,交织成了桐城文化的开放、包容、坚毅、厚重,同时也形成了桐城一地动荡不安遂求仕上进、“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人文现实。在此大背景下,桐城文化不断蓄积,兼容并包,内敛自省,终于在一代大哲明末无可大师方以智之后,创造了与有清相始终的“桐城派”。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认为:清代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流衍区域最广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不仅重创作,更重理论;不仅重载道,更重育人;不仅重辞章,更重经济;不仅重当时,更重未来。桐城派作为桐城文学的一座高峰,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光芒。
  “城内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文化的桐城,亦成为文学的桐城。在桐城派因新文化运动而音响渐息后,桐城文学创作仍然是坚持开放、星光不断。桐城派后期作家在古文和翻译园地辛勤耕耘,方孝岳的文学理论、朱光潜的美学华章、方令孺的锦绣散文、方东美的东方儒学、舒芜的人文随笔,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重彩之笔。而新月派诗人方玮德,算是桐城文学中的灵动分子,虽然因早逝而仅留下五十首不到的诗作,却在现代诗歌史上成为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诗人。杂文家叶丁易,思想敏锐,文笔老道,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必将成为一代杂文大家。
  桐城文学薪火相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一批年轻作家感慨于年轻共和国的生机与活力,放声歌唱,逐渐成长。汪福来、朱曙辉、操鹏、高大野等,从最基层的说唱艺术起步,紧贴时代、紧贴人民,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汪福来的《插秧机的故事》、朱曙辉的《海滨鸟语》、操鹏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高大野的《套模》等。不幸的是,桐城文学同中国文学一样,陷入了无言的沉痛与压抑着的荒凉。
  与本土文学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旅居台湾的桐城女作家张漱菡。作为桐城望族张氏家族的后人,其先祖中曾出现过“父子宰相”,即张英、张廷玉。张漱菡少小离乡,却一直思念故乡、感念龙眠山水。在其《意难忘》、《江山万里行》等计近二十部著作中,总能隐约寻到桐城的影子,闻到桐城的味道。她以其丰厚的创作,在台湾文坛和华语文学创作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而在上世纪上半叶即已成名的哲学家方东美,继续其东方儒学的传播与实践,其《科学哲学与人生》、《哲学三慧》等,华采智慧,丰瞻秀美。桐城文学,因为他们,而在荒凉中依然开出了绝美的花朵。
  二
  文学从来都与脚下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文学是时代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人民的;文学需要人性,而人性必须依托于这片土地,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突然走出大片的沉重与荒凉,走出压抑与扭曲,桐城文学的春天和共和国的春天一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1979年10月,《诗刊》用大篇幅发表了桐城青年诗人陈所巨的组诗《田野,亮晶晶》;与此同时,《星星》、《十月》等国内名刊,也相继大面积刊发了他的诗作。陈所巨,这个出生在桐城乡下的年轻人,在默默浸润于悠久的桐城文化与迅捷感知时代的脉搏中,清新而具有鲜明思想地站在了中国诗坛上。其立足于脚下的土地,瞻望农耕文明的光芒,深思过去,反省并且深刻地呼唤着所有葳蕤的生命。著名诗人公刘称其为“田园上的歌手”,他也因其优秀的乡土诗歌,而成为1980年全国第一届青春诗会参会的十七位诗人之一。他以阳光般的激情,讴歌当时刚刚觉醒的中国大地,写下了《阳光、土地、人》、《土地,黑色的履历表》等名篇。他的诗歌朴素真诚,歌唱土地,回归土地;热爱土地,反思土地,如同泥土一般。如果说陈所巨最初是作为一只共和国的报春鸟的姿态而出现的话,那么,在稍后,当他相继参加了长江魂诗会、赤壁诗会和绿风诗会后,视野更为开阔,创作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他的诗歌不再是单纯的歌唱与稍显平面的描写,而是转向了深沉与浑厚。《日暮乡关》、《大河与鼓声》等诗作,充满沧桑意识;而后来结集出版的《玫瑰海》,则物我交融,诡谲奇丽。“这一个哼着民歌和黄梅调的山村孩子,倏忽之间已长成自由遨游于海洋的壮汉了!”(公刘语)但无论怎样,他的诗,总是贴着大地,归于心灵。他认为:“诗是从心里喷射和流泻的,心是诗之源。”他努力地在人与大地、大地与心灵、诗性与神性、苦难与自然之间寻找,他的创作呈现了不可遏制的激情与深藏其间的悲悯。一直到九十年代,他始终处于一种诗歌创作的巅峰状态,是中国当代诗坛少有的实力派诗人。因此,他的作品也多次获奖,并成为最受读者喜欢的十大青年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桐城文学在新时期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文学的一枚硕果。他的诸多诗作被翻译到国外,成为中国乡土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先后出版了《乡村诗草》(与人合著)、《在阳光下》、《阳光、土地、人》、《玫瑰海》、《回声与岸》等五部诗集,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名作文库》、《二十世纪诗歌辞典》等。
  桐城文学因为陈所巨的出现,再次点亮了文都的星空。几乎与他同时,一大批中青年作者,进入了文学创作队伍。他们关注现实,勤奋耕耘,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为桐城文学增添了光彩。朱曙辉从新疆回到桐城,写出了系列新疆散记,浓郁的边疆风情和苦难的人生体验,使其作品雄浑沉郁;女散文家都君萍,在《散文》等连续发表了多篇散文,显示了不凡的创作实力;操鹏、潘忠荣、高大野、叶濒、陈高潮、胡堡冬等,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特别是杨怀志,八十年代初开始小说创作,与陈所巨合著长篇小说《明宫奇冤》出版后,在《青年文学》、《江淮文艺》等发表了《老马识途》、《气癌》等作品,以小说家的敏感,叙述了大变革年代的人性与社会。稍后,在八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桐城一批更年轻的作者崭露头角。女诗人白梦,执著于真情,《无声的暗河》、《在时针约定的区域》等,获得了诗坛的较高评价,她也因此获得了庄重文文学奖和多项诗歌大奖。洪放在九十年代创作发表了系列西部组诗《苍茫》,诗风大气,引起了诗坛的广泛关注。陈加正、李季农、许松涛、王原、罗德泉、陈俊、程绿叶、陈汐、金卫、倪学斌、赵国平、李成、汪世学、欧阳健子、博冀等,组成了桐城青年文学的实力方阵。而其中,许松涛的散文创作,洞幽探微;李成、汪世学的诗歌创作,抒情瑰丽;陈俊、程绿叶的散文诗创作,深情精致;金卫的报告文学,则直面时代;还有一大批作者也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并不断获奖,桐城文学迎来了新的气象。
  三
  新世纪曙光初现,桐城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且成果丰硕的时期。
  如果我们稍稍回首,就不难发现:桐城文学创作长期以来都是在作家个体成就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群体性创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桐城以陈所巨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在全省乃到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各种诗刊诗报上发表诗作的诗人,有近三十位之多。这些诗人,有的如今仍然坚持在家乡的土地上;有的则长期在外地工作,如陈先发、何冰凌、李成、韩进、毕亮、余一、程刚、王千马、爱若干、王妃、一度、桂向东等。但不管在本地,还是在外地,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都有内在的相似,都是与这片生养的土地密不可分。换言之,他们的作品,都充满着泥土味、故乡味,都有一种与心灵相契的悲悯,和与自然、人性相融的深切。
  桐城被称为“文都”,而“都”,则是集合之意也。
  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和所谓的新现代派后,在新世纪之初,更加呈现了流派纷呈、多元并存的格局。桐城文学自然也受到大的文学创作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文学创作理念与观念正在发生变革;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也逐步加深了对文学的侵蚀。文学创作开始体现自觉化、自我化、同仁化、无功利化特色。杨怀志、操鹏、潘忠荣等,致力于桐城文化研究;另外一些作家,则因种种原因,淡出了桐城文坛。然而,桐城文学的生机与活力,却在长达三十年的积淀之后,开始迸发。可以说:这十来年的桐城文学创作,是桐城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期,也是一个充满喜悦的收获期。
  著名诗人陈所巨,撷着世纪之末的喟叹,以更加成熟的思想和更加纯青的技巧,继续站在中国诗歌创作的前列。他的一系列关于秋天的诗作,成熟大气,深刻内敛。而他的散文,更臻化境。他脚踏大地,仰望天空,创作风格更加通透与鲜明。《庄子的草帽》等散文,代表了他后期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也受到了散文界的一致推崇。白梦、洪放、汪世学、陈俊、朱国清、杨正友、程绿叶、欧阳健子、章啸的诗歌创作,全面提升;许松涛、洪放、白梦、胡堡冬散文写作,更加回归桐城文风,更加关注桐城文化,渐趋深厚。大量的诗歌散文专集出版,十年来,共出版诗集近十部,散文集十余部之多。在各地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的作者,近百位之多。
  而在诗歌散文创作继续呈现高潮的同时,更为可喜的是桐城小说创作,有了长足发展。陈所巨和白梦共同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父子宰相》,获得了安徽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引起了文学界热评。陈所巨的长篇小说《黑洞幽幽》,深入人性深处,书写人生苦难,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高度。杨怀志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刀侠传奇》,将桐城历史上的平民英雄形象,呈现给了广大读者。作为历史小说,虽然叙事传统,但精彩耐读。白梦的长篇小说《晶晶和龙龙》,是桐城目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少儿题材长篇小说,清新可爱。洪放在短篇小说写作之余,专攻长篇小说写作,从2007年开始,相继出版了十二部长篇小说,既有官场题材备受关注的《秘书长》系列,也有回首青春、直面现实的《撕裂》。他已成为中国当前官场小说写作的代表性作家,其所提出的“原生态、理想化”写作观点,受到评论界的肯定,作品也因之获得了安徽文学奖。吴问银在稍后也开始了官场小说创作,已连续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并且获得了全国公安文学征文奖。在长篇小说的全面繁荣下,中短篇小说写作也突破瓶颈,洪放、白梦、陈良胜、徐文海、胡堡冬、王寒水、凡怡、云儿、吴春富、陈高潮、陈俊、胡书斌、胡静芝、汪传荣、杨键等,发表小说近百万字。小说创作已成为桐城文学创作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突破。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中国作协会员4人,省作协会员20人,市级作协会员近百人,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更为可喜的是,虽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但文学的神圣与梦想,依然荡漾在桐城人心中。近年来,一大批年轻作者走上文坛。李大鹏、刘波的诗歌创作,起点高,现代性强;张永峰、晓荷、吴旦、光其军、汪向军、何珍、陈彩云、疏桐等,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都出手不凡,为桐城文学创作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生力量。可以预见,假以时日,他们终将成为桐城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将以更成熟更丰富的作品,续写桐城文学的辉煌。
 http://s9/mw690/696bee9bnd2495ab2d43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