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本质
道德不等于法,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即自持。依法治国是针对人治进行的政治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以德治国也是针对传统贤人政治而提出来的提高全民道德文明水平的社会现代化的长远要求。在培养人的教育上,关注内在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促进其形成合理合法的行为的德育才是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个教育本质的德育。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德育是人自我完善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德行修养的选择权,尊重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尊重人对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自由选择权,真正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为别人、为社会的教育变成是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美满的教育,这才能充分实现德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目标,就是改变旧的、采取外在束缚人的方法来禁锢人、谋求一时一地的社会稳定的德育,而是从个人出发,创造条件来发展人,追求内在自觉的、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德育。个人若自觉地遵循和追求社会文明的行为规范,会使得个人被他人、社会团体所接纳和尊重,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安全,保障了社会有一个共同期望的和谐生活秩序,更有利于个人以他人或社会允许的合法合理的手段获得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源,实现自我的幸福,而每个人对自身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人类理想生活的终极目标。因此,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的外在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9]来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里合理合法地逐步满足长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在个人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只有自下而上的、从学生个人本位需要出发的德育,才容易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成为其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德育最终依然会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
(二)当前学校德育的偏颇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定位普遍“高、大、空、远”,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德育目标又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德育内容以社会为本位,过于空泛,学生难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认同。学校德育俨然在培养政治家,政治立场、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意识的单一化外在社会目标在中小学德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内在的、自觉的行为环境认同的需要。在德育方法上大量采取的是灌输式的说教、训斥,简单、机械的命令与禁止,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实践,专门的德育教学和评价注重的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知识化、认知化,忽视道德的情感、态度、行为、意志的培养,德育没有真正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之中,也孤立于家庭、社区、社会之外。王卫东教授在广州主持的一项各级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显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社会本位的、外在的、强制性的德育成效难以保持。[10]
三、构建学校德育的多维模型
新课程改革已经针对以上弊端相继颁发了新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仍服从社会本位,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其他学科教学的教育性与德育课程也缺乏衔接,没有关注从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自下而上的道德体验和自觉行为追求。如何实施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学校德育,从学生个人需要出发,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努力开发多元的德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知识、能力、行为、意志上实现道德整合,切实使德育内容成为学生喜爱和自觉追求的精神?在此提出一个目标、内容和操作的三维立体化模型,希望从提高德育实效上对学校德育作些探索。
学校德育模型图
(一)学校德育的多层次目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长期以来存在的既表现在德育的任务不分学级、千人一面,又表现在德育的任务不分层面、要求过高的“统一观”近年来已受到冲击。分层次构建德育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如何分层次上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主张。张人杰教授在批判德育目标的单纯统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目标的具体层次构想:在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可分为四个层面:亦即“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学校德育需侧重的则是“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这两个层面。这与孔汉思(hans
king)为代表的全球伦理运动推动者提出伦理道德的层次性和人类道德底线问题有不谋而合之处: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道德追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团体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在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和多元文化并存、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并存的社会,必须共同遵循全球道德底线,人类才能减少冲突,和平共处。这个道德底线就是:(1)把人当作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依据希腊神话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层次,与张教授的四个层面极为吻合:在理想的黄金时代,己之所欲,先施于人──应该提倡的,即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先怎样对待别人,这样人类友爱和平,共同发展;白银时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须做到的,即你不想受到伤害,也不要伤害别人,做到洁身自好,这样人类可以和平共处;青铜时代,人施诸己,也施于人──允许存在的,即以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对别人的行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时人类战争与和平共存;黑铁时代,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坚持反对的,即为免自己可能受到伤害,就先下手为强,先打击、消灭所有潜在的对手,从而摆脱可能受人攻击所带来的被动,如德、日等发动的世界大战、争霸活动,强者为王败者寇,这样人类战争不断,冲突不断。[11]
前一篇:解读校园文化
后一篇:上善如水 厚德载物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