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7645702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龙门石窟(四)
(2025-07-26 12:41:04)
标签:
龙门石窟
敬善寺洞
摩崖三佛龛
双窑
杂谈
分类:
河南河北
接上篇
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
唐高宗显庆,龙朔间(
656-663
年)开凿,
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
敬善寺洞窟为前后室结构,前室的窟门两侧雕有两力士、两菩萨。
右边的
力士及菩萨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左边的力士及菩萨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窟洞上方有飞天
后室是主室,正壁主尊为高约两米的结跏坐阿弥陀佛,佛像宁静持重,安详恬静。
(网络下载图片)
敬善寺洞最为人称道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阿弥陀佛,众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由于“一佛五十菩萨图”通常以绘画形式出现,因此,敬善寺洞中以石刻表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显得尤为珍贵。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敬善寺洞窟左边的窟龛
佛像头部缺损,洞内壁有一些小龛。
窟龛外壁上面
窟龛外两侧
下方有一精致小像
摩崖三佛龛是龙门石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雕凿有三坐佛,四立佛,共七尊造像,石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所以称为摩崖三佛龛。
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各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
因为摩崖三佛龛并没有题记,后人结合文献研究,认为这与唐代武则天相关,此窟应该是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的。
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
690
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左边的窟龛
这尊佛像开始雕刻,只是一个毛坯。
右侧
结迦坐佛
弥勒佛的两侧为胁侍立佛
右侧
胁侍立佛,面部略清晰,其它地方还是毛坯。
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
左
侧
胁侍立佛,完全没有任何加工。
左
侧
结迦坐佛
往前走
双窑又名“双洞”,因南北并列的两座石窟共用一个窟沿覆盖而得名。北洞又称“八仙洞”。南面的窟龛因洞内两壁密列许多二寸小佛于小方格内,所以又称“千佛洞”。
说起“双窟之谜”,要先来讲讲唐高宗、武则天二圣临朝的历史背景。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
655
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因高宗风眩头痛,武则天代为处理政事,在《旧唐书·则天本纪》中曾记载:“文武百官上表陈奏,皆由天后详阅批奏,在武则天辅政的数十年间,威望与帝无异,并称为‘二圣’”。
龙门石窟的“双窑”,大致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乾封年间(公元
661-668
年),正是武则天辅佐朝政时期。双窑北洞的造像主尊为“三世佛”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南洞主尊为未来佛弥勒佛。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释迦与弥勒信仰相提并论,进而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以及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双窑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造像题材,玄妙就在于此了。
北洞上面
北洞
窟外力士身披甲胄,形象威武。
北洞正壁为主佛及二弟子,
本尊为释迦牟尼。
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
北洞
窟外左侧力士
北洞
窟与南洞过度
处
南洞上面
南洞右边
洞内两壁密列许多二寸小佛于小方格内,所以又称“千佛洞”。洞内南北两壁各雕千佛。
南洞主尊弥勒佛,倚坐于方形台上,洞内南、北、东三壁均刻千佛,排列有序。
南洞左边力士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龙门石窟(三)
后一篇:
龙门石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