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柳浪闻莺

(2024-07-06 12:53:39)
标签:

杭州西湖柳浪闻莺

御碑亭

洪氏会馆

周家老宅

翠光亭

分类: 有关杭州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的大型公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梅花等异木名花。
杭州柳浪闻莺   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柱歇山顶式木构亭。御碑亭抱柱楹联:拂地长条,只藏莺鸟春声滑;翻空翠浪,不起鱼龙夜气醒。

杭州柳浪闻莺   题刻“柳浪闻莺”景名的御碑是该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位于钱王祠门前水池东北约60米,原碑为康熙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柳浪闻莺”景名而立,现碑为1980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

杭州柳浪闻莺御碑背面

杭州柳浪闻莺   西湖东岸的柳浪闻莺公园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地,在树木茂密的枝叶间,一款端庄肃穆的石碑若隐若现。
杭州柳浪闻莺   石碑的正面,是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日中不再战,而落款,是日本国岐阜市长松尾吾策。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石碑背后用隶书刻着一段文字,主要内容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为杭州等地的民众带来了惨重的灾难,而侵略军中,有来自岐阜的士兵,岐阜人民对此深感痛心,愿今后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永不再战。虽然日本官方并未就侵华战争做出正式的道歉,但日本民间却对那场战争有着更加客观和理智的认识,多数的日本民众也并不想卷入战争,而是希望能与中国友好相处,而当时的岐阜市长松尾,应该也是一位热爱和平的人士。

杭州柳浪闻莺会芳亭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圆形深红色仿古亭,亭名由明末翰林院编修、书法家董其昌手书,造型创意,似亭又似屋。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廊厅供游人休息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来到柳浪闻莺公园“御码头”旁,就会看到门牌号为柳浪闻莺4号的“周家老宅”和东边的一座门牌号为柳浪闻莺5号的“洪氏会馆”, 这是两座徽派建筑,本世纪初从徽州歙县整体搬迁到西湖边落户的。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洪氏会馆原位于安徽歙县,始建于清代晚期,为徽商居集处。洪氏会馆房屋共两进,硬山顶结构,通面宽9.2米,通进深12.62米,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该古宅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其砖雕门楼,室内木雕和高墙封火墙等,显示其徽派民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建筑魅力。现因西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建设,采用移地搬迁,原状修缮的手法,使之成为西湖南线景区一处古朴的人文景观。。

杭州柳浪闻莺洪氏会馆大门

杭州柳浪闻莺门楼砖雕精美动人,门枋上有“博众”两个大字。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家老宅”和“洪氏会馆”的连接 处(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家老宅大门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进入家老宅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翠光亭,是柳浪闻莺公园内最有名的一座亭。
杭州柳浪闻莺  造型典雅庄重,视野开阔轩敞。据文献记载,南宋高宗、孝宗、理宗等皇帝游览西湖时,上下龙船的船埠就在翠光亭;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的母后等皇室贵族来游西湖时,也都在此下船,所以翠光亭被称为“御码头”当真名符其实。
杭州柳浪闻莺   亭子临水而立,外观两层,亭顶覆以青蓝色的琉璃瓦,亭身立十六根朱红圆亭柱,底部围有汉白玉基栏,整体造型富丽堂皇,se彩nongyan。杭州柳浪闻莺

杭州柳浪闻莺   南宋时孝宗皇帝在清波门外建御花园,取名“聚景园”,又名西园(因地处城之西)。此园范围甚大。南至清波门,北到涌金门,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园内沿西湖的湖岸上遍植垂柳,固有柳林之称。
杭州柳浪闻莺   主要殿堂为会芳殿,亭榭有20余座,引西湖水入园,开凿人工河道,上设学士、柳浪二桥。“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就在此处。孝、光、宁三朝皇帝经常来此园游赏。宋孝宗临幸此园最多,故殿堂亭榭的匾额多为孝宗所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蒙古人铁蹄踏入杭州,南宋灭亡。“柳浪闻莺” 景观随之败落,到了元朝几乎沦为坟茔。直到清雍正年间,李卫疏浚西湖,重修旧景。杭州柳浪闻莺   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对 “柳浪闻莺” 情有独钟,南巡时不仅多次驻跸观赏、御题碑刻,还将 “柳浪闻莺” 搬入了北京圆明园、成为入驻两朝御花园的园林景观,实属罕见。据《西湖志》记载,“柳浪”原指柳浪桥,在清波门(杭州古城门)外的聚景园(南宋皇家园林)中,但到清代已经找不到柳浪桥的遗迹了。因此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题写“柳浪闻莺”匾额时,改在涌金门(杭州古城门,在清波门以北)之南,古称“柳洲”的亭子湾一带,于灵芝寺显应观故址建设亭榭,悬匾立碑。
杭州柳浪闻莺   清末神州大地硝烟四起,战火所到之处,无一幸免。直至1959年,柳浪闻莺重建,昔日胜景才重现眼前。“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经岁月的洗礼,如今的柳浪闻莺已转变为大众亲近的生态公园。
杭州柳浪闻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