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2024-05-01 10:01:58)
标签:

无锡惠山古镇

溪山第一楼

龙头河

上河塘

紫阳书院

分类: 江苏风景

   惠山古镇由秦园街、下河塘、上河塘、绣嶂街等老街围合而成,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现存古代祠堂、遗址多达一百余处,可谓历史古迹众多,被誉为江南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江苏无锡,向来有着“鱼米之乡”的称号,河多、桥多、小巷也多。在无锡城西面的惠山古镇上,就有一条叫作“龙头河”的小河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迎来无数的游客从河上来到古镇。尤其是清朝的康熙、乾隆两帝,先后十二次从这条河上经过。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说“龙头河”,或许好多人并不清楚,要是说到惠山浜,或者寺塘泾,那么上了年纪的本地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从无锡古运河的“西关”黄埠墩处,直通至惠山古镇的横街口的小河。横街口处立有一面高大的牌坊,上书“人杰地灵”四字。人们便是从牌坊下弃舟登岸,进入惠山古镇的惠山寺或寄畅园。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惠山浜全长约有1.4公里,因为从前的古镇没有一条陆路可以直达,所以想要去惠山寺烧香,想要去寄畅园游玩,必须从惠山浜上行船经过。可以说惠山浜便是从前古镇的黄金水道,身世显赫,地理位置重要。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东西走向的惠山浜,河道并不宽,现在人们见到的河面,也就五六米左右。在惠山浜流入古镇口时,有一座石拱桥连接小河的两端。这座桥名叫“宝善桥”。史料记载:这座桥是由明代万历二年进士、无锡人邹迪光兴建。从宝善桥至“人杰地灵”牌坊,便是人们俗称的“龙头河”河段。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河道南侧,漾水卷门。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龙头河一名的来历,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人杰地灵”牌坊下,建有一座会吐水的石螭。螭是传说中的龙太子,头上没有龙角,长着大肚子,喜欢吐水。因而在古建筑中,石螭形状,便用来装饰水流涌出来的地方。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这只终年不断吐水的石螭,其嘴中流出来的水,来自一街之隔的寄畅园。那里汇聚了惠山山间的泉水,当寄畅园的水满溢时,通过暗道,从石螭的嘴里流入龙头河中。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清朝的两帝,先后十二次到达惠山古镇,这条小河是不折不扣的“御河”。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龙头河的南岸一条街,人们称作为“下河塘”,自然西岸一条街便是“上河塘”
了。上下河塘的街边,汇集了惠山古镇众多的古建筑,以名人祠堂为居多。据统计,现在能查到姓名家谱的祠堂,就有一百多间。这些古建筑,从明代起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包括现代整修翻新的在内。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上下河塘昔日里之繁华,可以说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缩影。下河塘街上,就有无锡最早对外开放的私家园林惠山园,高忠宪公祠、张文贞公祠 、杨藕芳祠 ;而上河塘则有先贤廉子祠、朱乐圃先生祠 、张义庄祠 、薛中丞祠等。建筑风格以明清两个时代为主,中间也间隔着西式洋楼建筑。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下河塘临近宝善桥处,还有一条横切的小河,旧时被称作“烧香浜”。因为每到惠山庙会或节庆时,周边地区的百姓驾着小船前来惠山寺烧香。因为龙头河是“管道”,普通百姓的船只无法驶入,只能改道进入烧香浜,从那里上岸后经惠山直街进入惠山寺。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龙头河也好,烧香浜也好,因为河道过于狭窄,当年康熙和乾隆所乘坐的龙舟,均无法直接驶入进来。所以民间也就有皇帝来惠山寺,也得跟百姓一样,换条小船才能上岸的说法。只是乘坐小船,慢悠悠地从龙头河驶过,看上下河塘的街景,确实可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味。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从上河塘开始,往东走。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潜庐亦名留耕草堂。建光绪八年( 1882),原为清末邑人杨艺芳之别墅园林,园名出《易经)潜龙勿用” 之典。其主厅名留耕草堂, 纳锡、惠两山秀色于园内, 有望山楼、丛桂梓、门厅及戏台等建筑,紧凑别致。池沼、回廊、 亭桥、山石、花木布局得法,清丽古朴,为清末无锡优秀别墅园林之一。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详见(无锡惠山古镇二十四潜庐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往前走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回望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薛中丞祠,该祠的祀主是清代名医薛福辰,也就是另一位著名人物薛福成的长兄。因薛福辰曾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而都察院副都御史可比前朝御史中丞,故时人尊称之为“薛中丞”。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详见(无锡惠山古镇二十薛中丞祠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继续往前走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蒋氏宗祠是民国十年创建的,祀始祖蒋澄、蒋瑎、蒋璨等,原祠三进。蒋氏最出名的人物是东汉蒋横,任逡遒侯,任大将军,遭诬被诛后九子迁徙到了江南,第九子蒋澄就避居宜兴,平反后蒋澄封侯。蒋瑎和蒋璨分别迁居无锡雪浪许舍和前洲周村,成为无锡蒋氏始祖。无锡第一个状元、宋代的蒋重珍,就是蒋瑎的玄孙。据说蒋介石也曾查阅蒋氏家谱,三游无锡太湖,两上雪浪山访蒋重珍读书处,证实奉化、宜兴蒋氏同为蒋澄之后。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据《锡山蒋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蒋文会受朱元璋恩赐,得到皇帝为《锡山蒋氏宗谱》作序,后筹备建蒋氏家祠,祠位于龙山主穴祗园精舍,文会祖孙三代葬于此。后因建愚公谷,被置换。愚公谷后人数年后败落,而原址己无法恢复,蒋氏在邹家后人手中购得原址旁地产,重新建家祠。太平天国期间,被烧毁。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因而蒋氏长期在惠山无祠堂。民国初年,就如《锡报》所说,众多蒋氏聚集商议,在上河塘蒋氏地基上建造更大规模的宗祠,来祭奠蒋家列祖列宗。抗战时期,蒋氏把自家的祠堂奉献出来,作为部队的野战医院,为抗战作点微博之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开始为308部队使用,于2010年创建惠山古镇,恢复前面的三间门楼。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重文兴教的风气流传了上千年,历史上曾出过5位科举状元、500多位上榜进士。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这么优异的“高考成绩”,是基于无锡历史上办学、办书院的风气浓厚,自北宋以来,无锡历史上所建的书院、学社、私塾、蒙馆有800余所,其中不乏东林书院这种青史留名的书院。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目前,无锡地区硕果仅存的古代书院,大都集中在惠山古镇,如二泉书院、薇山书院、紫阳书院等等,已成为惠山古镇108座祠堂中,“书院祠”的典型代表。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在惠山古镇的上河塘中段,有一座横跨当街,飞檐高耸的楼,叫“溪山第一楼”登楼远眺,可以俯瞰惠山古镇的全貌,也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锡山、惠山两座名山。这座楼是惠山古镇的象征性建筑,不过,很少人知道,这座楼是无锡历史上一所赫赫有名的书院——紫阳书院的主要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书院建筑。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楼侧牌匾《出则忠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溪山第一楼依照史料临龙头河而建。整个建筑为上下两层三开间形制,占地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楼顶屋脊为歇山式丁字脊式样,总高度10.3米。前侧为花岗岩石柱的过街楼,带码头;后侧全木结构。楼上有扶栏、窗扇,梁柱斗拱雕刻秀美。登楼观景,宝善桥,锡山龙光塔、龙头河两侧祠堂群等景观都尽收眼底。如从下河塘近观,“溪山第一楼”则倒影水中,更是美不胜收。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在溪山第一楼,上悬匾额三块,南面为“溪山第一楼”,东为“入则孝”,西为“出则忠”。三块匾额均集朱熹字而成。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溪山第一楼大门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进入一层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上楼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紫阳书院最初的主人为元至正八年(1348)致仕还乡的名贤强可仕,其人自摹朱熹“溪山第一”四字于楼上,“溪山第一楼”至此张名。明嘉靖年间,紫阳书院为惠山大族秦氏所得,后又归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广东观察使贾应璧。贾氏大兴土木,掘池筑亭,始有栖隐园,成田园十景,为惠山名胜。清康熙年间,无锡人为感念好县令吴兴祚,在此为之建造生祠。吴兴祚终不肯受,遂提议改建为朱文公祠。民国时,书院失去了教学的功能,朱文公祠成为盐业公所。现在的“溪山第一楼”为2010年在原址重建。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站在南侧阳台上往外看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对面有一河道,为龙头河支流,烧香浜。上有一石桥,王家桥。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两侧的龙头河
无锡惠山古镇(二十五)上河塘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