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2024-04-04 11:02:47)
标签:

无锡惠山古镇

二戴夫子祠

惠山祠堂群成因

二礼堂

杂谈

分类: 江苏风景

   无锡惠山古镇,4000年前锡山先民生活地,京杭大运河流经地,清康熙乾隆帝十四次往返地。古镇自然环境优美、古祠群密集占全国之最,至今保存118座古祠堂建筑,涉及唐代至民国时期80个姓氏、180多个历史名人。古镇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惠山古镇千年古祠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孝之行西侧的巷子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惠山古镇尊贤街,推出《这是无锡》文化娱乐活动。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惠山古镇核心区约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在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共一百余处。这些祠堂的陆续兴建,从公元8世纪起至1949年止,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形成了近寺、临街、靠山、沿河密集的祠堂群落,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年轮,是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中的这一传统文化的唯一例证。本文从史源学和文献研究出发,结合历史传承和民间传说,选取大量祠堂作为案例剖析,提出惠山祠堂群成因之风水说、空间说、风俗说、时世说、衍生说、榜样说等诸论。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惠山处于地质断裂带上,多泉水,自唐代陆羽评定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以来,声名鹊起,自元代即被称为“江南第一山”,从此以胜地名泉而闻名于世。另一方面,此地位于无锡城西郊乡下,锡惠二山之间多陵谷之地,是阴湿气滞之地,并不适合居住,也不适于耕作,倒适合葬人和建祠堂,故多坟墓祠堂。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祠堂和坟墓本来是在一起,祠堂是坟墓的附着物,遗骸入土,灵魂在祠。后来,祠堂和墓葬渐渐分离。再后来,活人和生人也分离,阴性空间和阳性空间不再混合一起,阴不能压阳,祠堂的建筑不能盖过活人居住的住房,甚至祠堂空间不能建筑在生人空间。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所谓风水,不是去改变自然,而是调整自己一方去顺应自然。古人认为祖宗安息之地是一种风水,直接影响后世子孙之福祉。通过对祠堂墓地的选择来达到福佑生人的目的,是风水学的重要观点。将已故老祖宗在惠山安顿好,那么活着的这些子孙也会生活得美好,这就是一种风水。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山上葬人、山下(山中)立祠、城中住人成为无锡人的一种共识。惠山有山有水,人们期望坟墓和祠堂与山水同在,成为与山一样的永恒。所以,城里人看中这个地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将此地作为立祠之地。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此外,把祠堂建在惠山,与这里的交通也有关系。惠山镇过去与无锡城的联系,主要有陆路与水路两条主要的交通线。一条是陆路,由五里街连通惠山与西门,路程大约5华里;另一条是水路,由寺塘泾向东连接黄埠墩,全长2.5华里。过去,人们来惠山上坟,到祠堂祭祖大多通过水路,因为船舶运量大,可以运载更多的人和物来满足家族聚会祭扫的目的。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中国的儒家文化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其核心是礼教,强调社会秩序。古代社会政府的功能包括“礼乐刑政”这四项,掌教化就是奖励贞节孝廉、和睦地方、颁读圣训等。与农耕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相适应,各式各样的祠堂也有他们的信仰和归宿,包括祭祀自然神、行业神的神庙神祠。因惠山镇属于山地,古代这个地方具有农樵作业的特征,老百姓要来山中祭祀各种神灵。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万物有灵,有灵必祭。祭花神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所以惠山便有花神庙,位于秀嶂街山门口北侧。清末,此花神庙为锡金山货公所的一部分。传统的祭花神仪式后,往往要看一台戏,然后进行山货贸易交流,类似于今天的订货会。从山货公所这种形式,看出在农耕文明靠天吃饭的时代,不讨好花神山神,这个行业也就没法生存,而通过所有交易的人一起祭花神看社戏,以这种形式来统一大家的价值观,以这种文化认同礼乐有情。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古代蝗虫的危害给农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无锡方志中多有记述。惠山在清代道光年间便建有刘猛将庙,庙虽小而神灵大,可以护佑种田人免遭虫害。刘猛将祀主刘锜以擅用法术收纳蝗虫而被封为虫神,吴地农民每年正月过了十五就开始筹办猛将庙会来田间驱蝗。民间所说的“轧闹猛”就是猛将庙会留下的语言遗产。惠山刘猛将军庙先是在云起楼朱衣阁附近,后移到邵宝祠旁边,2002年恢复,反映了惠山地区保留的这种民俗。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无锡农村普遍种植桑树,以养蚕为副业,蚕茧的好坏、产量的多少关系到乡民的收入甚至一家的生活。此时,蚕神庙应运而生,民国时在惠山头茅峰或者二茅峰设有蚕神娘娘庙。每届春天,桑叶萌芽时,四乡八镇的农民就坐船来到惠山,他们会登山来到蚕神庙做一番祭祀,然后下山游玩,在惠山街上请点泥制的蚕猫回家放在蚕匾旁边,以阻吓老鼠吞吃肥蚕。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惠山镇过去还有一些土地庙、财神庙、关帝庙,都表达了人们的信仰,也是我国民间多种信仰的实物见证。另外一个特色是有一些行业公所和行业祠,如晚清民国间的盐业公所、泥人业的耍货公所、无锡建筑营造业公所,照例有一些神的祭祀活动。鲁班殿是建筑行业的一个行业祠庙,祭祀木匠业的鼻祖公输班,过去凡是要去做木匠的必须要去庙里祭祀一番。惠山过去也是采石场,又多产木材,因此将无锡建筑营造业公所设在庙里也是顺理成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时世说”的意思是祠堂是因当时的形势造成,是因某些事件而建造,特别是为纪念战争而亡的忠烈纪念祠堂。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李鸿章之所以在惠山设昭忠祠,是认为阴不压阳,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地,既然惠山寺已毁,重新恢复寺庙意义不大,干脆在此地建祠堂以安息为战而死的“河狱英灵”,地尽其用,另一方面来悼念这些跟随他死去的战士们,况且清代雍正年间朝廷就立有昭忠祠制度,他们是为大清国而死,应该建祠悼念他们。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因为清廷有令,可以在将军的立功地建祠,而李鹤章的立功地之一是在无锡,惠山又有淮军的昭忠祠,因此淮军在离昭忠祠三里许的烧香浜择地建李公祠以纪念李鹤章。建造昭忠祠和李公祠的费用都来自淮军。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在惠山的陈巷地区大德桥附近过去有三义庙,是纪念三国时候人物刘关张三结义的。晚清到民国间,整个社会处于动荡战乱状态,民不聊生。本地的民众无法依靠种田养活自己,只能出外谋生,闯荡江湖。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出去之前就要先结个帮,他们会相约到三义庙祭祀一下,然后歃血为盟,秘密结为异姓兄弟。三义庙是清代帮会文化的重要设施和独特例证,反映了那个时期一种独有的文化。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所谓衍生,是指从A祠中衍生出B祠,或说为“胎生说”。这样的例子在惠山祠堂群中很多。比如张中丞祠在宋元期间依附于锡山北麓的东岳行宫,到了成化九年(1473),张中丞祠在距东岳行宫不到百米的山麓新建,就是说由东岳行宫衍生出了张中丞祠。后此祠规模渐大,成为张中丞庙。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惠山秀嶂街上有范文正公祠,此祠原由苏州范氏无锡堰桥之后裔范章辂于乾隆五年(1740)请建。此祠堂在秀嶂街一面为主祠,而在北面另设有一祠名报本祠。之所以出现一祠中有两祠,乃因此祠主祀宋参知政事范仲淹,以元儒学提举范晞文衬,而建祠者为清代乾隆年间的范章辂系祀主在无锡的裔孙。据资料显示,无锡范氏并不是范仲淹的直系裔孙,而范仲淹的名气之大足够光耀门第,所以不排除范氏认祖归宗的目的性,在他们的祠后另辟有“报本祠”以纪念他们自己家的列祖列宗。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明初江南巡抚周忱(13811453)因在江南治水整顿税粮而有政声,他在惠山筑“案墩”而与此地结缘,后人为纪念他,就在“案墩”附近筑周文襄公祠。而其南侧的二泉书院系始建于正德年间的1516年,邵宝因敬慕祀主周忱而曾作有《周文襄公颂》,现仍保存于五中丞祠内。而周文襄公祠后渐增建为四中丞祠,最后定名为五中丞祠,祭祀“惠泽江东”的五位清官周忱、汤斌、海瑞、李星沅、周孔教。从此三祠位置,可看出衍生关系。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明代官员邵宝与无锡秦氏结交,欲在惠山兴复碧山吟社。他还与惠山寺法师结交,买赠良田给寺院作为功德。惠山寺也与邵宝交厚,提供相邻土地给邵宝用于建造二泉书院,书院宏大,有十五景,几乎和惠山寺在空间上相邻并行,邵宝在此倚石听松,讲学交友,自号“二泉山人”。巧的是,同时代的秦金与邵宝同在南京为官,将原属惠山寺的沤寓房僧舍辟“凤谷行窝”,此处与二泉书院相邻。邵宝去世后,二泉书院改为祠堂,名“邵文庄公祠”。而寄畅园在清代乾隆年间也因园地被钱王祠、贞节祠等祠堂侵占分割而激发起护持家园的想法,将寄畅园改筑为“双孝祠”并园林,藉以保园。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前面出现一座石牌坊,是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门口的一座石牌坊,上书“高山仰止”,两侧用绿色的字书写对联,坊额上下和坊柱顶端都雕着图案。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牌坊柱上对联:注礼述经功在千秋华夏,敦亲睦邻泽披万代子孙。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牌坊背面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二戴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39年(1779年),原祠中供奉中国二礼文化先导者戴德、戴圣二尊祖先像。祠堂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及新中国九个朝代,计244年,是戴氏子孙祭祀祖先及中华儿女传承“二礼”文化的重要场所。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二戴夫子祠面阔三间二进一院,与锡山龙光寺门相对,堂名二礼堂, 主祀周代宋国第十一代国君戴公,史称宋戴公。配祀宋戴公第二十二世孙戴德、第二十三世孙戴圣。宋戴公七十三世裔孙、唐代戴安公居安徽隆阜,为戴氏隆阜始祖,无锡戴氏尊安公为迁锡世祖。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进入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匾额“源远流长”下面为“戴氏源流”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背面,匾额“修身齐家”下面为“戴氏祖训”。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门厅背面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戴氏后人祭祖活动照片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二戴夫子祠重修大典青铜鼎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二戴夫子与“礼记”。史载,汉信都太傅延君公戴德删《礼记》85篇,号“大戴礼”,其侄,汉博士次士君公戴圣删《礼记》49篇,号“小戴礼”。戴德、戴圣整理并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使后代人能够了解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玉不琢不成器”为戴氏至理名言。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墙上砖雕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礼记”经典名句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池塘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享堂为二礼堂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进入二礼堂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祖恩浩荡”牌匾。下有戴氏历代祖先画。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戴氏宗祠,主祀得姓始祖、周代宋国第11代 国君戴公撝(史称宋戴公),祔祀宋戴公22世孙戴德和23世孙戴圣。戴德和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后苍的弟子,曾选集古代礼仪论著各编成《礼记》85篇和49篇,史称“大戴礼”、“小戴礼”。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匾额“礼光万载”、“光前裕后”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二戴夫子祠重修及祭祀活动介绍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匾额“源远流长”、“四海同德”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匾额“礼士亲贤”、“礼绍千秋”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二戴夫子祠重修及祭祀活动介绍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匾额“忠恭棉长”、“二礼永馨”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二礼堂后门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二礼堂后门屏风背面《二戴夫子祠重修记》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二礼堂后院墙上,孝心捐款名录。
无锡惠山古镇(六)二戴夫子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