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薛家花园是我国清末无锡籍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政论家、文学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大型官僚宅第,坐落于无锡市中心闹市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薛福成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勇于实践,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此清廷特赐“钦使第”一座以褒奖其历史功绩。至今,由光绪皇帝御笔亲题的蓝底金字“钦使第”一竖匾仍悬挂在薛府将军门门额之上。
对照厅北面建筑
对照厅南面的一间是作为无锡第三任商会会长薛南溟的办公室。薛家当时基本上垄断了无锡以及周边城市茧行的生意,据说薛南溟每天早上都要召集薛家各大茧行的老板在此集会,商量茧行的价格。
当时在蚕民中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走破脚后跟,走不出薛家门。”说明薛家的势力范围是非常广大的。

薛南溟办公室介绍
薛南溟,薛福成长子,名翼运,以字行,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祖居无锡县西漳寺头,后迁城内前西溪,是薛福成长子。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入李鸿章幕府。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他以候补知县衔任天津县、道、府三署发审委员会委员,专理华洋讼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父丧丁忧回家,从此弃官经商。曾任永泰洋行买办,并在无锡南乡开办茧行,为上海意大利洋行收购蚕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无锡绅商学会(后改名为自治公所)首任总董。清宣统二年(1910年),又出任县商会总理。民国元年(1912年),改任锡金商会第三任总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1918年),薛南溟的丝厂因产品主销美国,未受战火影响,加上他茧行众多,原料充足,生产经营蒸蒸日上。至20年代初,已拥有永泰、锦记、隆昌、永盛、永吉5家丝厂,缫丝车1814台,在厂工人3000多名。茧行发展到14家,有茧灶532副,成为无锡丝厂业之首。
办公室南
从办公室南出来
薛家实业展,砖雕。镶嵌在仓厅墙上的这块用传统砖雕手法的主题浮雕是整个展览的序幕。它再现了江南第一毫宅——薛家花园的主人薛家三代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进程中高举实业救国旗帜,勇于创业的精神风貌。中间一块表现了钦使第规模庞大的建筑特色,体现了“江南第一豪宅”的恢宏气势;四周是薛家三代的人物浮雕,浮雕的右侧所反映的是薛福成从青年学子时的忧国忧民到中年时奉光绪钦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生平事迹;左侧是薛福成的长子薛南溟在二十世纪早期为秉承父亲工商兴国的理念而艰苦创办工商实业的历史;浮雕上部是薛福成的孙子薛寿萱发展薛家实业由盛而衰的过程。整个浮雕反映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薛氏家族三代人的兴衰沉浮浓缩出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
转过来
一个天井
东门,应急出口。
这里是薛家收粮纳租,储存口粮的地方,人称“薛仓厅”。原仓厅小院内有廒十余间,帐房两间和诺大的砖铺晒场,后因健康路拓宽,东围墙内缩,使整个仓厅的规模减小近一半,著名的“薛仓厅”已没有当年的威风了。后来这块地方被薛南溟辟为工商会所,专门用于工商业。民国期间,这里曾是社会名流,商贾云集的地方,原来堆放粮食的廒间也成为薛氏企业的产品陈列室了。为方便做生意,薛南溟的办公室就没在廒间西隔壁的对照厅。
天井东侧
“钦市第”仓厅
薛南溟开办上海永泰丝厂开业时的热闹场景
称量工具
广设茧行,改良蚕种。
这里是用场景复原的形式再现了当年薛家的蚕事部。早在19世纪80年代,薛南溟就代理意大利丝商在无锡开设茧行,并注重改进本地蚕种。当时薛家的茧行遍步江南,各地老百姓都将养的蚕茧卖给薛家茧行,使薛家的生丝制造来源广泛,规模扩大,直至垄断。1926年,薛南溟三子薛寿萱接手永泰丝厂后,出资创建了无锡最早的蚕种场,培育出“永”字牌改良蚕种,还在“钦使第”设立永泰蚕事部,指导蚕桑生产。
掌柜
处理蚕茧的女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