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博物馆(十九)

(2023-09-29 09:15:50)
标签:

徐州博物馆

俑秀凝华

威仪如生

黄门侍郎

妙丽善舞

分类: 江苏风景

   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种人俑和动物俑形象,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馆藏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了两汉、北朝、隋唐、宋、明等较为完整的时代序列。汉代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尤以汉俑最为突出,是徐州汉代文物的典型代表。徐州博物馆(十九)俑秀凝华展厅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前言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网络下载图片)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彩绘陶背箭菔俑,西汉,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十九)彩绘陶执兵俑,西汉,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十九)彩绘陶执兵俑,西汉,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十九)第一部分威仪如生——汉代陶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汉代是我国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相对于秦俑而言,汉俑比例缩小,更加生活化。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发现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军阵庞大、造型古朴的狮子山兵马俑;典雅婉约、纤手琴瑟的驮篮山乐舞俑;色彩明艳、神态逼真的北洞山仪卫俑都是国内不多见的珍品。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男立俑、陶女跽坐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女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拱手男立俑、陶女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狮子山楚王陵东区陶俑丛葬坑复原陈列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狮子山楚王陵东区外藏坑照片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狮子山楚王陵陵园东区分布着规模庞大、整齐有序的丛葬坑,数量近20座。此处复原陈列的是2004年发掘的陶俑丛葬坑,坑口南北长3.2、东西宽2.3、深2.5米。坑内共有陶俑142件,主要为戴弁冠、穿着深衣长袍的侍卫俑,发掘证明这些俑手中原应持有木质长柄兵器。俑群北侧有一单独站立陶俑,器形略高。研究认为,该俑坑象征楚王宫廷的侍卫队,俑群北侧站立陶俑应为侍卫队首领。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进入展厅内部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黄门侍郎——北洞山楚王墓彩绘仪卫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北洞山楚王墓墓道两侧的七个壁龛共内出土彩绘仪卫陶俑224件,有执兵俑、背箭箙俑和执笏俑。这批陶俑绝大部分保存完整,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是我国迄今发现汉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有相当数量彩绘陶俑所佩绶带下端有墨书“郎中”或“中郎”印,研究认为,这批彩绘陶俑应是楚王的宿卫侍从。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骑马铜、陶马俑、陶驭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彩绘陶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彩绘陶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彩绘陶骑马俑、彩绘陶马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马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上:彩绘陶男立俑、彩绘陶女立俑。下:陶跽坐驭手俑、陶男骑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上:彩绘陶驭手俑。下:彩绘陶跽坐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上:彩绘陶男立俑、彩绘陶女立俑。下:彩绘陶立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飞骑”骑兵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马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妙丽善舞——驮篮山楚王墓乐舞俑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此处展示的一组驮篮山乐舞俑,再现了西汉楚国宫廷乐舞的场景。俑分舞俑和乐俑两种,舞俑有单袖上举搴袍舞俑和双袖上举身姿呈“S”形舞俑,前者舞姿典雅含蓄,后者舞姿热烈奔放;乐俑表情专注,正专心于乐器演奏,有抚瑟、吹奏、打击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徐州出土的这些舞俑表演的应是当时流行的这种楚舞。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   古代氏族的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死去,他们的近亲、近臣、近侍和俘虏,将与其一同埋葬,这种残忍而野蛮的行为被称为“人殉”。俑的出现,可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极为普通的一种随葬明器,主要用作代替活人随葬。制作材料多以陶、木、青铜等为主。
徐州博物馆(十九)   因为俑代替活人随葬,在地下侍奉墓主,所以便有了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还有衣饰华贵、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俑的形象必须五官端正、四肢健全、衣冠楚楚,不追求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侧重于表现代表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饰特征。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的乐舞俑组合现在看来古典高雅,而在汉朝,这个舞种其实非常通俗流行,大致属于现在的“街舞”,因刘邦早年平民出身,对此非常精通。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西京杂记》记载,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徐州博物馆(十九)   这组乐舞场面的复原,是由舞俑和乐俑组成。八件舞俑有单袖、双袖两种,均为立姿。双袖女舞俑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体态呈优美的“S”形,动感十足;而单袖舞俑,上体前倾,左臂自然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举,长长的衣袖如瀑布般垂落,双腿微微前屈。
徐州博物馆(十九)   乐俑组合形式为五人抚瑟,一人击磬,二人吹奏,均为坐式,表情专注,似乎正专心于乐器的演奏中。整体组合使人感到乐舞统一协调的律动之美,给人新颖独特之感。这组乐舞俑在重心的稳定及动作表现上有着独到之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反映出大汉工匠高超的审美情趣和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
徐州博物馆(十九)   这一题材本身,也反映出汉代艺术的繁荣,歌舞升平之景象。灵秀的肢体不仅表现出了长袖飘舞产生的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似乎也让观者听到了跨越千年的钟鼓丝弦的齐鸣之音,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堪称徐州地区陶俑的典范之作。
徐州博物馆(十九)

徐州博物馆(十九)陶抚琴俑、陶击磬俑、陶吹奏俑、陶搴袍女舞俑、陶绕襟衣女舞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