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7645702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徐州崔家大院(二)
(2023-09-03 09:53:10)
标签:
徐州户部山
崔家大院
祠堂院
翰林楼院
崔涛
分类:
江苏风景
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区户部山西坡。是明清时期两位翰林崔海和崔焘的宅第。因门前小广场上矗立着两个高大的旗杆。上面悬挂着大大的“崔”字。民间称为崔旗杆。崔家大院为崔氏家族在徐州的聚居地。崔家大院下院和上院的前半部。东西长
112
米。南北宽
44
米。占地
55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2750
平方米。有
12
个四合院。有单体房屋
57
座。有房屋
156
间。
祠堂院正殿
为硬山五开间的大殿,大殿屋脊上方中央建有宝瓶尊。古人以中央为上,正脊两端及四条垂脊的三分之二处各安放有龙头鱼尾吻兽,四条垂脊上各放有三只“小跑”,领头的是倒
裁鱼,随后是海马和狮子。屋脊瓦雕刻着接连不断的龙的图案,其山墙均雕有狮子滚绣球的山花。
楹联:
世代书香清廉信义,人家德誉磊落光明。
进入正殿
中堂悬挂“畲经堂”牌匾,
这是道光皇帝赐给崔焘一支的堂号,由于崔焘不是长子,在传统封建社会是不能继承崔家正室堂号,而得到皇帝御赐堂号,既是对崔焘为政做官的肯定,也是整个崔氏家族的荣耀。
崔氏先祖崔海画像。
崔海,是户部山崔氏先祖,明嘉靖中翰林,官至直隶大城县知县。时皇帝昏庸,奸臣横行,崔海念仕途艰险,遂辞官归田,并令第三子崔赞迁往外地以避祸,崔氏由此迁至徐州。
楹联:
四史旗杆全士表,百间衡宇半山连。
《圣谕像解》之“修葺故第”与“尊世正嫡”
《圣谕像解》之“纯孝格天”与“
休沐浣涤”
曾氏家训木雕
木雕文字选自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训,分别从为善、为业、自强、勤俭、读书、相人等方面,对曾氏子嗣作出言简意赅的训示和要求。
正殿西侧为西厢房,西厢房是崔氏家族的议事厅,平时家族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皆于此处举行。现在是崔氏历史名人陈列。
祠堂院东门
过去是翰林楼院
翰林楼院西厢房
崔涛事迹陈列
崔焘,字虹桥。清道光五年(
1825
年)登乙酉科举人,官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
1829
年),登己丑科二甲第九十三名进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九年(
1839
年),崔焘选授河南通许知县,后二年,黄河决堤于黑堈口。崔焘捐资赈济,亲驾小船,为灾民施放粥米。后升任裕州知州。裕州多盗贼,崔焘到任即捕获土匪数人。时人不解崔焘两地施政差异,崔焘言:“通许之民淳朴而弱,施以猛治,则使其无所措手足;裕州风俗强悍,以宽政治之,更加无所忌惮,故治裕宜严矣。”不久调任河南郑州知州,时值旱荒,邻邑请求赈济,赈款多有浮夸,独崔焘按户核实,故费用较他邑节省数倍。后升河南浙川厅同知,崔焘施政宽严相济,使四境晏然。咸丰元年(
1851
年),皇上召崔焘入朝策问。咸丰四年(
1854
年)春,崔焘任怀庆府知府。十月,卒于任上。追授安徽安庆知府。
书房内
诗吟梓里多真趣,叙拟兰亭证若贤。——崔涛字。
翰林名士:李白、欧阳修。
翰林名士:司马光、王安石。
翰林名士:苏轼、张居正。
翰林名士:曾国藩、李鸿章。
翰林楼南侧倒座
翰林楼
是清代翰林崔焘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屋脊两端安放插花云燕,标志此楼地位颇高。
翰林楼是府上主人居住的地方,自然是重要建筑,建筑者们会格外用心,凡能表示主人身份,表达主人志向品格的装饰物、手法,尽其展现。房脊两端安放代表此楼建筑高规格的插花云燕。两侧山墙镶有狮子滚绣球的山花。最显眼的是楼门伸出廊檐下方硕大型的斗拱。斗拱也叫插拱,
是砖木结构建筑特有构件,集构件功能与装饰功能于一身。它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起支撑、承重作用,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物体的主要装饰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翰林楼门楼的斗拱是五层,比皇宫、王爷府上的斗拱各少两层。
进入翰林楼
楼内装饰既儒雅又不失尊贵,即古朴又不失奢华。是清代大家族主人厅堂布置的典范。中堂下面摆放厚重坚实的翘头几案,几案前是红木八仙桌。两侧摆放着高靠背的太师椅。主人坐在上方,下面的人要仰望,自然给人一种威严感。
楹联:翰林府第书香院,宦海清官学士家。
雕花隔扇分开两处活动空间,东侧为卧室。
西侧也是由雕花木隔扇分割出又一处较静谧的活动空间
内设有木制楼梯,由此可登上二楼。木楼梯选料精细,做工精美,扶手上雕刻着朵朵莲花。随着楼梯登上二楼,是主人看书、喝茶、休息或会见知己的地方。
东厢房
东厢房内
张伯英介绍
崔氏族人诗祠作品选
崔氏族人诗祠作品选
崔氏族人诗祠作品选
东厢房东门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徐州崔家大院(一)
后一篇:
徐州崔家大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