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户部山(六)

(2023-08-26 10:48:15)
标签:

徐州户部山

郑家大院

郑异之

郑谷

郑坦之

分类: 江苏风景

   户部山在过去是一个很多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地势高,黄河绝口也不会被淹没,所以有钱人都选择在这里生活,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户部山的“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那里的古建筑就成了一道别有韵味的旅游景点,相当壮观。徐州户部山(六)郑家大院北院南侧的“环碧”月门南侧 徐州户部山(六)这也是一个小天井徐州户部山(六)天井西侧墙上个大大的“福”字

徐州户部山(六)天井东侧

徐州户部山(六)天井南侧 

徐州户部山(六)上台阶进入门厅
徐州户部山(六)门厅狭长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门厅背面

徐州户部山(六)门厅内面是一个不大天井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进入对面的门  

徐州户部山(六)回望
徐州户部山(六)也是一个狭长的房屋
徐州户部山(六)房屋内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房屋南从是一个较大的院落

徐州户部山(六)院落西侧 

徐州户部山(六)两房屋之间有通道

徐州户部山(六)院落南侧

徐州户部山(六)院落东侧 
   
徐州户部山(六)回到有门厅的天井 

徐州户部山(六)郑家南院大门
徐州户部山(六)匾额“郑谷”。楹联: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

徐州户部山(六)郑谷”名称由来 

徐州户部山(六)进入门厅

徐州户部山(六)门厅两侧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郑家大院简介

徐州户部山(六)郑家大院平面图 

徐州户部山(六)著名学者郑异之简介

徐州户部山(六)南院东侧,中间是大门。

徐州户部山(六)门厅南边房屋“山淑小筑”,为郑坦之密友聚谈的场所。也是酒宴前小憩的私密空间。

徐州户部山(六)   郑异之先生为郑家第十代人,1911年出生于徐州户部山,郑坦之先生的哲嗣。九岁前在家中塾馆从父读书,接受庭训。1927年因战事,徐州中学停办仍回家随父攻读,未曾荒废时光。1935年,郑异之24岁时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至82岁还在登台讲学。
徐州户部山(六)   七七事变后,日寇猖獗,面对敌寇凶焰,郑异之说了这么一段话:即使“携家逊地,或孤客异乡,义不食其粟,不为其奴,借令行乞天涯,转死沟壑亦所不顾。”铿锵有声,乃中国文人的骨气。
徐州户部山(六)   郑异之的《萍踪漫记》《萍踪拾补》,读来令人酸楚,逃亡八载,有丧子之悲,有奔波之苦。1939年冬,妻子生产,婴儿坠落地面,“呼房主妇来拾起之。”此境何人遭遇?未几日,女儿蕴仪高烧不幸夭折,埋葬于汉水岸边。
徐州户部山(六)   郑异之夫人王冰如是萧县王府的姑娘,她是萧县县长、抗战殉国的王雪琴之妹,由韩席筹二兄介绍, 23岁与郑异之结婚。王冰如性格顽强,18岁才争取到小学读书,生孩子后仍然坚持上学。她一生生育6个女孩(2个夭折),总是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要争气。王冰如作为大家闺秀,抗战逃难期间,学会生炉子、做饭、缝制衣服鞋袜,自己经受了艰苦磨练,也终于把孩子一个个培养成人。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南院南侧“膳房”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   1922年,郑坦之先生51岁。郑家又买下翟家的后院,打通郑家后园连成一体,成为古典园林,园内有层楼、鱼池、假山、亭阁,佳木嘉卉,翠微掩映。登高可眺远水秀峰,坐几则宜吟诗茗茶。郑坦之经常邀请徐州名人祁汉云、张伯英、韩元方、王学渊、王劭宜等多来此燕聚,伴云亭畔、上月楼中,秋赏丹桂,冬日消寒。
徐州户部山(六)  19234月,姻亲张伯英借寓园中十余日,以汉代郑子真为喻,为此园赋名曰“郑谷”,并书以长卷《郑谷记》见赠。文中曰:“余曰是宜名郑谷矣。坦之之侧有石,磴道折而南为谷,谷中平敞为室曰经轩,有北齐刻经残石。其上为楼,俯瞰全城如指掌。”
徐州户部山(六)   张伯英依据郑家花园的地势、蕴藉和主人的修养,取名为“郑谷”,不是一般的赞誉,而是一种人品、旨趣与境界的提炼,从张伯英口中道出,果非偶然。
徐州户部山(六)   郑坦之在《书郑谷记后》中说:“嗟乎,郑子真为汉高士,予乌足当之?独念少溥文章书法妙天下,平昔文不苟作,其书尤为时宝贵。以此貺予幸何如之!”
徐州户部山(六)   郑家人至今犹然惦念“郑谷”,为它的历史存在为荣,也为现在它的“不复存在”惋惜。其实,郑谷不只是一处建筑,也不只是一个景点,它是一处庭院、一方园林的综合名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没有消失,那是1922年的事,由于近百年来,人事分支变更、住宿生计的需要,郑谷原有的形制改变了,但山居整体尚在,我们循迹去找,会发现它的痕迹的。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南院西侧“通德堂”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进入通德堂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通德堂乃郑氏家族的堂号

徐州户部山(六)   郑氏原居河南,北宋末年迁居苏州洞庭东山,始祖为驸马公。明朝末年迁到宿迁,清朝初年再迁徐州,始祖为郑茂芳。郑茂芳到徐州后,初距南关,以做小买卖为生,因乐善好施,被人送了个“郑善人”的称号。
徐州户部山(六)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第七代传人郑孝理时,已经颇为富庶了。郑孝理在户部山北买下了一所旧宅院,后又买地建起了北院。两院相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由于郑家代代努力经营,被列为户部山八大家之一。
徐州户部山(六)   郑家为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家藏历代名家书画、碑帖、石刻、古玩等,滋养了郑家几代人,郑家子弟多笃学励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培育了几代英才。郑家大院位列户部山八大院之中,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南院北侧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茶堂
徐州户部山(六)

徐州户部山(六)   郑坦之先生性情温厚,酷爱读书,时为硕学宿儒,善长古文,精于鉴赏,姻亲张伯英评其鉴赏之深“胜予远矣”。郑坦之热心家乡教育。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徐州云龙书院改为徐州中学堂。
徐州户部山(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云龙书院停招,铜山县知县袁国钧将其改为铜山县官绅高等小学堂,校长祁汉云。这时郑坦之曾被聘为教习,教授经史,以及新的课程。
徐州户部山(六)   民国后,徐州战乱,先生在家设馆教授子女及亲友子弟。郑异之在日记中曾记载:“1916年,六岁,父亲于家中书楼开始教予识字”,“1918年,父亲教予读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小学国文课本”。
徐州户部山(六)   民国中期,战乱勘定,郑坦之为推动徐州地方教育,曾筹办“楚台学校”,“名之曰楚台,所以存古迹而志不忘也”。“以适宜之地,而又值向学者之多,倘若无人赓续为之,夫宁非憾事也哉?”地址在户部山耸翠山房,校址阔四亩,有校舍十余间。
徐州户部山(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