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2023-06-05 10:17:16)
标签:

仪征鼓楼

仪征天宁寺塔

真州

鼓楼桥

盛氏兄弟故居

分类: 江苏风景

   仪征,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公元前1066-771年西周时期就有了建制。唐宋时已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仪真(征)”地名。这里历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古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鼓楼位于市中心,是仪征的标志性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建有直径约50米的小型广场,纵贯鼓楼广场南北的是国庆路,古代称小市街-卫市街-大市街;横穿鼓楼广场东西的是鼓楼街,古代亦为鼓楼街。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鼓楼街沿仪城河平行展开,在鼓楼街沿线,有大庆桥、珍珠桥、鼓楼桥、工农桥、东园桥;其中珍珠桥和鼓楼桥是古县志上就有记载的,而大庆桥的位置,古代为通县桥。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鼓楼原在县衙门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陈吉在已废弃的鼓楼位置新建县衙大门,将鼓楼改建在北宋建安军城的宁江门(南门)位置,由于长江涨滩,北宋的南门到明代时已经成了市中心。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新建鼓楼开工时间是丁未(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七月,竣工时间是戊申(弘治元年,1488)春三月。建成后的鼓楼,台本高一丈二尺,四面相距一十三丈六寸,楼高一丈六尺六寸。即鼓楼的高度为9.5米。仪征鼓楼、天宁寺塔今天我们看到的鼓楼是20009月市政府组织重修的,明代建筑风格。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200210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20006月至9月仪征市政府对鼓楼进行不落架大修,恢复了其明清风貌。一楼四周环绕半步架围廊,廊深2米;二楼周以回廊,廊深1.1米。一层内墙北壁嵌有明代嘉靖年间立《鼓楼关神碑记》和《守备李公邑人盛立碑记》两通。仪征鼓楼为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之一,是仪征的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鼓楼坐北朝南,为墩台楼阁结构,台基面阔26.8米,进深20.9米,高6.1米,正中筑券门,台基上部为歇山顶的楼阁,楼面阔三间8.2米,进深5米,重檐歇山顶,该楼通高14.85米,占地面积518.86平方米,建筑面积174.67平方米。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鼓楼正脊为古钱吉祥纹,内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涂金字,东西大吻为螭龙,四条垂脊,八条戗脊为抱鼓叠涩做法,瓦当、滴水为盘龙、宝相花图形组合;二层迴廊扶手做美人靠栅栏,地板用新木铺就,门窗隔扇为卧蚕满天星纹,两层迴廊枋梁之下增铺丁字斗拱、雀替、斜撑,装饰香草卷叶纹图。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一层室内至外迴廊平铺罗地砖,四周坪台为青石铺成,外围女儿墙,墙下为八条石龙首排水;楼墩台脚沿做石须弥座,劵门内及南北通道为石阶踏步,配一周青砖路面,外围砖石护坡。外环境为绿色草坪,内排水用电力机械。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鼓楼北面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鼓楼下拱门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鼓楼南面是鼓楼桥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鼓楼桥1984年建成,桥身正对着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之一的仪征鼓楼。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曾是桥的故乡,市区曾有30多座古桥,今仅剩一座。鼓楼桥最早,南宋扩建翼城,使这里成为城中轴线中心。明代利用城门改建作鼓楼,因此仪征鼓楼基座偏东而楼宇正南,原护城河成为市河,明代建砖石结构桥取名望江桥,清代改名鼓楼桥,是南北必经之挢。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当时的鼓楼桥是石板挢,1969年改造时,为了与鼓楼景观相协调,因桥紧靠鼓楼,高度受限制,又要可行船,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仍建成T形板桥,三孔,长36米,宽8米,桥面钢筋水泥板,两边桥台墩仍用原桥上制石,中间2个石墩采用古代船筏式桥墩基础,两端尖。之所以出现这一桥墩样式,是因为仪征当时内河通江,雨量充沛,江河经常涨水,水流又急又大,鹰嘴的设计,起到了分水作用,且石墩墙面非常平整,成为仪征水上建筑的一个特色。当时没有选用铜山乡的黑玄武岩,而是比之更硬的石件,千年也不会烂。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2017年改造后的鼓楼桥为单跨空腹式圆弧拱,桥面全长约42.2米,桥梁面积合计844平方米,单孔跨径约28米,对绿化、亮化、廊亭等进行了升级,使桥与鼓楼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盛氏兄弟故居位于仪征市天宁寺塔以西的工农南路29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盛氏兄弟故居为盛延祺、盛延禧、盛延武三兄弟少时所居住地。盛延祺(1894-1923年),字白沙,为辛亥革命烈士;盛延禧(18991996年),字成中,则是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与社会活动家。生前获法国最高荣誉勋章-骑土军团勋章,身后享有“中法友谊的开拓者”盛誉,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的母亲》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盛氏故居对于研究和展示盛氏三兄弟的生平业绩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作为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场所。现在是仪征市文保。可惜不开放。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故居原为座北朝南的两进三院,目前仅剩后进三间两厢,东边有三间排房,原为盛家书房,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房屋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抬梁式结构。天井以青石板铺地。其七架梁木结构以及檐下花板、部分门窗、柱础、天井石板均保存原样,为晚清建筑风格。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2010年,市文化部门对中国现代社会的风云人物,辛亥烈士盛白沙和世界文化名人盛成兄弟的故居开始修缮。盛氏兄弟故居位于仪征市工农南路29号,为文物保护单位,遵循盛世兄弟故居原有的形制进行维修,保护好建筑原来的布局、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充分体现故居人文内涵。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在仪征市区东南,工农路与前进路十字路口东北,是仪征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原位于天宁寺内,今寺已不存。天宁寺塔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9年),毁于五代十国,宋代重建,又毁于宋元战火,历代屡建屡毁,现存为明代初年建筑。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其特点是殿大、佛大、钟大、鼓大、宝鼎大。殿内三尊主佛身高5米。大雄殿二侧墙上嵌有石刻罗汉五百幅其艺术水平之高更为罕见。寺内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和其他建筑。天宁寺历来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塔身外部为正八面形仿楼阁形状,外部层层有徊廊,砖木结构建筑;塔体内部为正方形,层层收宿,交错上升,总体气势十分壮观,现仅存塔身,高47.2米,仍为江苏省境内最高之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江苏仪征天宁寺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塔为七层八面砖身木檐楼阁式塔,逐层渐收,内部为正四方形,塔高42.23米,塔身占地面积54平方米,底层附阶占地面积371.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3.多平方米。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光绪三年(1877年)遭寺内炊火之灾,塔刹、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毁,仅存塔身。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塔东原有河一条,水面开阔,东南向有石拱桥坐落于上。河、桥、塔相配构成了小城八景之一“苍桥塔影”,如今画存而景已不在。天宁寺塔,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可在当年,却是雕梁画栋飞檐,金碧辉煌的壮观,无论是春夏秋冬,伫立桥下仰观古塔的雄姿丽彩或登塔远眺,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均是各具特色,令人心怡。尤其是元宵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即挂起红灯,微风吹过,阵阵风铃清脆之声响起在上空,灯塔倒浸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新中国成立后天宁寺不存,原址被天宁油米厂所用,天宁寺塔内堆放杂物,塔体残损严重,年久失修。1987年天宁寺塔被仪征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保单位。2003年仪征市政府拨资对天宁寺塔进行了维修,使天宁寺塔又焕发了生机,仪征人可圆登临天宁塔的百年之梦。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建塔时,说是为了镇压白沙,可见离江不远,周围的市面也不繁盛,塔后只有一个简陋的永和庵供和尚居住。到了宋代,真州成为漕运的中转枢纽,南方各地的粮食从长江进入运河,都要在这里卸落,然后转运到北方的汴京去,加之淮南的产盐又在这里集散,这就大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宋时,现今的东门、南门一带兴建起很多粮仓、盐栈,还有河道通向城内,简陋的永和庵也换成规模宏大的报恩光孝禅寺,后来又改名天宁万寿禅寺。塔以寺名,从此便称天宁塔。寺前有河,河上有桥,原名文惠桥,因为附近多粮仓,江淮发运使衙门也在附近,于是又叫仓桥。塔、河、桥相映成景,这就是仓桥塔影。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当年,却是画栋飞檐,金碧辉煌。无论是旭日东升,夕阳西上,还是月白风清的夜晚,你伫立桥上,仰观古塔的雄姿丽采,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确是各具特色,目迷神怡。尤其是在火树银花的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挂起红灯,又有九连灯垂直而下,远远望去,分不清是塔上的灯,还是灯做的塔;而这灯塔倒侵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登临天宁塔,也是过去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前人留有登塔诗:"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面面挥飞开日月,重重务兀锁云烟。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南来王气金陵满,东下长江碧汉连。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据说,登七层最高处,不仅全城在望,还可远眺镇江、扬州、六合以及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高邮湖。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寺内读书写经时曾饮用此泉水,书写镌刻“慧日泉”三字于井栏上。历代很多文人学士慕名到这里品泉饮茗,清代诗人王渔洋就有“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的诗名。
仪征鼓楼、天宁寺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