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江焦山碑林(九)

(2023-04-22 21:25:11)
标签:

镇江焦山碑林

张即之

金刚经

印心石屋

杂谈

分类: 江苏风景

   宝墨轩又称焦山碑林,从观澜阁穿过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宝墨轩,即著名的焦山碑林。其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这里珍藏有460余方碑刻,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汉代蔡邕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诗及《瘗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四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镇江焦山碑林(九)竹园南侧的东月门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月门是一四方形天井 

镇江焦山碑林(九)两侧是碑廊,墙上清刻张即之书《金刚经》。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西侧碑廊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张即之(11861263年),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擅书法,其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张即之为南宋书法史中的大家。南宋处在政治环境不安,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氛围之中,此时南宋书法界涌现出大批学书者,张即之即为其中之一。《金刚经》传世闻名者有两册,一为张即之六十八岁为祭莫母亲所书,作为张即之老年时期的作品,此篇张即之《金刚经》小字楷书运笔流畅、含蓄蕴藉。
镇江焦山碑林(九)   《金刚经》写经作品用笔创新于传统小写经作品,在书写用笔中,左轻右重,横划较重,撇划较重,竖划用笔相对较轻,笔法变化丰富,块面感强。区别于传统小楷作品的行笔重按多于轻提,张书《金刚经》轻提居多,重按反而偏少。笔画的平行以排叠居多,交错之处虚笔多于实笔。重按轻提轻松转换,转折支出不显生硬,如画沙印泥自然其迹。墨迹点划尖硬,运笔爽利,典雅清丽。张即之的特点具有创新性,就体现于此,与古人楷书中横划细竖划粗的特点相比较,此种轻重交替的配合可谓得心应手,更加符合禅宗佛学思想的体现,使作品活泼起来。
镇江焦山碑林(九)   翁方纲曾赞叹道:“提笔之妙烟华霏,游丝制展纵依稀。”不仅如此,张即之楷书还劲健有力,笔势雄强。释从定跋张即之书《金刚经》说:“一字一划,端严劲丽”。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南侧宝墨轩 

镇江焦山碑林(九)东侧碑廊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竹园的翠竹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竹园东侧的月门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出月门是一花园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花园中的亭子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花园周围也是碑廊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从竹园的月门出来,往南走,开始看。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清印心石屋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镇江焦山碑林(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