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江焦山碑林(一)

(2023-04-05 12:45:03)
标签:

镇江焦山碑林

简史厅

魏法师碑

中国碑刻起源

中国碑刻简史

分类: 江苏风景

   焦山碑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宝墨亭, 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但屡遭毁坏。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 1960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镇江焦山碑林(一)   焦山碑林,1988年进行维修,2002年投资400万,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焦山碑林,现占地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焦山碑林西门 

镇江焦山碑林(一)焦山碑林1988年为全国文保 

镇江焦山碑林(一)焦山碑林也是技术碑刻博物馆 

镇江焦山碑林(一)大门两侧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进入大门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碑刻在焦山东麓,宋庆历八年(1048)曾收集梁、唐书法家的石刻,筑宝墨亭收藏,经元、明、清多次兴废,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建于海云庵内。
镇江焦山碑林(一)   1958年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散存在南郊的碑刻集中于焦山,并修缮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寺庙旧址用作碑刻陈列。现存碑刻近 500通,其中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的碑刻各200 余通,其他方面的碑刻约50余通。各类书体具备,均出自名家手笔。
镇江焦山碑林(一)   史料碑刻类以《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为最早,立于唐仪凤二年 (677),碑高2.42米,宽0.87米。碑文楷书,计33行,每行75字。碑中叙述了魏降法师(595677)的一生。碑阴中第8行有“守润州谯山戌主解建威”题名,“谯山戌”未见记载,为研究唐代润州(今镇江)军事设防提供了资料。
镇江焦山碑林(一)   此外如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出土的唐李德裕瘗舍利石函记,宋宝佑五年 (1257) 《大港税总领文卿赵使君寿祠记》、元代《焦山禅寺重建圆悟接待庵记》、明嘉靖四十年 (1561) 《镇江府儒学对山碑》、清光绪二年(1876)《京口创设义渡碑记》、光绪六年(1880)《渝禁开矿碑》等都是研究地方史的难得材料。
镇江焦山碑林(一)   再如宋绍兴十二年 (1142) 重校立石的《禹迹图》,与西安碑林阜昌七年(1136)刻石的《禹迹图》内容基本相同。而焦山的《禹迹图》上刻有“元符三年(1100)正月依长安本刊”11字,说明现存的两方《禹迹图》同出于一个北宋时期的长安图本,这对探讨创制《禹迹图》的时间和作者等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镇江焦山碑林(一)   书法艺术类以《瘗鹤铭》最为著称,署名“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无纪年及作者,自宋代即有东晋王羲之说,南朝陶弘景说,多数学者认为《瘗鹤铭》的书法代表了南朝楷书的风格,历来对其评价甚高,是探讨南朝书法的一件重要作品。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进入序厅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前言,千秋后语。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往前走,简史厅。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石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有之,并绵延至今,而拓片在保存、传播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镇江焦山碑林(一)    回顾碑刻的历史,从帝王将相的刻碑记功,到名门望族的庙碑家训;从文人墨客的石刻翰墨,再到市井草民的贞节牌坊,中国人对碑刻文化几千年来都有着浓厚的热情。中国碑刻文化的繁荣恰恰表现出这个民族对自身发展中一系列人文主题的强烈眷恋。当这种眷恋心态需要具体的文化符号来作为载体时,便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碑刻之源,中国碑刻起源。

镇江焦山碑林(一)中国碑刻简史,汉代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中国碑刻简史,三国魏晋南北朝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焦山碑林的历史沿革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碑刻之脉,焦山碑林介绍。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中国碑刻简史,宋元以后的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中国碑刻简史,唐代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中国碑刻简史,隋唐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靠近展厅大门的就是高大的《魏法师碑》,此碑为唐朝时期作品,记录了魏法师的生平,为国内稀有的唐碑,也是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初唐碑刻,被誉为“初唐妙品”。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六七七)十一月十五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初唐碑刻。该碑于一九六一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此碑通高242cm、宽87cm,由“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石匠满通”凿造。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魏法师碑》背面

镇江焦山碑林(一)《魏法师碑》侧面 

镇江焦山碑林(一)展厅大门 

镇江焦山碑林(一)从展厅大门出来是一个天井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天井西侧墙有几通碑刻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清焦山钉界碑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清岭南仙城两会馆受兵灾后核查地积示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清拟建岭南会馆碑记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清通鉴辑览万历开矿条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清笪重光书《重修丹徒县学记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清水禁胥役门丁不准住在考棚示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民国左孝同书《丹徒陶氏创建宗祠记
镇江焦山碑林(一)

镇江焦山碑林(一)民国郑孝胥书《第六世振声公捐产兴学碑记
镇江焦山碑林(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