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拥有2500余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史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北京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韵。
第八展厅,河之恋。
在720度全景展厅中,沉浸式观看8分钟的“河之恋”体验展。
“河之恋”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数字化专题展厅,展览以“水”“运”“诗”
“画”四个篇章,阐释中国大运河文化。通过 “科技+ 艺术+ 文化”的裸眼技术理念,突出声、光、电、形、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营造出富有创意、极具新意的沉浸式体验。
展厅根据空间特点设计影片脚本,以互动多媒体和沉浸式体验作为展区主要的呈现内容。展览空间内采用无隔断和造型艺术布局,充分实现空间与影片双重意义的无缝衔接,多媒体影片的结尾亦是开始,展厅空间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参观的起点。
通过抽象化、符号化的多媒体语言勾勒出对“流动的文化”的唯美想象。空间顶部悬吊凉亭艺术装置,在亭顶造型的结构骨架间,金属纱网“织出”古代凉亭半透明的立体轮廓。艺术装置对原有形态的提炼性表达与多媒体影片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两者形式的互补为观众创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写实的自然人文风光与抽象的视觉艺术相结合,共同构成震撼的视觉画面——展现千年运河,畅想美好未来。
第九展厅,紫禁城与大运河。
展览设计巧妙运用故宫建筑元素,景展融合,化繁为简,既让观众领略到紫禁皇宫的美轮美奂,又阐释了紫禁城营建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并以北上宫廷的玉器、漆器、瓷器等文物将清代宫廷生活片段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
前言
展览“紫禁城与大运河” 分为“运河漂来紫禁城”“天下美物聚宫城”两个部分,阐释了
紫禁城营建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并以北上宫廷的瓷器、漆器、 玉器等文物将清代宫廷生活片段呈现在观众眼前。
(网络下载图片)
第一部分 运河漂来紫禁城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元大都(今北京)基础上营造新都。一道诏令,万民齐动。大运河上,一时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好不热闹。一批批巨木、砖瓦、石料,一袋袋大米、食盐、茶叶,江浙的棉布、丝绸、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还有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满载货物的船只如织如梭,沿着运河北上,源源不断地流向紫禁城,故有“运河漂来紫禁城”之说。
第一单元南都北迁
移民充边
疏浚运河
运河与都城
皇木汇集
进入里间
乾隆十三年御制《神木谣》碑
“北京的城,临清的砖。”明清时期五六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临清砖因其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等特点,逐渐成为修建宫殿城墙的特供用砖,北京的紫禁城、明十三陵、天坛等皇家建筑都用了临清砖,因此临清砖也被称为临清贡砖。
山东临清,一度因运河漕运繁荣数百年,也因贡砖而闻名。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时,一批批临清烧制的青砖陆续装船,沿京杭大运河直抵北京,用于修建紫禁城等建筑。历经几度沉浮,临清贡砖一度不复昔日辉煌。
明成祖朱棣计划迁都北京,为兴建新都城,临清烧制的青砖脱颖而出被定为贡砖。位于大运河要道的临清,既有烧制贡砖的技艺与原料,运河也为贡砖源源不断向北京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临清贡砖,从此名扬海内。有数据统计,当年临清大运河两岸的砖窑一度多达190余座,仅参与烧制贡砖的固定工人便有9600余名。
苏州御窑金砖是明清两朝皇室专用的一种高规格铺地材料,其取材特殊、做工精良、质地光洁,“明如镜、声如磬”,在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烧造二尺二寸金砖,每块银价九钱一分。烧造一块金砖要用大约一两银子,精烧细制,造价不菲。在明朝和清朝初年,苏州、江宁、太仓等七府都有烧造金砖的职责,但因苏州陆慕地区土质颗粒细、杂质少、粘性强、可塑性好,所以窑场都设在苏州府。清雍正、乾隆以后,只有苏州府负责金砖烧造,成为金砖的唯一产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