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暨千柱屋(一)

(2022-03-23 08:26:52)
标签:

诸暨千柱屋

斯宅村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斯元儒

于斯为盛

分类: 浙江风景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处会稽山南麓,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属典型的山区,距诸暨市区中心26公里,由螽斯畈,斯宅两个自然村组成。
诸暨千柱屋(一)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就位于斯宅村内,成为斯宅村的金字招牌。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大宅之典范,民居之经典,气势之恢弘,雕刻之精美,十分罕见。(网络下载图片)
诸暨千柱屋(一)千柱屋航拍(网络下载图片)
诸暨千柱屋(一)(网络下载图片)

诸暨千柱屋(一)螽斯桥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   千柱屋,位于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离市区约30公里,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里人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千柱屋现为斯姓后裔居住。 
诸暨千柱屋(一)   清朝嘉庆年间,农家子弟斯元儒从西施故里诸暨出发,迈上了寻找富裕的旅途。像他这样怀揣着梦想走出山坳的很多,许多人不过是解决了温饱而已,而他却带着千万两银子荣归故里。
诸暨千柱屋(一)
   斯元儒回来的首个大动作就是建筑千柱屋,将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间楼屋,1322根柱子,将富豪大家族的排场发挥到令乡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后人将千柱屋视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诸暨千柱屋(一)   在任何一个年代,富裕的生活都是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意味着可以实现很多梦想。说低一点,可以吃饱吃好,娶个年轻漂亮的媳妇;说高一点,可以盖豪宅,助乡邻,厚德载物。 

诸暨千柱屋(一)介绍斯氏后人斯达开、斯可哉。

诸暨千柱屋(一)斯宅景区导示图

诸暨千柱屋(一)   斯盛居,俗称千柱屋,位于螽斯坂自然村东首,当地居民又叫新屋。因千柱屋的斜对面有一座古建筑上新屋,内部结构及门额雕刻都相同,不过面积只有千柱屋的一半,建造年代略早于千柱屋,也是斯元儒所建,故称千柱屋为新屋。
诸暨千柱屋(一)
   该建筑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各纵轴线北端均设重檐式门楼,共5座,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
诸暨千柱屋(一)   整座巨宅建有门楼五座。居中为正门,高3.35,宽3.20米。东西两侧各设边门两座,高度为2.78米,宽为1.36米,比正门略小。五扇门厢均用青石打制而成,门楣上方有丰富的砖雕装饰,或人物,或花卉,或动物,无不生动细腻。 

诸暨千柱屋(一)西侧第一门楼
诸暨千柱屋(一)   门额的一幅青砖雕刻图案更耐人寻味。其上刻船两只,一大一小,小船向外,大船向内行驶。它的寓意是大船进小船出。把山里的土货装出去,把外面的日用品和生活资料等运进来;也寓有大钱进,小钱出的意思,是生意人家企盼赚钱的心理写照。

诸暨千柱屋(一)第一道门内情景

诸暨千柱屋(一)   斯元儒(1753.10-1832.1),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清制,吏部考核官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记录,以示奖励,称仪叙。登仕郎。文散官名,清正九品概授豋仕郎)。他以做山货生意发家致富,是当时诸暨的著名富商。
诸暨千柱屋(一)   千柱屋屋架竖起时,近千根屋柱象树林般一片,吸引了四乡人群都来看热闹。有个换糖佬夹在其中,随口说道:“屋是造得勿错,可惜用的是杂木。”这话恰好被斯元儒听见,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换糖佬一记耳光,“你凭什么说我造屋的是贼木?”换糖佬也不计较,解释道:“我说的是杂七杂八的杂木,没说你斯财主偷。”随后走了。
诸暨千柱屋(一)   千住屋落成,斯元儒准备办新屋酒,一算,光肉猪就要300头。他亲自去义乌采办,不想又碰上了换糖佬。换糖佬拖了斯元儒去家里做客,斯元儒才知道换糖佬住的竟也是一幢千柱屋,而且一色的杉木到脚。临别时,换糖佬送给斯元儒“盘小肚大”四个字,斯元儒一扑通,脸红了,想想自己是肚小盘大,一心与人家争富,不赢不肯歇……此后,斯元儒竟颇多善举,赈济灾民,捐资助学,道光皇帝还曾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呢。

诸暨千柱屋(一)第二门楼

诸暨千柱屋(一)   第二道门门额刻有“出将入相”之图案,其意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勉励后代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艺和强健的体魄,文武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真可谓用心良苦。

诸暨千柱屋(一)门内情景

诸暨千柱屋(一)   整座建筑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建筑有楼屋121。各院之间以檐廊连接沟通,每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又以长廊相连,互不隔离。因此,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也难怪人们要将千柱屋视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千柱屋中间是正门

诸暨千柱屋(一)   千柱屋正大门青石门额刻上镌“於斯为盛”四个九叠篆大字,系临摹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书,十分醒目。额枋两侧凿刻篆字和鹿、松、梅、人物、花卉等图案,做工精细。
诸暨千柱屋(一)  “于斯为盛”出于《论语》及《礼记正义序》等文献,《论语》云:“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礼记正义序》云:“郁郁乎文者哉三百三千,于斯为盛。”斯氏传世50代,至今已有1100多年,现如今诸暨名人榜上也有多位斯氏后人。

诸暨千柱屋(一)   于斯,同“于此”,即“在此”。盛,兴盛,昌盛之意。而千柱屋门额上的“斯”字,除此本义外,同时亦寓“斯氏”之意,有一语双关之妙,也就是说姓斯的在这里最为兴旺、昌盛。确实如此,自斯氏在斯宅定居以来,已将近50世,1100多年,久盛不衰,不断繁衍生息。

诸暨千柱屋(一)   斯元儒是一个深明大义、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有一年,诸暨闹灾荒,斯元儒个人就捐了两万两银子;后来诸暨要修建举人赶考的考试棚,他又率先捐了两千两银子。也难怪连道光皇帝都要钦赐匾额表彰他:“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为富最怕不仁。有了仁义,这斯家的兴旺发达就是可持续的。
诸暨千柱屋(一)   千柱屋内共有200多人口,其中斯姓占90%以上,而且大多是斯元儒之后裔,其余人家则是1951年以后陆续迁入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维修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把千柱屋当作祖宗的遗产来看待,自觉承担起把它保护好、管理好的责任和义务。尤其在那动乱年代,斯姓族人在所有的雕刻上面(包括砖雕、木雕、石雕)偷偷地用石灰或泥土封盖起来,面上写上标语口号,使这些文物得以基本保持完好,实让后人赞叹。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   正门两边砖墙上,分嵌一个虎头,一个象铜钱,两块石雕中问有拇指粗的一洞相通,这叫栓马石。 
诸暨千柱屋(一)(网络下载图片)

诸暨千柱屋(一)   门前建有晒场一个,长110米,宽19.50,面积2145平方米,在深山坞底里有这么大的活动场所,很为少见,这也是千柱屋内居民在劳作之余,饭前茶后,相聚唠叨家常之处。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辛勤劳作一天的村民们,大家躺在自已编制的土虅椅上,手拿一把自编的花边麦草扇,旁边泡一杯自己炒制的石笕名茶,三五成群,享受着山间吹来的阵阵凉风,聆听门前的潺潺流水声。海阔天空,畅谈国事、家事、农作事,真是优哉悠哉。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第三门楼

诸暨千柱屋(一)   第三道门门额上刻有“文王推车”的典故。主人用这则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成大事者,必须有周文王礼贤下士,敬老爱幼的思想,克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高傲姿态,意味深长。

诸暨千柱屋(一)门内情景

诸暨千柱屋(一)窗户上有一长方形洞,应该是放煤油灯用的。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第四门楼

诸暨千柱屋(一)   门楼上砖雕为“彩楼配”王三姐抛绣球招亲(其旁为申公豹斗姜子牙),意在颂扬坚贞不渝的爱情,意义深刻,回味无穷。

诸暨千柱屋(一)门内情景 

诸暨千柱屋(一)最东北侧拐角 
诸暨千柱屋(一)   它的布局十分严谨,有明确的轴线,在突出中轴的同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其占地面积不是向纵深推进,而是向左右两侧扩大,并严格讲求端正,这种布局有别于江南其它民居。斯氏民居的每个组群皆以高墙围护。外观十分封闭,俨然如同堡垒一般,具有良好的防卫功能,而这种强烈的封闭安全感,正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观念的一个体现。同时,为使封闭的外观得以丰富,打破单调与压抑。
诸暨千柱屋(一)千柱屋东侧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有清澈的小溪 

诸暨千柱屋(一)东侧中间的门楼 
诸暨千柱屋(一)里面的巷道分割整个建筑成南北二部分 

诸暨千柱屋(一)门楼装饰较简单 

诸暨千柱屋(一)堆砌的小屋,用来饲养牲畜。 

诸暨千柱屋(一)溪水来自山上,往下流。

诸暨千柱屋(一)屋后的青山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千柱屋北侧

诸暨千柱屋(一)北侧面的小门
诸暨千柱屋(一)

诸暨千柱屋(一)千柱屋西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