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嘉兴子城(二)

(2021-11-13 08:03:28)
标签:

嘉兴子城

大堂

听王府

仪门遗址

诫石坊

分类: 浙江风景

   嘉兴子城建于吴黄龙三年(231),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位于嘉兴市中心府前街,原为嘉兴最早的城池,后是嘉兴历代州府衙署的所在地和太平天国听王府旧址。子城周长二里十步,高、厚为一丈二尺,占地7.5万平方米。唐末由于子城外兴建了罗城,故原城改称子城。从三国至清代,子城均为嘉兴衙署或军治所在地,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墙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王殿、箭楼等建筑。嘉兴子城(二)甬道东侧的另一绥靖司令部营房,现已作为陈列厅。

嘉兴子城(二)   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太平军攻克嘉兴。驻守嘉兴的主要将领为陈炳文、廖发寿。是年十二月,陈炳文晋封听王。不久,陈炳文即调集府属七县建筑工匠、画工、刻工于原府衙内营建听王府,有正屋七进,每进七间。前三进为平房,后四进为楼房。门窗楼板均用楠木,银杏等珍贵木材。据时人黄慎言所云:“每进房屋之门窗。皆刻花纹,以花卉鸟兽为限,精美异常。”嘉兴子城(二)   太平天国时期,英国人呤喇曾两次亲历嘉兴。在他撰著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对嘉兴听王府建筑精美绝伦赞口不已,说:“根据我在中国的见闻来判断,我认为这样一种建筑,诚为数百年来所未有。”并写道:“我在这里见到了我在中国从未见到过的最华美的建筑。嘉兴子城(二)   至同治三年(1864)三月太平军撤出嘉兴时,听王府尚未竣工,该处复又成为清朝府衙。其时上任的嘉兴知府许瑶光又在听王府建筑基础上,加建西廊房屋,又新建书屋三楹、补兰轩一座。补兰轩之东筑墙为圃,培土为山可登眺,并题“东瓶”二字。周栽花木,以与瓶山相对。

嘉兴子城(二)嘉兴起义史料陈列馆

嘉兴子城(二)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府衙失火,付之一炬,楼房焚毁殆尽。民国二年(1913),浙江都督朱瑞(海盐人)将府衙前三进平房正屋拆往海盐,营造其私宅。至此,这座美轮美奂的听王府彻底化为乌有。后黄慎言又云:“听王府旧物,余犹见之。门窗刻花甚精,壁画亦有,未全。至拆建为二十一团营房时,旧时建筑只剩下大门外三个牌坊石柱而已。”

嘉兴子城(二)   走进子城,沿着甬道向北,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等一一呈现,共同讲述着千余年来的前尘往事。
嘉兴子城(二)仪门的遗址展示
嘉兴子城(二)仪门位于子城门正北,是衙署的正门。

嘉兴子城(二)   作为古代城池建设制度规定的建筑,仪门其含义是礼仪之门。仪门,其实就是
“礼仪之门”。以前的官员们如果去大堂的话,要在这里整理一下仪容仪表。
嘉兴子城(二)   现发掘仪门遗址台基面阔18.4米,进深12.7米,砖铺地面距地表约1米,原有立柱12根,分心式平面,南北连接甬道。现仪门遗址为五代吴越国始建,明清延续使用,民国废弃后被道路叠压。现存础石为五代原物,席纹、条纹青砖铺地为明清不同时期多次修葺的结果。

嘉兴子城(二)清走廊 

嘉兴子城(二)明清墙基、五代席纹铺地、明清柱石、明清青砖铺地等。

嘉兴子城(二)明清柱石、清末修补辅砖等。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仪门阶沿石、五代柱石、碑座等。

嘉兴子城(二)五代宋元甬道、明清甬道。

嘉兴子城(二)   仪门的遗址展示,从柱础石、墙壁等遗迹明显可看出仪门为三间,两边是翼室,各五间,与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相符。仪门,又叫二门,为清末避溥仪讳,这是古代城池建制的规定建筑。但考古发掘判断仪门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晚期,沿用至清末,民国时为道路。
嘉兴子城(二)   在仪门两侧过去有东廊房和西廊房,廊房是政府主要办公机构——六科所在地,东面是吏、礼、户,西面是刑、工、兵。

嘉兴子城(二)穿过仪门,远远可看到高大的诫石坊,后面是大堂。
嘉兴子城(二)   1908,知府杨士燮整修东西两廊。添左右两翼门、甬道、露台。于诫石亭原址高建一坊,以诫石之铭恭书坊端。于头门之谯楼,补筑三楹。门前木坊“首藩名郡”额,易为“秀州古治”。

嘉兴子城(二)诫石坊正面刻着三个描金大字:“公生明”

嘉兴子城(二)   背面(应该说是面对官衙大堂的那一面),则刻着几行手书描金铭文:“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嘉兴子城(二)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大堂,过去行政长官办事审案都在此。

嘉兴子城(二)大堂遗址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  大堂在唐朝称设厅,明清称大堂。宋、元、明、清没有多大变化。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日,太平军攻克嘉兴,十二月,驻守嘉兴的陈炳文被封为听王。他调集府属七县建筑工匠,拆除大堂,建听王府。规划正屋七进,每进七间,前三进是平房,后四进是楼房,门窗楼板用楠木、银杏等珍贵木材。1863年英国人呤唎在嘉兴看到听王府,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称,“见到了我在中国从未见到过的最华美的建筑。”
1864年,清军攻占嘉兴,听王府还未竣工。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   大堂是子城之核心建筑,唐称设厅,明代称理厅,清代称大堂,为州府长官治事之所。唐代州衙“设厅”有设宴款待将士的功用,宋代仍有延续。清代大堂主要用于发布政令、迎接圣旨、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重大案件等。
嘉兴子城(二)   大堂经历代多次重建、修葺。子城内的五间后堂原称“清香堂”,宋代知府俞浙改为“修齐”,元代改为“公明”,明清时期先后改名为“端本”“帅正”“忠爱”。
嘉兴子城(二)   作为历代官署,子城内曾建有许多亭堂楼阁,岁月动荡中这些往日景观已荡然无存。为了兼顾保护、展览的双重功能,经过多次探讨,最终在原址复建嘉兴府衙遗址展示厅,并命名为端本堂。
嘉兴子城(二)   复建的端本堂长32米,宽19米,高11.5米,泛着古铜色光泽的建筑在千年古城里更显大气厚重。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端本堂四周全部采用落地玻璃门窗,室内窗明几亮,通透异常。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   现大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建于遗址上方,建筑平面轮廓与明清大堂遗址重叠,对明清大堂建筑体量、在子城中的空间关系进行呈现。

嘉兴子城(二)大堂背面

嘉兴子城(二)走进复建的大堂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   迎面就是一个大型遗址坑,五代至宋元和明清时的土层以及民国道路都有展示,高低落差很大。经过考古发掘,大堂前轩后堂,一共有五间,始建于元末明初,废弃于清朝末期。

嘉兴子城(二)大堂室内方砖 

嘉兴子城(二)军营道路 

嘉兴子城(二)大堂北面

嘉兴子城(二)大堂西侧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大堂东侧 

嘉兴子城(二)前言子城介绍 

嘉兴子城(二)衙署的历史介绍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衙署的历史、府的演变、子城布局。

嘉兴子城(二)子城出土文物展示 
嘉兴子城(二)

嘉兴子城(二)明清石弹丸 

嘉兴子城(二)清花纹砖雕

嘉兴子城(二)清绿釉瓶、清仿斗拱砖雕。

嘉兴子城(二)   通过“文物碎片复原”,将一片3D打印的文物碎片放于装置上,后方的屏幕立刻会还原文物的本来面目,名称、尺寸、历史一目了然;在AR互动设备加持下,衙署大堂重现天日,仪器扫过断壁残垣,明清府衙的三维场景跃然于眼前。很神奇。

嘉兴子城(二)嘉兴的府属文化

嘉兴子城(二)规制等级 

嘉兴子城(二)府衙建制  

嘉兴子城(二)官服换装体验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