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孔庙(四)

(2021-07-14 08:37:52)
标签:

杭州孔庙

南宋太学石经

杭州碑林

石经阁

宋高宗赵构

分类: 有关杭州
   杭州孔庙碑林是唐至民国的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西湖东南侧的吴山脚下,占地约4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杭州孔庙碑林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杭州孔庙(四)   东半部的碑林为江南园林式庭院,陈列展示了自唐以来各类珍贵碑石近500块,包括杭州孔庙的“镇馆之宝”——有800多年历史的《南宋太学石经》。
杭州孔庙(四)从大成殿东侧的一个小门进去
杭州孔庙(四)东区入口处有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杭州碑林”匾。
 
杭州孔庙(四)里面是一个院落
杭州孔庙(四)   建筑和回廊内陈列着杭州孔庙收藏的自唐代到民国期间的各类珍贵碑石420多石,根据碑石内容可分为南宋太学石经、御书、史实、科技、法帖、绘画、儒学、宗教、墓志等9大类。
杭州孔庙(四)   其中许多碑石为稀世之作,如85石《南宋太学石经》是现存惟一位于南方的、由皇帝御书的太学石经,是杭州孔庙之瑰宝;《五代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刻星象图之一;《武林弭灾记》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载火灾灾情及灭火经过的碑石,堪称海内孤品;《古今楹联汇刻》碑石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楹联汇刻碑石,是我国碑刻中的珍品;《十六罗汉像刻石》是石刻线画中的奇珍之作;《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刻石》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精品;法帖碑更汇聚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墨宝。这些碑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书法艺术价值,孔庙又可誉为杭州的一座融历史、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石质书库”。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石经阁位于东区的最北端。南宋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下令在太学内建造“光尧御书石经之阁”,以安放宋高宗赵构和吴皇后所书的太学石经阁因此得名。
 
杭州孔庙(四)   石经阁里放的是南宋皇帝赵构和皇后吴氏亲笔书写的85块石经,南宋太学石经,是我国唯一现存的皇帝御书的石经。这些是杭州孔庙的镇庙之宝。

杭州孔庙(四)石经阁大门楹联:六经皆载道之书莫鹜词章矜博览,两浙为人文所萃益从根底下功夫。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的这些石经现称《南宋太学石经》,乃是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所书,始刻于绍兴十三年,故又称为绍兴石经。南宋淳熙四年,宋孝宗建光尧石室之阁存放石经,故这批石经又称光尧石经。
杭州孔庙(四)   南宋太学石经刊刻于南宋初,立于杭州太学之中,故而得名,通常简称为“南宋石经”。“千秋留故迹,光彩耀残碑”,八百多年来,南宋太学石经历尽沧桑磨难,几遭毁灭之灾。劫后余珍的石经有《周易》、《尚书》、《毛诗》、《春秋》、《论语》、《中庸》和《孟子》七种,共八十五块,笔势恢弘,洋洋大观,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其书法甚工,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杭州孔庙(四)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杭州孔庙(四)   《南宋太学石经》之《论语》碑石现存7石,其中编号为“语十”的一石,已将《论语》刻完。由此可以推断,《论语》碑石共十石,尚缺三石。

杭州孔庙(四)   《论语》第一石,碑高158.5厘米,宽97厘米,厚21.5厘米。碑石曾断裂为三块,现已修补,仍缺左上角。碑面略有风化,经文尚可辨认。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论语二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论语三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论语四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南宋太学石经》现存85石,分别为《周易》2石、《尚书》7石、《毛诗》10石、《春秋左传》48石、《论语》7石、《孟子》10石、《中庸》1石。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论语五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其主要作者是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杭州孔庙(四)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杭州孔庙(四)   《孟子》现存10石,以楷书为主,夹以行书,字径约1.5厘米。每石纵4列,每列28行,每行1517字不等。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孟子八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孟子十九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周易》是周代的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体现的是中国早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及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杭州孔庙(四)   《周易》现存2石。每石纵4列,每列42行,每行1718字不等。石碑所刻的字为正楷,字径约1厘米。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它是我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集,是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里面大部分内容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
杭州孔庙(四)   《尚书》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政治、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的情况。
杭州孔庙(四)   《尚书》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汉以后,《尚书》既是帝王治国的“大经大法”,又是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杭州孔庙(四)   《尚书》现存7石,从碑石边沿所刻的数字看,现存七石的编号为第二石、第四石、第五石、第六石、第七石、第八石、第十石。第一石、第三石以及第九石今已佚失。

杭州孔庙(四)   《毛诗》是西汉初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杭州孔庙(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碑林《毛诗》现存10石,正楷,字径约1厘米。每石纵4列,每列45行,每行18字。

杭州孔庙(四)   《毛诗》第一石。此碑高160厘米,宽96.5厘米,厚25.5厘米。字迹尚可辨识,第四列末有数行文字漫灭不见。

杭州孔庙(四)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杭州孔庙(四)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杭州孔庙(四)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杭州孔庙(四)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杭州孔庙(四)   《南宋太学石经》中《春秋》内容为《春秋左传》,是由春秋末年左丘明注解,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载了鲁国的史实,而且兼记各国历史。  杭州孔庙(四)   《南宋太学石经》中的《春秋左传》碑石现存48石,字体均为正楷,字径约1厘米,每石纵4列,每列45行,每行18字。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春秋一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春秋二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南宋太学石经之春秋十九
杭州孔庙(四)

杭州孔庙(四)   为了保护好这些瑰宝,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吴讷嘱咐杭州知府卢玉润收集南宋石经,卢玉润收集到南宋石经碑石计百余通,加以修补后存放在仁和县学旁孔庙大成殿后及两庑。  
杭州孔庙(四)
宣德二年(1427年),吴讷作《石经歌》并刻碑以示后人。此即《石经歌》碑石由来。
杭州孔庙(四)   《石经歌》碑面剥蚀严重,碑石下部残缺,约半数文字已经漫灭不可辨读。据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影印本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八第28页所录碑文,可知文字始于“昔宋太宗尝曰”,终于“海虞吴讷识”。原文无标点,后补加其文字标点。

   南宋灭亡后,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在临安大内建造镇南塔,他想将这些石经作为塔基。但当时的杭州府推官申屠致远与之力争,方使得这些石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两浙輶轩续录》中载有陈时所撰《南宋石经》诗,此诗起手几句为:“延熹石经今已无,宋刻出自深宫书。光尧尽倦意圣继,银钩铁画无差殊。”
   此诗讲的是历代石经中只有南宋所刻石经是由皇帝亲书,正因如此,该石经刊刻得十分精美。可惜到了元代,石经无人保护:“塔基几为恶僧毁,力争所赖惟申屠。” 
   后来南宋太学改为西湖书院,光尧石经之阁被废,石经几次搬运而损毁了一些。明洪武年间,这些石经移至西湖书院,后来西湖书院改为仁和县学,此县学搬迁时石经又有一部分流散。宣德元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吴讷嘱托杭州知府卢玉润收集石经,经过一番收集,卢玉润共得南宋石经刻石百余块,他将这些刻石安置在孔庙大成殿后及两庑。正德十二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宋廷佐将石经移置杭州府学。崇祯末年,这些石经被嵌在了墙壁上。
    当年的太学石以究竟刊刻了多少块,史料未见记载,经推算,大约有131块,现存85块。民国年间,叶德辉得到了南宋石经拓片86张,可见那时比现在还多一块。叶在跋语中写道:“余赴杭曾谒学宫,见此《石经》嵌入墙壁,石质完好,间有残损,而字画隐约可辨。”
   当年叶德辉前来杭州孔庙观览石经,该经当时还嵌在墙壁内,在他看来,这些石经保护得颇为完好。但在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杭州孔庙参观石经时,就已看到有不少的碑石已经作了损坏后的修补,此次再到孔庙,当然还要仔细观摩石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