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叶
秋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030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东林书院(一)

(2021-07-06 11:20:40)
标签:

无锡东林书院

东林旧迹

牌坊

杨时

东林精舍

分类: 江苏风景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旧迹牌坊有二个,一个就是这个解放东路口靠河边的牌坊。上书“东路旧迹”无锡东林书院(一)对面是东林书院里的水榭妙观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明代时书院东侧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原河随历史变迁已被填没。2004年重新修复开挖,因客观条件限制,恢复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码头,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黄石驳岸约25米。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路人眼帘。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是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市将乐)人。因他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下,故学者称其为龟山先生。杨时是上承二程洛学,下开福建闽学的著名理学家。也是“道南”系理学传播大师和重要关键人物,被尊为“程氏正宗”“洛闽中枢”。无锡东林书院(一)   杨时与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曾任过北宋宰相的无锡李纲非常友善,从宋政和元年(1111)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离开常州、无锡,还将乐故里,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无锡东林书院(一)   这是景区出口。杨时十分喜爱江西庐山东林寺等风景名胜,曾撰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清代无锡地方学者认为,杨时撰作此诗,“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就是东林书院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无锡东林书院(一)   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杨时离开后,东林书院逐渐荒废。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书院座北朝南,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间。计三楹,榜曰:东林书院。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1994年重建于此。

无锡东林书院(一)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明洪武初年,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僧人信谅又加以重修。200余年间,其地沦为僧区。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书院建筑群共有三路。主轴线是书院的主要建筑,东西两路是花园和斋、轩等附属建筑。穿过门厅,眼前是一条宽阔的石甬道,从南向北,依次是石牌楼、旗杆、泮池和东林精舍。

无锡东林书院(一)大门匾额“东林书院”几个字是原中宣部长(无锡人)陆定一所书。

无锡东林书院(一)   原悬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事,故曰:此日今还在。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进入门厅无锡东林书院(一)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无锡东林书院(一)   顾宪成于万历四十年病逝后,接任书院山长一席者为高攀龙。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朝柄,弄权乱政。为了廓清吏治,振兴国家,与东林讲学有联系或学术观点相同、政见一致的广大朝野官员,对阉党的祸国殃民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和坚决斗争。无锡东林书院(一)   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无锡东林书院(一)门厅背面   

无锡东林书院(一)   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应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无锡东林书院(一)   民国三十六年(1947),书院建筑曾进行全面整修。1982年、1994年先后多次修缮。2002年至2004年,无锡市政府全面修复东林书院。修复后的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 平方米,院内粉墙黛瓦,碧水滢滢,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

 

无锡东林书院(一)下马石。

无锡东林书院(一)   走过仪门,迎面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石牌坊。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堪称为石构建筑珍品。
 
无锡东林书院(一)   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称马头牌坊,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它位于书院建筑群导入部位,起烘托整个建筑作用,使书院建筑显得庄重、古朴。天启六年(1626)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康熙年间改建木坊。乾隆五年(1740)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

无锡东林书院(一)   石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坊额正面题有“东林旧迹”四字,据说早先的题字是“洛闽中枢”,意在称赞杨时在洛阳二程(程颢、程颐)和福建朱熹理学思想体系间发挥的承上启下作用。

无锡东林书院(一)   石牌坊背面题有“后学津梁”,顾宪成等人复兴东林后,自称教授的也是“程朱”理学。重建后的书院名声鹊起,倾动朝野。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穿过牌坊,有一石拱桥,前面是镀铝精舍。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旗杆石。此两块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位于石坊后甬道两侧,每块约100厘米见方。厚约15厘米。中凿圆孔,孔径25厘米左右。为书院讲学期间悬挂院旗之用。据文献记载,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旗杆上悬长方形旗帜,左右各一面。左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右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字。琼林指宋代朝廷在京城汴京琼林苑宴贺新及第进士处。科举时代又称及第为折桂。明代东林讲学又有“东林社”子兼习举业,做到讲学科举两者兼顾,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

无锡东林书院(一)   泮池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明代称之为月河。深约2.5米,宽约6米,长约60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黄石驳岸,上架桥。其来历与古代学宫前所凿泮池涵义完全一样。
无锡东林书院(一)拱形小桥

无锡东林书院(一)   明代泮池现仍深埋地下,距地面约70公分。1994年,在发掘明代泮池的基础上,改砌方池与拱形小桥,现今泮池仅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深与原河保持一致。它是讲学的象征建筑。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精舍
无锡东林书院(一)   此处原为东林书院内大门,又称为“仪门”。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明崇祯二年(1629),无锡吴桂森重建此门,并题颜曰:“东林精舍”,精舍即指学舍。吴桂森是明代东林书院被毁后应旨修复书院第一人,也是东林书院山长,东林学派知名学者。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精舍大门枕石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书院左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是用以表彰纪念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在无锡门人弟子的专祠,故未被拆除。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书院被严令限期全部拆毁后,全国各地大批东林党人士惨遭迫害,其社会影响面广,波及范围大,株连甚众,而且由此引发国内多起重大民变。如武昌、山东、苏州、常州等地都曾先后发生。这就是震动明末中国史坛的迫害东林党人的重大事件。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精舍的匾额“佑文翊运”是辅佐帮助人文,维护国运世运的意思,原匾由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画家,曾任内阁学士的官员邹一桂所题,赞扬东林讲学的社会作用。原匾已毁于1958年,现在的匾额是由出身于无锡的近代著名工商业荣氏家族,曾经当过国家副的荣毅仁题写。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精舍中有介绍东林党人的展板,包括东林党人的分布、名单等。其实这些士大夫并不认同“东林党人”这个名称,自认为“东林士人”,是一群关心天下大事的学者。《东林党人榜》、《东林朋党录》其实是当年阉党魏忠贤等所编织的“黑名单”。名单上东林党人309人,“生者削籍,死者追夺,已经削夺者禁锢”,东林朋党94人,“已处、降级、回籍”,令人触目惊心。可见魏忠贤等对东林士人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

无锡东林书院(一)前言,东林书院介绍。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书院模型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书院创建》

无锡东林书院(一)《明代复兴》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学风》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气节》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学院历史沿革及修葺简表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党人榜》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朋党录》

无锡东林书院(一)   邓拓的《过东林书院》: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无锡东林书院(一)   1962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参观东林书院时,曾亲笔题诗一首: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著,瞻楹履学阈弥坚。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明末东林党人分布简图,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

无锡东林书院(一)   东林精舍的两块砖雕门额,是清代乾隆初年的原物。这两块砖雕门额镶嵌在东林精舍的后门。一块是“东林精舍”,在厅堂后门门内,一块是“洛闽中枢”,是后门的门楣。两幅字苍劲有力,但没有落款,不知是何人所题。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精舍”砖雕门额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东林精舍背面无锡东林书院(一)“洛闽中枢”砖雕门额
无锡东林书院(一)

无锡东林书院(一)   “洛闽中枢”四字阐明了理学在宋代的传承和杨时在理学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洛”指“洛学”,周敦颐的弟子程颢、程颐兄弟是洛阳人,所以他们的学问也叫“洛学”。“闽”指“闽学”,是福建学者朱熹的学问。杨时是“二程”的嫡传高弟,将 “洛学”南传。朱熹是杨时的三传弟子,杨时是“闽学”的开山鼻祖。杨时在理学的传承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心的作用。将东林书院看作是“洛闽中枢”不仅是因为杨时曾在这里讲学多年,也表明东林学派是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