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2021-04-09 08:11:20)
标签:

南园

水北阁

抱经厅

徐时栋

卢址

分类: 浙江风景

   在古代中国,收藏书籍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承受的普通爱好。黄宗羲是最早得以进入天一阁一观的外姓人之一,他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评价道:“藏书非好之与有能力者不能。” 有志向藏书并最终将之付诸实践的藏书家,他们不仅需要拥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且必须具备大量购买书籍的资金,以及足够存放书籍的空间。而藏书至形成藏书楼,更不仅仅是一户、一家之原因,与该地域的整体文化水平密不可分,藏书楼可谓为一地的文化结晶。宁波天一阁(九)南园司马第前往南走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圆门内是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南园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工,历时二年建成。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西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南园1996年动工,1998年建成,总体占地有三千四百平方米,属于天一阁的一期扩建工程。为了跟东园相配,取名为“南园”。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南园特点:一、江南风格园林。二、主要建筑都是宁波的古藏书楼,从宁波各地迁建而来。抱经厅是清朝藏书家卢址的藏书楼,原址在宁波君子街18号。水北阁,清朝藏书者徐时栋的藏书楼,也是迁址到此的。三、特大太湖石太湖石有四大特点瘦、漏、透、皱。石头形态消瘦狭长,有很多的漏孔,非常的通透,适合堆砌江南特色的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的皇家园林,大多都采用太湖石。现在这么大,而且又是瘦、漏、透、皱各种形态非常突出的太湖石已经非常少见。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全国解放前夕,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非常重视对天一阁的保护,1949年解放军将渡江南下时,周恩来同志在一次大会上指名要求保护好宁波的天一阁和湖州的嘉业堂藏书楼。1949525日宁波解放,二十一军六十六师二排副排长王观一带领陈君伦等12位战士就驻守在天一阁,直到宁波社会秩序安定方始撤去。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19602月,宁波市人民委员会成立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周文祥副市长兼主任,统战部副部长刘昌华、文化处处长郑峰、民主人士马涯民和我等4个为副主任。由藏书家朱赞卿、冯孟颛、孙定观等15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邱嗣斌任办公室主任,从而加强了对天一阁的管理。19614月,天一阁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50年代到70年代末,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天一阁的书楼、亭园、假山进行维修,重点对周边环境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征购了东西两座建筑,使天一阁的藏书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南园池塘的西侧是水北阁宁波天一阁(九)南园水北阁系清代浙东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水北阁原在宁波亨六巷二号,二层楼房,建筑基本完好,但早已改作民居,炊烟袅屋,存在防火问题。19949月,因城市拓展,原地无法保存,便迁移到天一阁南园,已恢复原貌,加以保护。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水北阁为三开间硬山顶木结构楼房,1999年辟为专门收藏新方志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宁波天一阁(九)南园“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匾额为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题写。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馆前柱楹联:山中云在意入妙,江上风生浪作堆。——徐时东柳泉题东明草堂堂联,现在把这幅对联放到这里。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水北阁主人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后来,两次上北京会试,均不得志,从此便发愤读书。他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尤致力地方文献,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著作有《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烟屿楼笔记》等三十余种,是浙东著名的学者、方志学家和藏书家。他生活在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年代,两遭兵火,所著多有散佚,所藏图籍亦一再被毁。然而他毫不气馁,藏书失而复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和水北阁,其经历在我国藏书楼史上是罕见的。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中堂上匾“水北阁”,两边楹联:小窗多明,为我鼓瑟;芳花当齿,使君延年。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徐时栋建起的第一个藏书楼,名叫“恋湖书楼”,后来改名为“烟屿楼”。最初,烟屿楼是由徐时栋的父亲所建,当时藏书量不大,大概有12800多卷,后来在徐时栋努力下,烟屿楼的藏量达到了10万卷。咸丰十一年,徐时栋带着全家避寇,到了大山里面,当时也是带着他的藏书前往,徐时栋把自己的藏书藏在了金岩山洞里面,而这个山洞旁边有座寺庙,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寺庙里的一位僧人住在了山洞里,然后焚烧徐时栋所存之书,以此来取暖,这使得烟屿楼所藏之本损失巨大。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攻入宁波城,烟屿楼所藏之书第二次受到了损坏。迁居宁波西门外,改藏书楼名为“城西草堂”,然而次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遭大火,书楼及书俱毁。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同治三年(1864)六月,在城西草堂旧址重建新宅,将住宅与藏书楼分隔开,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经过数年惨淡经营,陆续“访得者贮之水北阁……凡得书七百九十八种九千八百十五册,分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其藏书最多时达10万卷,“多得自慈溪郑氏二老阁”。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同治七年(1868),鄞县开志馆修志,被聘为主纂,”发凡起例,总持大纲,编辑讨论,则属诸同事任之。”次年,为利用自己藏书供修志所用,志局移至水北阁。自己又到宁波卢氏抱经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等处借阅图书,广征博采,精考详核,“搜采繁富至千数百种”,“仿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所征引,排比成文,以是费日力十二年”。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60岁时,积劳成疾,临终执好友董沛手,以修志事“郑重相委,语不及私”,翌年志成,光绪三年刊行,后人多称光绪《鄞县志》。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留心乡邦文献搜集收藏,因此“书贾专搜先辈遗集,辐凑其门,断璧零珠,聚为渊薮。”惜书如命,立有《烟屿楼藏书约》:“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爪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沫,勿出示俗子,勿久假(借)他人。”分书五行,以蓝字印成竹简式,订于书册之首。遇有残损,即命人修治装订,或亲自整理补缺,如道光间得全祖望《句余土音》稿本二册,题跋云:“余以廉值得之贾人,首尾稍漫漶,中亦多蠹蚀,又装订错乱不可读。到道光已亥五月始为排比补缀重装之,焕然改观,足宝贵矣。”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徐时栋去世后,《鄞县志》于光绪二年(1876)由董沛等继续纂修刻印而成。《宋元四明六志》也于光绪五年(1879)由后人徐隆寿等在郡守宗源瀚资助下付印流传。当咸丰时,“剞劂告成,庋板廿载,两遭劫火,幸无缺佚。此先生修鄞志,复丐他本,命同事校之,将益整次,以成完书,而先生遽殁,复素束高阁矣。”校刊《宋元四明六志》是甬上古籍整理出版的一项重大工程,1932年,徐氏后人将版片寄藏浙江图书馆。宣统三年(1911),水北阁藏书30大橱,尽售上海书商。如此,在徐时栋去世不到40年,水北阁藏书就散失了。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藏书散出后,在宁波西门外花池巷8号的水北阁为徐氏后裔居住。新中国成立后,于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居民众多,存在火险等隐患。1993年,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政府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在对原屋进行丈量、拍摄等技术处理后,全屋落架,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平方米,建筑面积523.3平方米,耗资30余 万元,并配套建设了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今甬上学者郑玉浦书匾。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抱经厅,为纪念清代宁波藏书家卢址的藏书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抱经楼是清代浙东著名的藏书楼,当年藏书之富,可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更与浙西卢文弨的抱经堂有“东西抱经”之称。唐朝诗人韩愈寄诗卢仝,写道:“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救终始。”1000年后抱经楼正是得名于此。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抱经楼主人卢址,字丹陛,一字青厓。1725年(雍正三年)四月初三日生,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一日卒,年七十。其家传云:“幼而奇嶷,学于孝廉郭先生永麟。年十九受知于学使长洲彭公,充鄞县学弟子员,每试辄高等,名噪甚。乾隆十三年金坛于公拨补增广生。乾隆十九年,郡中大饥,输粟助赈,大吏以闻,得旨以贡生议叙。连试布政司不利,以例授中书科中书。未及选期,两目失明,遂绝意进取。”生平素聚书,遇有善本,不惜重价以购。朋友中有异书,必宛转借抄,“晨夕雠校,往往至废寝食。搜罗三十余年,所得书数万卷。”(钱大昕《抱经楼记》)失视以后,还令弟子诵读于侧,专心聆听。“枯坐无事,又取陶韵和焉。”(倪象占《和陶集序》)著有《和陶集》等。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抱经楼建于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位于浙江鄞县。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齐名。书楼建造在卢址住宅的东面,其式样模仿天一阁藏书楼。朝南六间,上下两层。楼下中间为大厅,西边一间有步梯可登楼,步梯横装,与天一阁稍异。楼上贮书,以书橱分间。据清末抱经楼藏书排架草图,可知东西两边靠墙处,各放单面大橱两只。中间是五排十只大橱,前后可开门。朝南空隙的地方分别放置十只小橱。书楼前面筑假山,并凿一方池,环植竹木。1911年(宣统三年)闰六月,冯贞群先生登楼观书,并作文记其事。当时的抱经楼,“楼中布置朴素,鄙倍之气殆尽。其外高树参天,风起谡谡作响,窗壁栏楯,终日在苍翠中。”(冯贞群《登抱经楼记》)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卢址对天一阁极为推重,不但书楼的样式仿照天一阁,而且在书楼的管理制度上,卢家也吸取了范家的管理制度。比如书楼为卢家子孙共有、共管;平时书楼封闭,不许人进出;每年六月,族人共同确定晒书时间,晒书期间,可以阅览;阅览之人,一是要与卢家素识,二是必须有卢家人陪同监督等等。规定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其严密的管理制度,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卢址去世后,书楼处于封闭状态。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抱经楼藏书除了来自卢家祖上收藏之外,主要来自卢址的收购和借抄。其中收集了历史上诸多著名藏书楼如全氏双韭山房、叶氏绿竹堂、黄氏千顷堂、毛氏汲古阁、曹氏倦圃、汪氏古香楼等的散出书籍。虽然规模不及天一阁,但质量应不在范家之下。所藏书按四部分类,自编书目共四卷。乾隆年间,县令钱维乔纂修《鄞县志》,多采用卢址抱经楼文献。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抱经楼在卢址身后,便常年处于封闭状态。总体上经历了两次大劫难。第一次,1861年太平军攻入宁波,歹徒趁乱,盗走超过一半的藏书。后来,散出书籍的六成被时任苏松道(清代管辖苏州、松江的副省级机构,驻地在上海县)的宁波人杨坊购得。杨临终前听从亲家陈鱼门的建议,命后人将所得书籍全部送还抱经楼。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天一阁抱经厅后面的假山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第二次,1916年卢氏后人认为藏书已无必要,将余下藏书共计五万六千余卷,以五万元银币出售给上海书商,后流入著名的上海古书流通处,最终被许多江浙藏书家收购。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至此,藏书楼里的书,除了几本旧刻《四明志》,全没了。后来,抱经楼本身,也被卢家卖给了药行街上的源茂药行,楼前假山被卖给了翰香小学。书、楼所售之款,全部平分。解放后,楼前夷为平地,楼内住家杂居,门厅中阮元所书“抱经楼”匾额在文革中被破坏。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抱经楼原在宁波市区的东南隅,今君子街十八号,边门为石板巷一号。书楼建筑牢固,历二百余年,仍然保持它古朴的风貌。中厅天花板和檐椽上的水波纹装饰清晰可见。楼上前面统排是明鹤窗,每间六扇,后面除中间一间外,都是每间两扇。木窗的上半部为井字格子,每格里嵌上贝壳,至今尚有几扇保持原来的样子。在楼下中厅,原有著名学者阮元书“抱经楼”匾额一块,在十年动乱中被破坏。楼前填为平地,筑起小屋,住家杂居,火烛不禁,藏书楼安全受到威胁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1995年,因旧城改造,抱经楼所有构件被拆落,目前由天一阁博物馆保存,至今已有二十年。宁波天一阁(九)南园抱经厅内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在南园的西南角有一小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归来亭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1951年,宁波市文教局拨款400万元(旧币)维修天一阁藏书楼。1953年,市人民委员会拨款4000元征购藏书楼西部二层民房一幢,三间一弄,以消除火患。继又拨款1000元修理藏书楼。将征购的民房改建为办公室之用,该处原系范氏后裔生活区,废弃后现建筑为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后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处。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1959年,市人民委员会又拨专款征购天一阁东首民房5间,荒地(坟地)6500余平方米,先后从祖关山等处迁移来的明代嘉靖年间百鹅亭一座(原为墓前祭亭)、太湖石狮子一对、明代石虎一对、八狮亭一座、石马两只、铁牛一只,并由市园林部门种植盘槐和大批香樟,还从翰香小学迁来桂花,并在八狮亭边移植百年紫藤一棵,每到夏季,绿树成荫,成为一处江南园林休闲之地。同时又在西边新建了擂鼓石天一阁大门和会客室(现已拆),还在大门四周种植法国梧桐做绿篱,两旁植松竹,里面庭院种花草,使天一阁的环境更加幽静。为了增加游客的历史知识,又将征购的东面五间平房辟为“千晋斋”,专门陈列马廉在宁波拆除城墙时收集的捐赠给天一阁的古砖。这次总投资9000余元。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1963年,国家文化部党组书记钱俊瑞提议,天一阁藏品不要与文管会的藏品混在一起。为此趁中营巷44号幼儿园搬出的机会,我们向陈铁山副市长作了汇报,要求将该五间二弄加厢房的二层楼房租借给我们做文物仓库,当即得到同意。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因天一阁藏书楼几次维修都只是治表筑漏等一类修理,尤其在“文革”期间范钦的樟木雕像被破坏,正厅屏风上雕刻的藏书记被生漆封住,前内柱、檐柱(廊柱)等四根柱子被白蚁蛀空,梁架和楼板也发生险情。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藏书楼的安全,1974年由洪塘公社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子庆推荐两位师傅来天一阁负责修理。政府又拨专款进行托梁换柱大修,使之恢复了原貌。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1977年,又对尊经阁进行了大修,翌年成为天一阁对外宾开放的接待室。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考虑到天一阁的建设不能零打碎敲,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因此当1962年保国寺维修时,文化部文物局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系陈从周教授为技术顾问,由省文管会朱家济委员陪同来保国寺现场指导。当时我向陈教授提出帮助天一阁设计一个总体规划,他答应了。1963年陈教授派学生路秉杰等来宁波,进行具体测绘,然后搞了天一阁的总体发展规划。该规划将陈家祠堂和东首民居作为革命博物馆,秦家祠堂作为历史博物馆,秦家祠堂西首和北面的原中西药仓库作为博物馆藏品仓库。它与天一阁的关系是有分有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风格力求与天一阁园林相协调。规划还准备在天一阁藏书楼围墙外挖一个水池,一面与天一池沟通,一面连接马眼漕,以小桥流水、假山、亭阁组成一体。1973年8月,建东园围墙时按规划图纸施工。
宁波天一阁(九)南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