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钱王祠(三)

(2021-03-03 10:32:02)
标签:

钱王祠

功臣堂

氣腾八荒

表忠观碑

金书铁券

分类: 有关杭州

   钱镠在当上镇海军节度使后,居安思危,大力建设杭州城,扩宽并治理了西湖,还卓有成效地治理了当地的水患,他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该地区农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直到今天“钱王射潮”的传说还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公元907年,受后梁封,为吴越王,立国,定都杭州 ,在他创立吴越国后,他的国策就是“保境安民”。杭州钱王祠(三)钱王祠五王殿两旁是功臣堂,左边的表武功,右边的表文治。杭州钱王祠(三)左边的功臣堂杭州钱王祠(三)左边的功臣堂上的横匾:氣腾八荒。

杭州钱王祠(三)   两旁有楹联:上联: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下联: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钱宗翰题钱王祠。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进入大厅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   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线描石刻的手法,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8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
杭州钱王祠(三)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苏东坡所写的《表忠观碑记》,虽然是明代重刻,仍是中国书法史上名碑。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称赞钱王有保卫两浙之功,并立《钱氏表忠观碑》于钱王祠侧,文共八幅,四石八面,每面正书6行,满行20字。正文810字、首尾款识129字,合计939字,讲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 “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后经明代嘉靖年间杭州知府陈柯重刻。现只存三块。

杭州钱王祠(三)   表忠观碑文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事臣言:“故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十有一,皆芜秽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始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孙忠献王仁佐,遂破李景兵而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与五代相为终始。   

杭州钱王祠(三)   方是时天下大乱,豪杰蜂起,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杭州钱王祠(三)   皇帝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洒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国如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其父祖坟茔,祀以太牢。

杭州钱王祠(三)   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亟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堕,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昧死以闻。”制曰: 可。其妙音院赐改名表忠观。

杭州钱王祠(三)   铭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

杭州钱王祠(三)   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符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斯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首战立功》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擒斩刘汉宏》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平定董昌》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狼山江之战》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成就王业》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   《表忠观碑》是苏东坡“四大名碑”之首,碑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钱塘钱氏坟。
   从元丰元年,苏轼开始撰写碑记,到绍兴年间表忠观修成,再到绍兴二十九年,《表忠观碑》首次刻石,苏轼已去世58年。
杭州钱王祠(三)   此后,表忠观经历了多次的重修、扩建,到元兵攻入临安之时,表忠观被毁,表忠观碑也被移入太学,表忠观碑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明嘉靖年间,杭州知府陈柯重刻石碑,立在钱王祠的石廊之中。明刻分四石两面刻,每面正书六行,行二十字。但是,第二石已丢失。
杭州钱王祠(三)   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宋刻版《表忠观碑》一度消失,清乾隆年间发现过第一石、第四石两块,共四面,但都仅存上半截。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金石学家陈锡均在府学(今临安孔庙)断墙下发现宋刻《表忠观碑》第二石的碎石10块,全部移到钱王祠进行保存。但后来,不见其踪。
杭州钱王祠(三)   1977年,钱王祠改建,大量碑石遭到破坏,宋刻碎毁,明刻《表忠观碑》在迁移的过程中,也丢失了第二石。
   直到20206月份,钱王祠进行为期半年的维修,工作人员在西南碑亭附近挖排水沟的时候,发现了若干石质碎片。
杭州钱王祠(三)   专家们将四块碎石与现存明代《表忠观碑》三块碑石初步对比后发现,出土残石的字体较明代碑石圆润更具神韵,虽然其中部分文字在明代刻碑上有重复出现,但所处位置与笔法有所不同。
杭州钱王祠(三)所以,专家推断这四块碎石并不是明代四碑中缺失的第二石,很可能是宋代原刻。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展示台内的残石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右边的功臣堂
杭州钱王祠(三)横匾:天生英淑。

杭州钱王祠(三)   门旁两柱有楹联:上联:十四州匕鬯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卷;下联:九省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塘。郭之江题钱王祠。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进入大厅杭州钱王祠(三)
   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了董昌,唐昭宗封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镇东节度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钦赐“金书铁券”。
杭州钱王祠(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镠之孙忠懿王钱弘俶“纳土归宋”,由浙江临安前往宋都汴京(今开封)。他并未随身携带铁券,而是“置之庙社”。  
杭州钱王祠(三)   宋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赵炅调阅铁券,阅完赐还忠懿王嗣子钱惟濬,从此铁券由从临安的钱镠庙社迁出改藏於汴京。宋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赵祯登基,下旨调阅铁券。后又赐还,由钱氏后裔藏於汴京城的昭化坊府第。宋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赵顼下旨调阅铁券,后仍归钱氏后裔,直至庆系第六世孙钱景臻成为驸马,铁券移藏於驸马府内。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中原,景臻之子钱忱奉母命携铁券南迁江南。  杭州钱王祠(三)   南宋绍兴元年(1131),钱忱全家迁浙江台州。绍兴四年,宋高宗赵构把台州临海城内的美德坊赐给公主居住。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下来,成为台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此铁券长留台州临海达767年之久。  杭州钱王祠(三)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城,"铁券遂失,不知去向"。一直到元代被渔夫捞出,被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号淡轩先生)用十斛谷购得。  
杭州钱王祠(三)  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调阅铁券时,由钱世珪之子钱尚德上献,朱元璋阅毕以礼遣还。据钱氏衣锦堂版谱载,朱元璋为试镌刻之深,用佩刀将首行末字“朔”
刻去。现观铁券照片铭文,确无“朔”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钱尚德之孙钱怞,因都察院查勘其父钱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内税粮短缺事而抄家入籍。乃奉“金书铁券”至京,求见圣上。朱元璋于奉天殿接见,验券后下令有司发还全部田产家财,铁券仍归钱怞保管。明永乐五年(1407)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钱汝性(钱用勤之次子)进献,阅毕铁券藏於宗子钱风墀家。明嘉靖四十年(1561),上万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临海。为了躲避战火,钱氏第25世孙钱珍背着铁券躲进深山。直到十几年后,再次躲过劫难的铁券才又重返钱氏祠堂。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   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第三次南巡行宫杭州,下旨调阅铁券。武进士钱选由台州携铁券去杭跪献。乾隆很高兴,作诗、作铁券歌,并赐紫檀柜一座,给钱选藏铁券。
杭州钱王祠(三)   以后铁券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一个叫"岭外钱"的小村,由钱文川保管。钱氏子孙专门造了三间小楼,由族人轮流看守。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台州。钱氏子孙怕铁券丢失,便将其沉放在水井中,待捞出来后,金字"剥落愈甚"。村中一些妇人以为铁券铭文上的金可以治疗小孩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动手挖取,致使金字愈少,最后只剩下一百八十余个。
杭州钱王祠(三)   1938年,长乐镇被日军占领。长乐钱氏族人为防铁券丢失,将其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中。2005年,钱赓麟子、81岁的钱文汉老先生回忆起70年前父母保存铁券的情景:先涂油,再封蜡,用棉线缠好,最后用蜡再封一次,把包好的铁券沉到深井中。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11月从井中取出,铁券完好如初。
杭州钱王祠(三)   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铁券实物,非常珍贵。一千多年来,它历经战乱,忽隐忽现,除个别时段外,一直由钱镠后裔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

杭州钱王祠(三)厅内其它藏品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三筑杭城》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射潮筑塘》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疏浚西湖》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东南佛国》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壁画《富甲东南》
杭州钱王祠(三)

杭州钱王祠(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