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2021-02-05 08:56:32)
标签:

华严经塔

文泉闲泉

缶亭

小龙泓洞

鹤庐

分类: 有关杭州

   西泠社址并非苏州园林的纵横格局,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这里自建立便吸引着一批批文人雅士谈艺论道,经百余年积淀终成就了“天下第一名社”的名声。曾经多少文人名士在这片美丽的园林留下故事,而今只能在历史浩瀚里找寻过去的痕迹。感谢西泠,让我们记住了这一段段美丽的往事、观赏了一件件艺术经典,也感谢曾经的西泠人为我们留存下这最美丽的风景。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华严经塔位于杭州孤山山顶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点,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于原址建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走近塔身的台阶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塔身呈八角型,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铃声泠泠成韵。第一层塔身刻海宁周承德所书华严经和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书《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第二层塔身刻金农所书金刚经砌于华严经之上。第三层塔身南面为毗罗遮那佛,东南面为文殊,西南面为普贤,称“华严三圣”。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其他各面及以上各层各面皆用深浮雕刻画佛之故事等。《华严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筑塔藏经,一般用于广结佛缘、弘传佛教,是佛教实现其以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塔座,雕刻精美。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逝世,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继任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印社活动处于停顿,一直到1947年,才补行了40周年纪念活动。从1904年到1949年的45年,印社经历了一个纯民间社团的辉煌和艰辛。这一时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员61人,赞助社友10人,除王、丁、叶、吴四位创始人和吴昌硕、马衡两任社长外,还有李叔同、胡菊邻、经享颐、黄宾虹、方介堪、来楚生、沙孟海等大家、学者以及两位日本篆刻家。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收归国有,活动基本停止。
   1957年,浙江省委文教部和浙江省文化局,着手进行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主任,诸乐三、沙孟海等四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了吴昌硕纪念室,并由政府拨款5000千元,在社址内设立了金石书画门市部。
   1959年,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归杭州市文化局领导。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书画社,专营古今书画名家的真迹和复制品展览、收购和供应,并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活动提供基本经费保障。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上海书法篆刻学会主任沈尹默、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上海国画院院长王个簃、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唐醉石等全国金石书画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员三十多人。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为副主任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筹委会,拟定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活动计”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
   1963年,印社召开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新入社的都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家,如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大会选举张宗祥先生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五人为副社长。大会还收到了国家及文化部、全国文联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齐燕铭、沈雁冰等人的题词和贺辞。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2003年西泠印社创社百年华诞,109个海内外印学社团汇聚孤山,共襄盛典。    20065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泠印社于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建社7580859095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又有赵朴初、吴作人、启功、叶浅予、李苦禅、罗福颐、朱屺瞻、陈巨来、黄胄、亚明、陈大羽、宋文治、徐邦达、吴青霞、杨仁恺等一批金石书画名家和鉴定家等入社。
   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已为《辞海》、《新华词典》等多种权威辞书机构所记载和认定。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西泠印社已成为以社团为基础,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图书出版、生产销售、展览交流、文物收藏和保护,集社团、事业、企业、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单位。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西泠印社山顶平台有二泉,左为文泉,右为闲泉。崖壁曾镌有俞曲园书“文泉”二字,已圮。二泉周边有辛酉题名,闲泉记,闲泉,壬子题名,丁敬咏四照阁诗,石渊,邓石如石像,规印崖,小龙泓洞,奕隐遗枰,送子观音画像,省级文保单位石刻标识,袁枚诗刻,丁敬石像,缶亭,重建观乐楼记,锦带桥,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交百年纪念碑,华严经塔等石刻。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文泉,池在山巅,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取“文思泉涌”之意命之。泉水清冽如镜,与茂林修竹为邻,和馆阁石塔相衬,风光宜人。泉北岩石上有钟以敬书摩崖刻石篆书
“西泠印社”和吴昌硕隶书题记。1921年吴兴张均衡来印社游,见林木阴翳,春夏苦湿,遂出资于山崖处凿得一泉命之“闲泉”,导与“文泉”合。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文泉石壁上的“西泠印社”题刻。钟以敬篆书,下为吴昌硕隶书题记。上释文:西泠印社,钟以敬书。下释文:辛酉花朝先一日,同人集饮于西泠印社,在座者大兴戴书龄,善化唐源邺,缙云楼村,海宁周承德,山阴王鳌、任堇、吴隐、吴善庆,会稽胡宗成,仁和汪嵚、姚景瀛、熊飞、王禔、郑道乾、张坚、叶希明、叶为铭、俞逊,钱塘孙智敏、武曾保、胡希、丁上左、丁仁,余杭鲁坚,乌程周庆云,归安俞原。安吉吴昌硕书,子涵、迈,孙志洪、志源侍。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印泉、潜泉、闲泉三处,都是西泠印社创立之后才有,唯独文泉,是在西泠印社创立之前就有。据说,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知府叫张奇逢,他在泉眼石壁高头题写了“斯文在兹”四个字。清朝光绪年间,大学问家俞樾看到了这四个字,题字“文泉”。(网络下载图片)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文泉”二字,原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所书。当年俞樾初居孤山脚下俞楼之时,曾与自己的学生们多次探访现在的孤山社址所在地,在鹤守岩附近崖壁上发现了清顺治初年杭州知府张奇逢所刻“斯文在兹”四字,颇为高兴,便在其上修建文石亭纪念(现汉三老石室位置)。随后又在文石亭上方,将一汪“南北可七八丈,东西可三丈”的大水池取名“文泉”,并由俞樾书跋,刻于水池北坡石壁上,这便是“文泉”的由来。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然而“文泉”二字接近池面,多受流水冲刷,加上风雨侵蚀,“文泉”二字渐渐磨蚀破碎。据《西泠印社志稿·卷五·八》“志物”中的记载,早在清末时期,俞樾手书的“文泉”二字就已“欵(款)字泐”(泐:石头被水冲激而开裂),直到建国之后才重新镌刻,但很快就被风雨侵蚀藤蔓覆盖,加上后来多次变动,以至于后人多方寻找,却再未找到,实在是一大憾事。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2018年恰逢西泠印社成立115周年之际,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工作人员在对孤山社址进行园林绿化整修和池塘清淤之际,在清理淤泥和池壁蔓生植物时,看到隐约的石刻笔画显露,继续清理之后,在淤泥和植物覆盖之下的“文泉”二字重见天日,令在场人员无比兴奋和惊喜。“文泉”再现,“西泠四泉”再次聚首,为社庆增添祥瑞之气。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经过清理拓印识读,除了“文泉”二个篆字之外,侧边还有俞樾的题款,其文为:孤山之上有此大池,《西湖志》不载,盖知者尟矣,不可无以张之。因其下有赵人张奇逢所书斯文在玆四字,因名之曰文泉。辛巳九月俞樾记,与《西泠印社社志》记载相符,虽有湮没,但据考证应为当年俞樾先生旧题。以印为证,以文为传,文泉不止,文脉长存。“文泉”摩崖石刻的再现为走过115年的西泠印社增添吉庆佳话,也为西泠印社和孤山历史研究补充了重要的历史内容。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闲泉位于题襟馆西下侧。1921年,由吴郡张均衡出资在文泉东山崖处凿得“闲泉”,经疏导后与“文泉”合流。张钧衡在泉东小径旁崖壁题篆书“闲泉”,并著有《闲泉记》勒于泉北崖壁。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张均衡在泉东的崖壁上篆书“闲泉”二字,款为楷书三行。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闲泉北旁东侧峭壁称作“规印崖”,因其山形似印规而得名。规印崖为高时显隶书题铭勒于壁。释文:规印崖。印有规,曲崖似之。印社守西泠先哲遗规,垂示后学。因题此崖以纪焉。高时显。
   高时显即高野侯(1878-1952),现代画家、鉴赏家。字时显,号欣木、可庵,浙江余杭人,清末举人。精鉴定,富收藏,以古今名人梅花作品为多,有“五百本画梅精舍”之称。善画梅花,工篆刻。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上世纪二十年代,白堤锦带桥有些许残破。一天,丁辅之路过这里捡了一块旧石栏,他将这块石板带回了西泠印社,并且还把这块石板安置在了小龙泓洞前的石道上。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桥长三尺,中立50厘米高黄石桥栏,上置宽50厘米,高70厘米,厚20厘米青石,呈桌面形,向泉面刻“锦带桥”楷书三字。这座桥可以堪称是世间最小,最有意境的实用桥。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小龙泓洞上方的石刻(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释文:壬子秋,贵池刘世衍,石埭徐正钧,如皋朱兆蓉,善化唐源邺,大兴戴书龄,元和杨宝镛,崇明童大年,安吉吴俊卿,余杭鲁坚,平湖李息,海宁周承德,鄞县马衡,嘉兴沈光莹,缙云楼村,会稽胡宗成,山阴吴隐,上虞经亨颐、夏铸,泉唐邹建侯、丁上左、丁仁、胡然、胡希、张景星、钟以敬、王同烈、张惟楙、汪承启,仁和汪嵚、叶希明、叶铭、王绮、王寿祺同题名于此。(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缶亭”是孤山石崖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在孤山社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是筑龛为亭,谓“亭”而非亭,洞中置放着吴昌硕造像。“缶亭”建筑源于1921年,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非常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成就,在日本为吴昌硕铸就两尊半身铜像。他把其中一尊留在日本供奉,另一尊则被漂洋过海地运到了中国。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塑像与牌位都是祭物,等同于已故之人逝往阴界的生命,切不可为活人摆放,更何况是在自己的家里。此举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大忌。如何回避中华民族的禁忌与来自异国盛情的碰撞呢?吴昌硕在给朝仓文夫的复信中如是说:“沪寓逼仄,无可容其抱膝之所,同人好事者现拟位置于杭之西泠印社石壁之间,上覆以亭。像之趺坐,缶将自泐其铭,更立碑记于侧,以彰盛怀。”就这样,吴昌硕借上海寓所狭小为由,巧妙地把塑像送往杭州的西泠印社陈放。既符合了中国国情,也感谢了来自异国的盛情。语言非常礼貌,不失学者的幽默与谦和。(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吴昌硕乃西泠印社之长,置像于社,亦在情理之中,于是,吴隐就同丁辅之商量将铜像带到杭州西泠印社,“从昌硕意,筑龛藏像”。在“闲泉”的石壁上,凿一龛形洞穴珍藏起来。后来又在铜像的下半部分配上了石头雕刻成坐姿之躯,形象更加生动。之所以取名“缶亭”,因为吴昌硕有号“老缶”,暗喻吴昌硕甘于清贫,潜修金石书画之意。“缶亭”,既是中日友谊的象征,也是吴昌硕潜心艺术的写照。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龛外崖壁上方有额“缶亭”二字,为王一亭所题,龛两侧刻王一亭所题楹联“金仙阅世,石室遁形”,高度赞誉了吴昌硕甘于清贫、不贪图功名利禄、退隐潜修金石书画的精神。缶龛下石壁原有诸宗元撰,朱孝臧书的石刻《缶庐造像记》,旁有石刻《缶翁像赞》,沈寐叟撰并书。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缶亭位于锦带桥后、闲泉上方的石壁之上。缶亭是印社为陈放吴昌硕先生造像,而专门在崖壁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因吴昌硕号“缶庐”,故称此为“缶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筑龛为亭。此后,这尊铜像便在缶亭中安然端坐了45年,直至1966年“文革被毁。据悉,当时印社的职工为了保护这尊铜像,曾经将铜像从石龛中移出收藏,但是此后还”是被砸毁,之后缶亭被空置了十余年吴昌硕晚年最喜欢这座由日本雕塑第一高手为自己雕刻的铜像,后来在文革中被拿去大炼钢铁仅存头部。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缶庐上寿记并诗,朱孝臧书。释文:缶庐上寿记并诗。吴丈缶庐,行年八十,而有孺子之慕。近岁再来杭,为亡亲修佛功德。跽拜无倦容,见者异焉。诸宗元曰:耋而笃孝其寿征也。西泠印社迎庋丈之铜像,辟石作龛,时将毕工,丈乃策杖来游,躬为营度。故人既将置酒高会,以为丈寿。宗元遂为文记之,櫽括本事,播为歌诗,端书深刻,用示后来。是岁壬戌,丈之春秋七十有九也。诗七言十二韵:金石不朽同其竖,晚隐于聋为天全。以书通篆诗通禅,世竞避席推为先。翁自不托印人传,时许抗手龙泓前。藏象在龛翁辗然,岂独貌似神自完。斜簪散发看华颠,有子骈侍孙随肩。此乐能令翁少年,我诗请为歌当筵。会为于壬戌三月十八日,同集者五十余人。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小龙泓洞位于杭州西泠印社社址内,于19227月人工开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之。从印社北门进入,再沿小径往左,为小龙泓洞,洞内汇聚吴昌硕、叶为铭、王一亭手迹。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无款识。下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石刻高53厘米,宽120厘米,刻于1922年。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记曰:“东坡游赤壁后八百四十年,凿通岩洞。湖光山绿,呼吸靡间,登临涉览,遂为绝胜。纪印人雅,故名曰小龙泓。青田夏超、泉塘丁仁用功二千,直钱一百八十万,七月既望告成,古杭叶为铭记。”题记详述了凿刻小龙泓洞的取意出处、命名缘由、凿刻督造者、所花费用和题记人。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洞南口东有石制奕隐遗枰,为社友金鉴遗物。金鉴喜好奕棋,制此石枰,后送与印社。上有1951年高云麟题字。释文:奕隐遗枰,仁和高云麟题。此石为吾杭金明斋先生所制,先生为奕之第二品。四方善奕者,来吾杭必对奕于此,令孙鄂生社友将刊先生遗奕并舁此石陈列西泠印社,亦印林之金石缘也。戊午秋武曾保识。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洞口左侧有一立像,为邓石如像。邓石如(17431805),原名邓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其篆刻出入秦汉,自成一家,“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世称“皖派”。1924年,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造邓石如立像置小龙泓泉前,以志纪念。此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造。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闲泉记张,均衡书。不是很清晰,需要到网上下载一张。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释文:闲泉记。杭之与湖相距,一衣带水耳。有宋南渡,弁阳翁主盟骚雅,跌宕湖山,有《西湖十景词》,脍炙人口,自兹已远。笠屐寻幽之侣,自蘋风苕月中来,辄欲得一丘一壑,寄托其遐衮,盖六桥三竺之间,山水清远,略约吴兴衮情之所,契合矧地,又奇胜为之,徘徊延柱伫,俯仰陈迹,概然而谋兴复,有不获自己者矣。余以辛酉春仲来游狐山,山旧有泉,曲园俞先生名之曰文泉。泉之阳,林樾阴翳,春夏苦湿,宜疏凿畅通之。考咸淳《临安志》,玛瑙坡有闲泉,园禅师诗“闲泉澄极顶”是也。文泉迤东,直孤山绝顶。以其地考之,闲泉宜在是。比岁地润,泉脉使然,泉将复之朕兆也。乃撰日勼工畚石挶土,因势利导,取之逢源,汩汩然来矣。引为一渠与文泉合,泉之始达,沈郁为之爽垲。因知昔贤建设之精意,虽一泉一石,亦度地制宜,匪特游观之美云尔。孤山故宜梅,泉犹宜采“疏影横斜”千古绝唱。宋绍兴时,构凉堂植梅数百株,号“西湖奇极处”,见《四朝闻见录》。今于闲泉傅近筑堂数楹,补梅如干树,临流觞咏,兹焉憩息,即以“凉堂”名之,亦复古之志也。登斯堂也,弁阳翁所赋十景,泰半呈露目前。以眡幼舆丘壑,有过之无不及焉。比于吾浔南牐,拓地为适园。鹧鸪溪潆洄一碧,即作小西湖。观园亦有十二景,方之西湖十景,敢云具体而彻,庶几心师其意耳。归去则松菊多情,来游则鸥凫旧识。惜无弁阳高咏,未免梅花笑人。惟是襟情之所契合,有不能已于言者。因於堂之落成,泚笔为之记。是役也,自始事迄竣工,同社丁君鹤庐、王君福庵、叶君叶舟、吴君潜泉实相助为理,合并书之。岁次重光作噩建午之月,吴兴张钧衡识。(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在石刻《闲泉记》上方,有石刻“石渊”。191946日,印社清明雅集,祭已故社友,并铭“石渊”二字于壁,隶书,横列。旁有1919年丁仁所书款识,楷书。(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闲泉与文泉之间的石板桥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西侧墙面上有王一亭画、吴昌硕题的“送子观音像”阴刻。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送子观音像,高126厘米,宽64厘米,观音趺坐,怀抱小儿,为王一亭1923年画。左上吴昌硕题句:“行善之人善结果,赠以佳儿佛曰可,观世观人更观我。癸亥元宵,安吉吴昌硕题,时年八十。”是王、吴二人画印唱和的最好见证。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小龙泓洞北面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洞上有摩崖刻石四字篆体“小龙泓洞”(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鹤庐位于杭州西泠印社题襟馆北,1923年由丁仁捐资在题襟馆后建造,与题襟馆相连,以其号名。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杭州西泠印社题襟馆北墙右侧有一圆形小门,从此进入经连廊便可到另一建筑鹤庐。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居上海。出生书香世家,系晚清著名藏书 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1904年与王禔、吴隐、叶为铭等创 立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丁辅之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丁率先捐出了比邻西泠的地,吴石潜又2次出钱购买了地,加上盛怀宣、李辅耀捐的地,使得西泠印社占地不断扩大,今天印社的面积已达7千多平方米。按理,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印社创始人,他们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坐社长的位子,但他们却推举了吴昌硕,当时印社影响巨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在外面看。鹤庐主要作为印社接待社员和重要来宾聚会、交流、雅集的场所。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鹤庐1923年由丁仁(1879-1949)捐资建造,与题襟馆相连。石窟门,垒石而成,上有石梁,下有石门,沿阶而下通里西湖。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石窟门门楣约长一米,上刻行书“湖山最胜”系康有为1919年手书,后勒于石。(网络下载图片)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石门两旁对联:“高风振千古,印学话西泠。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108级台阶通下面石坊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从石窟门下山有一石坊,是西泠印社的后山石坊。1918年,印社于社北临湖建石坊。与前山石坊相似,西泠印社,张文锦1918年题,石柱对联: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叶为铭1918年题。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石坊背面石柱对联,丁上左撰,费龙丁书。上联:以文会友,下联:与古为徒。石坊背面碑文。释文:盖闻湖山雅,故坛坫嬗其芳华,文字清缘金石,商其邃密秘事,昔修于上巳。印社今结于西泠,猥以虫雕,宠之骥坿,觞咏叨陪,畅叙甚慰。友声之求刻画,敢云能为,所赖周行之示。渊源若接,衍籀斯一脉之传。绰楔常新,擅南北两峰之胜。戊午立秋,上海张文锦题。
杭州西泠印社(七)华严经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