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有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华严三圣”石刻的造像,面容静雅,比例匀称。
本尊毗卢遮那佛端坐正中,全跏趺坐式,吉祥坐,高155厘米,仰莲座高 63厘米。中年女相,头戴五佛宝冠,耳下垂有花形珥珰,脸部丰满,
容相慈悲,双眼正视,眉间有白毫相,双手上举,五指弯曲,作毗卢遮那佛五字剑印。
左胁侍文殊师利菩萨和右胁侍普贤菩萨,亦作全跏趺坐式,吉祥坐,各高125 厘米,仰莲座高47厘米,皆稍侧向本尊。青年女相,面容清秀,头戴宝冠,胸挂璎珞,身披薄纱,帛带围绕。文殊左手持青刚剑,右手上举胸前,绕身的二条帛带向身后飘拂。普贤左手托着一个经盒,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帛带从双肩一起下垂至膝上。(网络下载图片)
青林洞是飞来峰东麓第一大石灰岩溶洞,宽约30—35米,长约50余米,洞高2—3米,洞顶与洞底,较为平整,犹如厅堂。
在青林洞南口上方的陡峭悬崖上,磨平一块132厘米的崖石,其上浮雕观音造像一尊,坐北朝南,头部已残。观世音像浮雕,北宋乾兴元年(1022)。
这尊观音浮雕像,残高56厘米,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在一个高45厘米的高束腰莲座上。左手托净水瓶,右手执柳枝上举胸前。
身后有火焰纹项光和身光。
观音像的左侧,有高35厘米,宽10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清信弟子陆庆并妻李一娘,造观世菩萨一尊,乾兴元年四月日记”。石刻作者:陆庆。(网络下载图片)
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乾兴元年(1022),在青林洞南口东侧的陡峭悬崖上。
卢舍那佛会浮雕,座东朝西,有一块高146厘米,宽150厘米的壸门式花头龛,龛内浮雕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各一尊,天王四尊,
供养菩萨四尊,牵狮、象侍者二尊,侏儒二尊,龛楣上端飞天二尊,大小共十七尊造像。除卢舍那佛和普贤菩萨头部残损外,其余造像基本完整。
这块浮雕,刻着的是佛教故事“卢舍那佛会”。其结构完整,主次分明,线条生动,刻划细致,技法娴熟,富有装饰趣味。对称中略有变化,具有细腻、文雅、清新的特点,
堪称宋代造像中的佳作,也是飞来峰中雕刻最为精致的作品。
龛楣上方雕飞天二尊,左侧一尊长30厘米,右侧一尊长37厘米,皆头戴宝冠,身躯微屈,披薄纱,着长裙,胸挂璎珞,帛带飘扬,手托鲜果,向着正在说法的卢舍那佛飞舞而来,其下祥云冉冉,鲜花朵朵,给说法的场面平添了不少的热烈气氛。(网络下载图片)
壶门式花头龛高146厘米,宽150厘米。石龛里正中坐在莲花座上的是卢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能以光明普照众生,故名大日如来即佛光普照的意思。本尊卢舍那,头戴宝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端坐在高束腰莲座上,双手作说法状;左侧文殊菩萨骑狮,由拂蒜牵引,狮旁有一侏儒;右侧普贤菩萨骑象,由獠蛮牵引,象旁亦有一侏儒;又有菩萨4尊、天王4尊分立两旁,再加上随身供养,一共15尊。
本尊卢舍那佛高 57 厘米,中年男相,头戴宝冠,上身着圆领通肩袈裟,下身系长裙,双手十指微屈,上举至两肩侧,作说法状。赤足,全跏趺坐式,端坐在正中一个高42 厘米的高束腰莲座上。身后的项光和身光,边缘都有熊熊火焰纹。(网络下载图片)
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相向站立在卢舍那佛的左前方和右前方,
二像连坐骑的通高都是 72 厘米,皆为青年女相,
面目清秀,头戴宝冠, 胸挂璎珞,
身披薄纱,帛带围绕,也作全跏趺坐式,端坐在狮、象背部的仰莲座上,背后都有圆形项光和身光。文殊左手上举,右手下垂,其坐骑青狮尾巴上翘,作回头状,四脚分开站立在四朵莲花上。普贤左手前伸,右手上举,坐骑白象尾巴下垂,
昂首向前,作缓慢行走状,四脚也踏在四朵莲花上。(网络下载图片)
在文殊和普贤身后,有天王立像四尊,对称站立在卢舍那佛的两侧,皆为中年男相,戴盔穿甲,着武士靴,作武士装饰,身躯魁梧,神态威严。卢舍那佛左侧的天王高53厘米,左手叉腰,右手托塔;其外侧的天王高48厘米,左手上举,
右手下垂,下身被青狮尾部遮住。卢舍那佛右侧的天王高51厘米,
面向佛作双手合十,其外侧的天王高56厘米,右手下垂,左手上举胸前施无畏手印。
四天王背后还有四尊供养菩萨,也对称站立在卢舍那佛的两侧。左侧二尊作男相,右侧二尊作女相,其下身皆被紧傍卢舍那佛的两天王和文殊、普贤的项光所遮没。
牵狮、象侍者各高33厘米,皆中年男相。牵狮侍者拂林穿长袍,着靴子;牵象侍者獠蛮披短褐,袒右肩,赤双脚。
两侏儒各高18厘米,中年男相,披头散发,箕踞在狮、象之前,作回头状,上身赤裸,着短裤,赤足。青狮前面的侏儒身上绕有帛带一条。(网络下载图片)
这块浮雕的右侧有高100厘米,24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弟子胡承德伏为四恩三有,命石工镌卢舍那佛会一十七身,所期来往观瞻,同生净土,时大宋乾兴□□四月日记”。


在青林洞南口东侧悬崖上,浮雕“卢舍那佛会”外侧的倚角处,有一个高70厘米,宽50厘米的纵长形佛龛,座北朝南,顶尖拱龛内圆雕释迦佛坐像一尊,头部残。
这尊坐佛高36厘米,须弥座高13厘米。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左手按在膝上,右手上举胸前,全跏趺坐式,身后有双圈项光和身光。
根据佛龛和造像的风格, 这尊坐佛是北宋初年的作品。(网络下载图片)
罗汉坐像,北宋。位于青林洞南口东侧的悬崖上,其上部位置已被浮雕“卢舍那佛会”所侵占,残存十一尊罗汉。座东朝西,皆中年男相,光头净发,着通肩袈裟。
第1尊罗汉(卢舍那佛会浮雕的右下方):高23厘米,头部端直,双手相叠平置膝上作禅定相,全跏趺坐式。(此罗汉无龛)(网络下载图片)
第2尊罗汉(卢舍那佛会浮雕的正下方):高22厘米,头部端直(已残),双手合十,全跏趺坐式。(此罗汉占一分龛,龛顶已被浮雕“卢舍那佛会”破坏,残高22厘米,宽
28厘米)。(网络下载图片)
第3尊罗汉(右1):高22厘米,头部向右侧,左脚上屈右脚盘,双手按在膝盖上。第4尊罗汉(右2):高22厘米,头部向左侧,双脚盘曲,左手撑地,右手执如意。
(以上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8厘米,宽40厘米,顶残)。
第5尊罗汉(右3):高22厘米,头部端直(已残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平放在膝盖上。 第6尊罗汉(右4):高22厘米,头部向左侧(已残破),右脚上屈左脚盘,双手各置膝上。(这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7厘米,宽40厘米,顶弧斜)。(网络下载图片)
第1尊罗汉(右边):高20厘米,头部端直,左脚上屈右脚盘,双手合抱左膝盖。第2尊罗汉(左边):高20厘米,其左侧蹲着一只身长10厘米的猛虎,罗汉全跏趺坐式,
左手前伸,右手上举胸前,头部向左侧,双眼注视着这只猛虎。(此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8厘米,宽44厘米,顶弧斜。)(网络下载图片)
第3尊罗汉(右边):高23厘米,头部向左侧,左脚上屈右脚盘,右手撑地,左手托一只钵。第4尊罗汉(左边):残高23厘米,头部端直,双手合十,下端残缺,坐式不清。(这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30厘米,宽50厘米,顶弧斜。)
最右边一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残缺,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平放在膝盖上。(此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30厘米,宽28厘米,顶残。)从佛龛的形状和造像的风格判断,以上小罗汉都是北宋初年的作品。
看不清
在青林洞南口上方的悬崖上,济公床的上方,有三个北宋的小罗汉造像。
造像坐北朝南,龛形横长,高23厘米,宽67厘米,顶残。龛内圆雕小罗汉像三尊,风化残蚀十分严重,模糊可见皆为男相,光头净发,
着通肩袈裟。
第1尊罗汉:高20厘米,双手合十,全跏趺坐式。第2尊罗汉:高20厘米,左手残缺,右手上举胸前,全跏趺坐式。第3尊罗汉:高20厘米,左脚上屈右脚盘坐,左手托腮,右手按在右膝盖上。
进洞处有一大石床相传是济公和尚的卧铺。济公18岁时,因双亲亡故便投灵隐寺出家为僧。在寺时他常常跑到老虎洞偷吃狗肉,喝醉了酒便倒在大石床上呼呼睡去,所以这石床又名为“济公床”。
据说当年济济公绕着飞来的山峰走了一圈,对大家说:“我看这座山不接地气,说不准什么时候又要飞。我们一人做一个罗汉,把它镇住。”公一共救了五百人,这五百人每个人到山上凿出一个罗汉,那飞来峰上就有了五百罗汉。有了五百罗汉坐镇,飞来峰从此安安稳稳坐在灵隐寺前,再也不飞了。
青林洞内外布满石刻造像,共计二十三龛,大小造像百余尊,多属飞来峰早期的五代、宋时造像,以小型罗汉像居多。虽然造像头部受损较重,仍不失唐宋时期南方造像的婉约、秀气和清灵。
在青林洞南口西侧,“慧理石床”的里壁,坐西朝东,高52厘米,宽240厘米,
龛呈长条形,平面弧圆,顶也弧拱。龛内圆雕十八罗汉造像,皆男相,光头净发,
面部残缺,一字形排列在一个高12厘米,宽240厘米的平座上,衣着不完全相同,姿势也互有差异。
龛高50cm,长240cm。高约31cm的18尊坐像一字排开,坐在高约12cm的通龛岩座上。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行最高的果位。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里面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他们都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网络下载图片)
从最外端开始,自南而北排序。
第1尊罗汉:残高20厘米,头部端直,穿通肩袈裟。下部残缺,姿态不明。
第2尊罗汉:残高26厘米,头部端直,穿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双手作叉手合掌。下部和平座残缺。
第3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端直,通肩袈裟敞开,露出贴身穿的僧祗支,全跏趺坐式,双手相拱平置在脐前。
第4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左手握物下垂脐前,右手按在右膝盖上。
第5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向右侧,穿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全跏趺坐式,左手下垂脐前,右手托钵,上举过肩,双眼亦注视着这只钵。在钵的斜上方有一条朝着钵俯冲下来的龙。龙头向着罗汉,罗汉头部右转仰视飞龙,是降龙罗汉。在《济公传》里面,济公就是降龙罗汉转世。
第6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端直,通肩袈裟敞开露出贴身穿的僧祗支,全跏趺坐式,左手按膝,右手持笔。
第7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双手合十,全跏趺坐式。
第8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双手持念珠一串,上举胸前,作念经状。
第9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向左侧,着通肩袈裟,左脚上屈右脚盘,双手握箫,斜倚在右肩上。
第10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向右侧,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左手按膝,右手抚摸着伏在身前的一只虎。双眼亦注视着这只伏虎。虎肩部破损,此罗汉应是伏虎罗汉。
第11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平置脐前作禅定相。
第12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向右侧,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右手扪胸,左手置脐前。
第13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向左侧,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双手分开按在膝上,作听经状。
第14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向左侧,通肩袈裟敞开,露出贴身穿的僧祗支,全跏趺坐式,左手按膝,右手托腮,作听经状。
第15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向左侧,全跏趺坐式,双手撩开通肩袈裟,露出贴身穿的僧祗支,作谈经状。
第16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向右侧,着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左脚上屈右脚盘,左手肘部按在膝盖上,右手掌垂在右膝盖上,作听经状。
第17尊罗汉:高31厘米,头部向左侧,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
左手握拳举至胸部,右手也握拳,垂置脐前。
第18尊罗汉:高32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左手握物置脐前,右手下垂按在膝盖上。
在洞中还有三尊小佛像,人称“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这是飞来峰最早有镌记可考的石刻造像。
西方三圣坐像坐西朝东,龛形横长。残宽90厘米,高50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造像,面部已残缺,皆作全跏趺坐式,分别坐在各自的仰莲须弥座上,身后都有火焰纹项光和身光。
龛的左侧面壁上,有高23厘米,宽30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常山清信弟子滕绍宗□□,右绍宗敬舍净财,于石室内镌造弥□□尊观音势至。伏为自身巩有多劫冤,今生故悮,伏愿□不□之胜因,涤累劫债滥,时广顺元年岁次辛亥四月三日镌记。”正书八行。
本尊弥陀佛端坐正中,中年男相,高28厘米,须弥座高13厘米。头部端直,穿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双手相叠平置膝上作弥陀手印。
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对称坐在弥陀佛的左右侧,青年女相,各高20厘米,仰莲须弥座高13厘米。都头戴宝冠胸挂璎珞,身着天衣披薄纱,帛带围绕。观音左手托净瓶,右手举着一条杨柳枝。大势至右手上举当胸,
左手按在膝盖上。
这三尊造像,
身躯比例适宜, 雕刻细致工整,虽然已经风化,但仍然可以看出五代时期精湛的艺术风格。
在“西方三圣”造像下面,有一尊造像。坐西朝东,龛形横长,高35厘米,宽44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小佛像一尊,制作十分粗糙。这尊小佛像,高23厘米,男相,身躯端直,穿半披肩袈裟, 偏袒右胸臂,全跏趺坐式。
在青林洞西部下垂悬崖上,“西方三圣”造像旁。
第084龛,释迦牟尼、弥陀,北宋。造像座西朝东,龛形横长,高35厘米,宽116厘米,顶弧斜,龛顶上部散布着朵朵花蕊,龛内圆雕小佛像五尊,皆中年男相,面部残缺,穿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座为半圆形云纹座,身后都有双圈项光和身光。从左边开始排序:
第1尊为弥陀佛:高20厘米,双手置膝前作弥陀手印。其下有高13厘米,宽8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弟子陈行□舍帛财造弥陀佛壹身伏为四恩三有永生供养,咸平三年□□□”
。
第2尊为释迦佛:高20厘米,双手分开,分别按在左、右膝盖上。其下有高8厘米,宽14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弟子陈行善奉为母亲魏氏一娘造释迦佛一身永充供养”
。
第3~5尊都是阿弥陀佛:各高20厘米。双手置脐前作弥陀手印。
第3尊其下有高8厘米,宽10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造弥陀佛一身永充供。养”
第4尊其下有高9厘米,宽8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弟子唐仁□为母亲□□十六娘造弥陀佛一身永充供养”。从龛的形式和造像风格看,这五尊小佛都是北宋初年的作品。
坐像座南朝北,龛呈方形,高35厘米,宽33厘米,顶和二侧皆残。龛内圆雕罗汉造像一尊,高28厘米,中年男相,光头净发(面部已残),身躯端直,着通肩袈裟,袒胸露腹,全跏趺坐式,双手相拱平置膝上。下端有题记一方,已残蚀。
青林洞内
位于青林洞东部下垂悬崖上,前端有造像9尊,分上下两排,后端2尊,共11尊造像。座北朝南,皆中年男相,光头净发(面部残缺),着通肩袈裟。
从左数,第1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残缺,全跏趺坐式,双手平放相叠在膝盖上。(此罗汉占一分龛,龛高25厘米,宽22厘米,顶弧拱)。
第2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向左侧,左脚上屈右脚盘,左手按在膝盖上,右手上举胸前。
第3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
(第2、第3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7厘米,宽45厘米,顶弧拱)。
第4尊罗汉:高24
厘米,头部向左侧,右脚上屈左脚盘,圆领通肩袈裟敞开,袒露胸腹部,右手掌托腮,左手按在膝盖上。(此罗汉无龛)
第5尊罗汉:高24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
第6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们胸,左手下垂。
第7尊罗汉:高24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平放膝上。
(第5、第6、第7三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8厘米,宽28厘米,顶弧拱)。
下排。第1尊罗汉: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
第2尊罗汉:高22厘米,头和身躯皆向左侧,双脚交叉,左手撑地,右手托钵
(第1、第2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4厘米,宽43厘米,顶弧拱)。
后端
第1尊罗汉:高23厘米,风化剥蚀严重,模糊可见为全跏趺坐式,头部端直,双手按在膝上。
第2尊罗汉:残破剥蚀严重,仅存下半身,残高14厘米。
(这两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26厘米,宽48厘米,顶弧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