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2019-09-05 12:42:35)
标签:

何园

骑马楼

石涛

何园造园艺术

朱千华

分类: 有关扬州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之间,有两个庭院,东二楼中间有过道,将前后两个庭院连通。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曾经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的旧居。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千华先生一家五口人(父母、妹弟),就生活在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里,前后生活了五年时间。当时,此过道有后墙封闭,成为一间居室。居室内再砌墙,分成前后两小室,作民房用。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从骑马楼中间进去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回望狭窄巷道,看见何园南大门。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这是一个天井,东侧是骑马楼的东二楼、东三楼,西侧是玉秀楼,北面是牡丹厅,南面是骑马楼。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骑马楼西楼背面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我国现存古典私家园林主要分布在江南一带,扬州园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扬州造园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我国造园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漫长的造园历程中,扬州园林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独特风格——集南秀北雄于一体,即融合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秀丽玲珑和北方皇家园林的雄健大气。何园作为晚清最后一部大型园林创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人们可以在园林空间里感受到特定时空意识下历史痕迹的魅力。《扬州览胜录》赞日:“(此)为咸(丰)同(治)后,城内第一名园,极池馆林亭之胜。”作为城市园林与江南园林的结合体,何园不仅是一个典型的扬州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也是园主个人化思想的体现,有异于社会其他的生活常态空间。作为扬州城市景观的元素组成部分,何园也是阐释扬州的载体之一,同时它担当着扬州城市历史 文化传承作用。基于对何园的造园艺术研究,可深入解析其所在城市构筑理念,解读一座 城市的园林,也是对这座城市的剖析。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小门那边是玉秀楼西侧巷道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何园作为中国城市山林的一个优秀案例,既体现了古典园林造园的造园思想,同时又融入了创新性的造园技艺。历经时代变迁,何园造园艺术之精湛,被誉为晚清第一园,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何园以开畅雄健而著称,集扬州园林精髓之大成,巧妙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在中国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在构筑园林的过程中,何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包容性。从全园的整体规划可以看出,其遵循着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而从某些建筑表象中又窥探出星星点点的“西洋味”。面 对这样的一座独特的园林我们要摒弃两种过于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认为它只是一种崇洋媚外、追求潮流的肤浅表现,另一种是片面说它是外来文化渗入的结果,是对我国传统园林 理念的破坏。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在探究其形成根源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将这种兼容的设计思想提炼出来,对塑造特色扬州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八角洞门那边是牡丹厅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陈从周先生是这样描述何园:“……是清代扬州大型园林的最后作品……以开敞雄健见长,水石用来衬托建筑物,使山色水光与崇楼杰阁、复道修廊相映成趣,虚实互见。又以厅堂为主,以复道廊与假山贯穿分隔,上下脉络自存,形成立体交通、多层欣赏的园林……此园建造时间较晚……其格局更是较之过去的为宏畅,使游者由静观的欣赏,渐趋动观的游览,而逶迤横直,闽爽深密,极具中国园林的特征,在造园手法上有一定的出新……不失为这时代的代表作品。”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骑马楼的东三楼西入口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骑马楼的东二楼西入口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东二楼前的院落北面,也是东一楼的背面。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之间,有两个庭院,东二楼中间有过道,将前后两个庭院连通。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曾经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的旧居。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千华先生一家五口人(父母、妹弟),就生活在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里,前后生活了五年时间(从1980年—1985年)。当时,此过道有后墙封闭,成为一间居室。居室内再砌墙,分成前后两小室,作民房用。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东二楼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朱千华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代表作有《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汉黄德道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舟刀在扬州花园巷购“片石山房”(“双槐园”旧址),并在其西及北修建“寄啸山庄”,前宅后园。 抗日战争期间,何氏后人将整个山房出售给汉奸殷汝耕。仅留片石山房东侧院落,于花园巷东首,另辟大门出入。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敌伪财产接收,并在此办“祝同中学”及“淮安中 学”。园中船厅、蝴蝶厅、楠木厅等均作为教学场地。1949年初扬州解放,何园先后为苏北军区所在地,后为20速中、10所及723所驻用。195910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将园林部分交扬州市园林所整修并对外开放。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骑马楼的东三楼西入口。19633月,扬州市革命委员会将园林部分交扬州无线电厂办厂,厅堂楼馆分别用作车间。19794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园林部分重新划交扬州市园林处整修,并与19799月对外开放。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骑马楼的东二楼背面。19859月在国务院关心下,住宅部分及“片石山房”
723所移交扬州市园林局进行了整修,“片石山房”经修复后,于198910月对外开放。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骑马楼的东三楼西侧,刚进来的门。20033月玉绣楼北楼经维修对外开放。2002
4月何家后人回何园捐献大量史料,何家史料馆对外开放。20033月搬迁办公室,修复东二楼、东三楼,玉绣楼南楼维修对外开放。 2007年,从扬州某房产公司收回何家祠堂部分,经修缮后对外开放。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骑马楼的东三楼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骑马楼的东三楼东侧有一偏门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从偏门出去,又是一个院落。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偏门背面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东二楼、东三楼东侧三墙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有着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典园林,是一种不可再生文化,时光浩劫中,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或是掩埋,或是残缺不堪,人们想要获得对园林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对其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理清园林艺术思路。何园为扬州私园之最大而存者。住宅在东部,中部正厅,院落重重。西有洋式房屋三排,其后即院落部分,称寄啸山庄。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何园为盐官何芷劫所建,垂五十年,亭台失修。益以驻军,荒圮日甚。山池以外,为戏台花圃,徒见昔日梨园栏之胜,主人久已移居沪滨,游着不禁生柳老堂空之感。 如《江南园林志》中上述描述,中国建筑学家童寓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何园时, 园内就已经“亭台失修”、“荒圮日甚”,再也不见昔日华彩,可见历经岁月洗礼的何园留 存不易,现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何园是经过了修复与改造的。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该院落北面的圆洞门外是牡丹厅东侧的院落。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扬州市园林局自19793月再度接管“何园”园林部分,19859月接管住宅部分及“片石山房”后,除了每年定期小型维修外,曾于1986年对“玉绣楼”、清楠木厅、串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新开了何园东大门。1987年又对园林部分进行全面油漆,恢复办公用房。1988年修复了何园南门,19899月修复了“片石山房”,199010
南大门通到 花园巷东首全面打通。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紧靠花墙的地窖。1973年上半年对清楠木厅、串楼等进行了维修。房子内外 全部重新油漆,补回了回廊花格和砖栏,安装了白铁排水天沟。2004年,何园管理部门又根据何家后人所提供的照片,将铁制落水管道以及玉绣楼门窗配件换成铜质,将园林中与水心亭相连的曲桥的石栏杆换成铁质栏杆,与历史照片中的一致。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古时人们没有冰箱,一般用地窖是储藏食品。据考证,这是何家厨房所在地。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地窖不是很大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再往前是一口井,应该是何家厨房用水去水用的。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到东头有一小门,通向何园东门的院落。扬州何园建于清朝末年,这时期已是园林艺术集大成之时,园内建筑广泛吸收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的精髓,清道光年间钱泳的《履园丛话》卷十二载:“造屋之工,当一扬州第一。”宅居部分玉绣楼、东二栋、东三栋布局严谨方整,有北方民居的味道,大小花园区域的建筑又带有南方园林建筑的精致玲珑的特点,集南秀北雄于一体。同时,在时代的潮流下,建筑艺术中包容了几分西洋因素,中西兼容,园林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下,充分体现了何园独特的园林内容和艺术气质,带有强烈的个性,在我国的造园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研究何园的建筑的特点,对于研究和了解何园的造园艺术以及整修这座历史名园,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建筑是在造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园中的建筑,不仅扮演着构图的角色,其形态格局还对该园的性格面貌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曾说过:“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从造园角度肯定了建筑 在园林的主导地位。全园建筑布局颇有特色,重楼叠阁,装饰精良,空间组合巧妙。 何园占地面积约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到了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在密度可谓是“十步一楼,五步一阁”反映了清后期园林建筑重建筑营造、以建筑主为特色的的特点。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讲究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情境契合,注重整体规划,其功能与形式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营造出适宜人居和游玩的现实环境中,因此它要提供满足园主物质需求,包括,休息、娱乐的场所,还要满足游园者审美需求和精神依托的需要,无论是哪样功能的要求,离开了建筑都很难满足。造园者根据园主个人化的爱好倾向和社会性的 活动内容的变化,使得园林建筑的功能呈现多样性,与此同时,从景观营造与欣赏角度来 讲,建筑在其他的要素的烘托陪衬中,本身就是一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如何园建筑中具有 中国特色的大屋顶造型,出檐深远,曲线优美、生动活泼。给人形式美感体验,园中建筑 主要有提供必要场所、组织路线、情感寄托等功能。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何园建筑功能完善,可满足人们居、游、望等不同需求,不同区域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如蝴蝶厅一楼,可作为宴请宾客的场所;赏月楼,可登高赏月,在宅院区域,玉绣楼门檐雕饰精美,院落景致丰富,为园主提供理想的休息场所;东二楼、东三楼的院落空间进深较短,景致简朴,为管家和男仆等人的居住空间。在这一简一繁、一多一少的对比中,突显出了建筑的主从关系,在明确建筑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划分院落主次,同时园中起到点景的亭、榭等建筑小品,在为供人们提供观赏景象的的地点的同时,起到了遮阳避雨、驻足休息的功用,从中可看出造园设计者的的巧思秒想,充分考虑到建筑功能和园主人性化的需求。在建筑细微处亦体现功能之所在。在封建社会,讲究男女之防,内外有别,因此在在玉绣楼东西两侧的地板上设置一直径为38公分用木条围合成的圆孔,该孔洞是传递物件、饭菜之用,同时,园林设计者在室内布置壁炉,地面设置通风口,满足人居保暖除湿的生活需求。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园内建筑与其他要素的整合中,常常会含蓄引导人们游览其间,利用建筑组群的轮廓线以及一些建筑本身幻化出起、承、转、合的园林路径脉络,游者在空间转换中品味一幅幅动态景象,通过门洞引导,左通右达,路线行径发生转折,亦曲亦幽,富有情调。何园内的复道回廊,通达东西花园,连接宅院,带领游人,领略不同园景风貌。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院落南面有一小门(已封闭),那边是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当建筑从“上栋下宇,亦待风雨”的物质功能取向走到“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精神意志领域之后,古人的时空意识中更多的参入了某种精灵透妙的心境意绪,这时,人们往往将建筑与文化联系,寄托个人情怀,在园林中主要以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作为 呈现方式,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相较于理性、等级森严的皇家园林,何园是感性的,并充满的个人情怀,从一些文字 中可发现园主的情感意向,通过这种精神寄托,建筑不再仅仅是供人居住“器”,而是承载万物伦常的“道”,园林与人的关系在这中“寄托”中变现的愈发坚固。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取中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
“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境,题其额日“寄啸山庄”,以寄托园主对清朝统治现状的的不满,归隐市野的意愿。东园的一四面厅上悬匾额“桴海轩”,明间廊柱上题一幅楹联,上联是“月作主人 梅作客”,下联为“花为四壁船为家”,其匾额取意于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体现 园主人对现世的失望,隐逸情怀暗藏于楹联匾额中。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紧靠小门有一小平房,石涛书屋。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八月初三日,其父朱亨嘉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绍宗朱聿键处死。朱若极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石涛书屋也是何园的老建筑了,目前里面展示了一些书画作品。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小门两旁有贴壁假山石,再配上高挑的竹子、墙上的爬山虎,丰满又不累赘。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透过小门上的塑料帘,可看到里面假山石中的圆洞,这就是片石山房里“水中月”产生的原因。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石涛出家后,法名元济(一作原济),又名道济,字石涛,别号很多,如苦瓜和尚、瞎尊者、零丁老人、济山僧等等。他随同师兄喝涛,由湖广到江西庐山,遇见萧士玮,带了萧的信,到江苏常熟去见钱谦益。后来去游江、浙、皖、赣诸省,居无定处。到松江九峰,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传受佛学。在龙池世谱里石涛是南岳下第三十六代子孙,是木陈道志的徒孙,旅庵本月的徒弟。他曾刻有“善果月之子,天童态之孙,原济之章”的图章,以记他禅学的师承所自。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石涛早年在安徽宣城敬亭山住了十年左右,屡游黄山,所以他喜画山水,受黄山的影响颇深。他在宣城的朋友有施闰章、梅清、梅庚、江注、吴肃公、释半山等,大半都是诗画名家。后来梅清等也以画黄山著名,后人因有“黄山派”之称,实以石涛为钜子。自公元一六八○年起,石涛和喝涛住在南京城南长干,庙里有一枝阁,从此石涛在画上题款常有“一枝”字样,并有“枝下叟”的别号。在南京住了八年之久,友人有王概、杜介、张怡、张槐、程邃、柳埔等人,都是当时的有名诗画家。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清康熙帝南巡时,石涛在南京和扬州曾两次接驾,并有诗以纪其事。于公元一六九○年赴北京,一住三年,遍交当时的达官、贵族,如辅国将军清朝宗室博尔都,大司农王骘,大宗伯王公,大司寇图公和他的儿子图月坡,都引为座上客。曾与王原祁合作兰竹轴以赠博尔都,又曾为博尔都仿周昉《百美图卷》,摹宋内宫监造《蓬莱仙境》长卷,仿宋缂丝《德辉丹集图》长卷。王原祁也很佩服石涛的画,王时敏也曾说:“大江以南无出石师右者。”在天津时也曾和退职的巡抚张汝作、张笨山兄弟诗酒唱和。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一六九三年秋,石涛由运河乘船南归,于是定居扬州若干年,直到他老死。那时他的画已有大名,索画者坌至。在扬州的朋友有费密、黄云、孔尚任、张潮、陶征、卓尔堪等,都是当时扬州的名士。又和鹾使曹寅交游。门人也很多,可考的有洪正治、程鸣等人。他在溪边建大涤堂,在蜀冈营生圹,卒后葬于蜀冈,墓址已不可考。现在扬州市人民在平山堂中,建立石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关于石涛的生卒年月,还没有确实可靠的资料,大概公元一七零五年时(康熙四十四年)石涛年七十左右。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石涛晚年居住扬州很久,影响于扬州画坛很大,所以在他死后不数十年就出现了
“扬州八怪”,笔墨纵逸,打破当时所谓“正统派”的成规,形成崭新独特的作风,实以石涛为他们的先驱。近三十年来,人们厌弃了四王末流的形式主义的画风,对于被
“正统派”压制很久的“别派”,如石涛、八大、石溪、渐江、半千等逐渐为世人所推重,尤以石涛画法,几乎风靡一时的画坛。
扬州何园(十三)骑马楼2石涛书屋   石涛前半生因环境关系,不得不逃入空门,遁迹山野,足迹半全国,尤多寄居于风景优美、山水奇异的地方,对于大自然的氤氲气象有极深刻的感受。面对大好河山,又不能不有故国黍离之思,所以他的山水画,不只是从写生得来,富于生活气息,而且抑郁沉雄,有湛深的思想和热烈的感情,与当时以临摹为标准的作品,绝不相同,就是现在看来,还富有生气蓬勃的精神。石涛诗文书画俱工,又遍交当时的名诗人,书画家,金石家,互相陶淬,所以他的诗文书画以及印章,都有高度的成就。他的禅学又得名师传授,他的《画语录》,词意深奥,颇多禅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