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2019-05-30 10:57:49)
标签:

阮元故居

家庙

隋文选楼

扬州隋文选楼碑铭

曹宪

   阮元家庙是嘉庆九年(1804)阮元任浙江巡抚期间,奉父亲阮承信之命,尊国制而建的,距今212年。经历两次改朝换代和太平天国、文  化  大  革  命等重大事件后,有些建筑已不存在,有些建筑也面目全非,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118月由扬州市政府修缮完工的,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家庙第二进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家庙第二进门前东侧有碑,西侧有一井。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文选井由阮元亲自命名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阮元曾雅称它为“文选泉”,是为了纪念“文选学之父”曹宪及其弟子李善而命名的。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祭文碑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祭文碑为道光皇帝御赐,因阮元成为封疆大吏,三朝元老,又做过皇帝的老师,去世后,道光皇帝特赐此碑,对阮元的生平事迹、学术、人品进行了歌颂,以表示对阮元的怀念。此碑上面的字迹娟秀,四周雕刻着精美的蛟龙图案,碑上端已断裂,碑头有篆刻打字“御制碑文“。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楹联:左传云养福,书范之福,身其康,养者以之;礼记曰期颐,易卦之颐,口自实,期焉而已。乡贤阮云台有此联语,己丑秋,金丹。这是阮元85岁时作的对联。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门额上“南阮宗风”为现在书法家陈社旻题写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元家庙的二进门的墙壁上则写有阮元尊崇的四个字:忠、孝、节、义。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门前的东西侧为“忠”、“孝”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家庙二进门的背面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门后的东西侧为“义”、“节”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第二进门后的院落东侧廊房“东庑”,院落东北角有一偏门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偏门旁边的地下有一旧柱础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西侧廊房“西”,西北角也有一偏门。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阮元家庙祠堂正殿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嘉庆五年,阮元的父亲阮承信召集族人商议说:我们阮氏明朝时从淮安迁居到扬州,后来族人又聚居到城北公道桥,已经有六七代了,家族中科举做官的不少,阮元已经当上了浙江巡抚,但到现在还没有宗祠,这与礼数不合啊!于是,阮元“独捐俸”在公道购地建祠,又卖田作祭产,用于春秋祭祀,还在宗祠旁建了私塾,供族中子弟读书。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祠堂前的丹陛石。嘉庆九年,阮元的父亲阮承信对阮元说:孝经说了,守其宗庙为卿大夫之孝礼,君子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所以古卿大夫都有家庙,用以祭祀先祖。我们家只有北湖公道桥有族祠,在郡城却没有家庙,这个不符合礼制啊!于是,阮元尊父命卜地,选定了扬州府旧城文选楼北的兴仁街,尊国制立家庙,九月,家庙建成。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门柱上有白底黑字篆书楹联:习浙试文章杜绝院棚关节,江湖种芦稻筹开祭赡章程。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厅堂内北、东、西三面祀奉阮元的高、曾、祖、父四位直亲及祔位主人。厅内匾额“文秉枢衡武承嗣荫恩传三锡家衍千名”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厅堂西侧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厅堂东侧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厅堂的梁上有彩绘。道光十三年协办大学士云贵总督阮元七十寿获赐“亮功锡祜”匾。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在扬州建好了家庙后,本来阮元的父亲阮承信要亲自回扬州主持祀奉仪式的,不料刚到苏州就病重倒下,只能返回杭州抚衙,次年闰六月十五日弥留之际,遗憾地对长重孙阮恩海说:我不能亲自祀奉祖先牌位入家庙了!你帮我完成心愿吧!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东庑,介绍中国封建历史上家庙的演变。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宋之前,只有皇家和有相当官阶的官宦才能建家庙,普通百姓是不允许的。明以后这个律令才放宽。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但也只能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宗祠一般多为主祭者开枝散叶后裔已分为多派系,一般叫宗祠的地方比较包容姓,不止本祖后裔还可以让同姓外族加入,讲自己本支的祖先牌位供于祠内,凡是共祠的子孙均可以随时到宗祠祭祀祖先。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进入周代,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是: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就于寝。”即天子宗庙有七所,三所昭庙,三所穆庙,连及太祖之庙共七所。诸侯宗庙五所,二所昭庙,二所穆庙,连及太祖之庙共五所。大夫宗庙三所,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只有一庙。庶人则连一庙亦没有,其祭祀合并于嫡子之家举行。周人建立了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完整、系统和规范,对后代的家庙、祠堂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元家庙严格按照《大清会典》建造。庙五间,两夹室,阶五级,两庑三门。庙内祀阮元高曾祖称四世,祧者祀于夹室。庙五间置祖宗龛三台,两夹室各置祖宗龛一台,东西庑各置龛二台,高曾祖称四世木主庙五间的三龛内,凡阮元一支的孙辈曾孙等辈的木主,按大房、七房、五房、八房的顺序,由北而南排列在东庑和西无庑内。头道门前有石狮一对,头道门与二道门各置圆形石鼓一对。头道门与二道门之间在空地东北角,立阮元家庙石碑一座。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西庑展示的是阮元迁至扬州后,阮元家族史。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中国的阮姓,最早可以追寻到商朝时期,“阮”当时是一个诸侯国的名称,主要在今天甘肃省的泾川县一带,后来子孙们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阮姓。阮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繁衍众多,曾经是陈留郡(今河南开封)的著名望族。唐宋时期,阮氏家族开始往南部迁徙。南宋以后,阮氏家族迁往江西的清江县。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明代建立以后,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新政权,分化江西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庶族,实行了“迁徙宗族”的政策,于是阮氏家族也因此被迫由江西迁往江苏,定居在当时的淮安府。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阮氏家族中有称为阮岩的一支,又从淮安再迁往江苏的扬州江都县。  明代崇祯末年,明将黄得功、高杰率部驻扎在仪征和扬州城外,当时史可法守扬州,名义上是督师,但是事实上却不能节制黄、高两部,而且相互间彼此猜忌,军事冲突、火并事件屡屡发生,扬州城内居民常常处于城破遭难的惶恐之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全家遭到不测,阮元三世祖阮文广接纳了媳妇厉氏避居他地的建议,带着四个儿子,逃出扬州城北门四十多里,在一个叫北湖公道桥的地方重新定居,这就是阮元家族聚居扬州北湖公道桥的开始。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氏自三世祖阮文广开始,使用“文秉枢衡、武承嗣荫” “恩传三锡、家衍千名”这副对联作为子孙后代的排行。阮元是个例外,因是四方共一个独子,故称元。阮元之子因皇帝封赐之故,也没用排行。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氏一门都以武功起家,先祖阮武德在元代末年以武功而显赫一时。阮元的二世祖阮国祥,被授明威将军;三世祖阮文广,在明代万历年间,官至陕西榆林卫正兵千户;曾祖父阮时衡,被授昭勇将军,累授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不过,真正使阮元家族显世的,则是起于阮元的祖父阮玉堂。
   阮玉堂,字履庭,号琢庵。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参加在京城举行的武科考试,结果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为镶蓝旗教习。雍正元年(1723)晋升为三等侍卫,赏戴花翎。雍正三年,外放湖北抚标中军游击,因为得到了大将军岳钟琪与总督史贻直的赏识,改任苗疆九溪营游击,职位次于参将。
  四世祖阮秉谦早卒,后正值清兵入关紧逼扬州,他的夫人为躲避战乱,带着四个孩子出北门四十里,躲于北湖九龙岗(也就是现在的公道桥)。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元的父亲阮承信,字得中,号湘圃。他一生没有为官,也未参加考试。奉父命,在扬州照顾祖母。三十岁后,决意不求仕进,补国子生,闭户守贫,熟读诗书,娴习骑射。
  阮元父31岁得子,四房共一,钟爱有加,但不溺爱。阮元因身体瘦弱,学习骑射,力不能支,且祖母又不愿孙儿习武,驰骋沙场令人心惊,于是便弃武习文,以后子孙也均习文。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元的母亲林氏是乾隆举人福建大田县知县林廷和之女。幼承家教,好学不倦。嗜图籍,通书史,明古今大义。能做诗。“举止言论,必以礼法,戚党有识者,咸嗟敬焉”。阮元五岁从母识字,八、九岁即能作诗,非塾师所授,得益于母教。林氏常说:“读书做官,当为翰林”。激励阮元勤奋学习。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隋文选楼则位于阮元家庙的西北角,过去是阮元用于藏书、治学场所,其门窗均采用扬州传统花格窗形式,既保持阮元故居完整性,又展示其与扬州深厚的渊源。楼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为2010年复建建筑为5开间两层砖木结构,秉承修旧如旧、复建如旧的原则。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嘉庆十年冬,阮元遵照父亲遗志,在文选巷家庙西边筑建了“隋文选楼”。两江总督铁保为其写石额“隋文选楼”,扬州知府伊秉绶为其撰联:“七录旧家宗塾,六朝古巷选楼”。楼的下面是私塾,楼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选学家曹宪,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选学家李善等人相配。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元个人认为曹宪是文选学得以创立的开山者,唐代李善则是文选学得以成为显学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选因其藏有宋版《文选》,加上楼以“曹李”而闻名,本应叫文选楼,但相距不远的扬州仁丰里的金钟寺内已有“文选楼”一说,阮元就将阮家文选楼起名“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隋文选楼建立虽晚,也是扬州名胜之一。从嘉庆十年(1805)至阮元去世道光二十九年(1849),这40多年中,阮元为隋文选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为阮元藏宝之所。并以“文选楼”作为斋馆之名,尤其用于藏书刻书,出版了大型丛书《文选楼丛书》。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隋文选楼素以收藏书籍及金石、字画、文物及皇帝御赐为文人羡慕,所藏宋元精椠旧本、钟鼎古器若干。一度成为当地文人雅士相聚的场所。隋文选楼上接待的学者文士不知凡几。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葵未(1823年)阮元在扬州见到包世臣时见到此砚,爱惜之意堪甚。因包世臣非常敬重阮元,交往慎密,一时间称兄道弟,此时也就忍痛割爱将此砚赠送给阮元。阮元遂将此砚放在隋文选楼珍藏。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隋文选楼前的院子里是玉石栏杆围着的水池子,周围栽着花草树木,与传统的藏书楼形式相同。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阮元曾在隋文选楼上设酒宴请梁章钜和钱泳,席间阮元喜曰:
“似此三老一堂,而所摩挲皆三代之物,人间此会,能有几回?不可无以记也。”嘉庆十七年,阮元移居京师阜成门内之上冈,有题壁诗四首,“莫遣乡心忆选楼,城西僦屋似邗沟”。直到晚年归里后,八月十五还携孙、曾孙赏月于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王翼凤《晨过文选楼下留示又苏》诗云:“相门不拒客,晨起便经过。宾莫攀黄阁,岩仍梦绿萝。石高花态少,风寂鸟声多。小坐成幽契,凉阴拂扇罗。”“幼耽文选学,每到一沉吟。往古精灵在,劳生岁月深。雄文犹似貌,雌霓漫知音。何日容舂庑,琅环不远寻。”诗后有注:“楼之东厢即琅环仙馆。”此诗所咏,就是阮氏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隋文选楼室内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隋文选楼一共有两层,总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左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初三,离清明还有三天,阮元带着刚过八十华诞得到道光皇帝御赏的愉快心情携子赴扬州城外北郊公道桥扫墓,夜宿“桑榆别业”的“爱吾草庐”,当天晚上在扬州城里阮元居所“福寿庭”由于邻居失火而被烧,殃及隋文选楼,小偷夹杂在救火人群之中使得隋文选楼宝物遗失不少,好多金石收藏多有过火痕迹。福寿庭所藏图书、文物毁之一旦。连随身用了六十年的田黄印也毁于这场大火。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阮元去世二年后,到了咸丰年间(1851年),太平军三进扬州城,有军令:“毋犯太傅故宅”,虽然太平天国军人未毁隋文选楼,但由于其三进三出扬州城,城里老百姓四处躲避,城里几乎空巷。这时城里城外的早就垂涎隋文选楼珍藏大量文物的地痞流氓及小偷就大显身手,趁战乱大肆抢劫和偷窃,使得隋文选楼文物损失几乎殆尽,楼也已圮毁。曾经记录了包世臣和阮元二人友谊的这方端砚也就下落不明,直到今天我们才一睹芳容。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隋文选楼的西侧墙上悬挂着一块半人高的黑色石碑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这块石碑由出生于扬州的北京颐和园总工程师耿刘同在今年11月捐赠出来的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扬州隋文选楼碑铭:该石刻原嵌于阮氏家庙文选楼山墙上,碑铭为阮元亲自撰文,该石刻书写者正是清朝大书法家钱泳。石碑碑文简博、书法端秀、勒石精严,不仅记录了隋文选楼的诞生,更见证了阮元与钱泳两位大学者的深厚友谊。这块碑更是一部凝练了扬州文化史的珍贵文献。
扬州阮元故居(二)家庙隋文选楼  耿刘同讲述了这块石碑的传奇经历。“这块石碑作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此后一直在阮元家庙山墙上立了130多年。抗  战  胜利前夕,我父亲耿鉴庭在一家石匠铺里发现这块石碑。”耿刘同介绍。当时,耿鉴庭发现该石碑已经沦为石料,十分可惜,便出资将石碑买下,放在自家珍藏。得知隋文选楼复建以后,已经移居北京的耿刘同第一时间将这块传家宝捐了出来。“让这块石碑物归原主是对扬州文化最大的尊重。如果父亲在世的话,也一定会同意我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