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2019-05-17 20:03:03)
标签:

个园

住秋阁

拂云亭

知足斋

丛书楼

分类: 有关扬州
  扬州个园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 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 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丛书楼前的天井,梅花漏窗,可透过墙那边的景致。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丛书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丛书楼西侧有一小门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丛书楼南侧有一大八角洞门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丛书楼南面的
知足斋,里面展示了个园复原模型。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个园自建园者黄氏家族没落后,历史上几经易主,曾先后属于李氏、朱氏等。据文献记载,今日的个园已非历史原貌。复原模型即为了完整展现个园构思巧妙、建筑精致的历史原貌,也为个园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基础与启示。而复原模型的制成,既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个园向扬州2500周年城庆献礼,同时也向全世界的游客朋友展示一个精致而完整的个园。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整个模型全由手工制作,假山采用天然石头堆叠而成。树木一律以铜丝制作骨架,逼真再现园内白皮松、广玉兰等古树名木的外形。建筑部分的制作则以木、石为主,反映扬州建筑格局和特色。建筑内部还配以灯光照明以突出园林窗格的效果。另外,模型内还点缀了园林人物,增添了生活气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个园复原模型按1:45比例,经过园林、古建专家的论证研究,并依据历史文献和园林建筑的特点进行制作。模型大小为东西宽2.5米,南北长3.5米。模型完整再现个园五路住宅及四季假山,呈现了贯穿五路住宅和四季假山的复道廊走向。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据记载,个园有“福禄寿喜财”五路建筑。目前,个园存有“福禄寿”三路住宅,福路住宅居中,寿路住宅在西,禄路住宅在东。从模型来看,喜路住宅在禄路住宅的东边,财路住宅在寿路住宅的西边。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在复原模型中,有一贯穿五路住宅和四季假山的复道廊。这条廊道是上下两层,因此称为复道廊。复道廊从住宅区延伸到觅句廊,再向西向北通连夏山,经由夏山到抱山楼,抱山楼向西通到秋山,经住秋阁、丛书楼,再到冬山南,经春山后再与觅句廊相连。无论是从文字记载还是从考古来看,复道廊确实是存在的。可以想象,在复道回廊未废之前,主人及宾朋登廊环视,美景尽收,“绕廊一周,步移景异。”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及园林建筑的特点,复原模型还“恢复”了“鸳鸯双亭”景点。鸳鸯双亭位于夏山水池的一角,是两个连体的四角亭。黄春华说,亭子的位置,是考古发现的,“当时,把池子中的水放干后,很清楚看到下面有建筑基础,亭子的形态,是综合考虑了园子的建筑风格才定下来的。”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丛书楼门柱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楼下西房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房间内没有楼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楼下东房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像会客厅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房间内也没有楼梯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丛书楼西侧小门外的建筑是“透风漏月轩”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这座白色的二层小楼就是丛书楼,刚才就是从楼下面的小门走过来的。丛书楼为园主藏书读书之处,需清静幽僻之地,故安置于个园东南角,北为秋山,西为冬山透风漏月厅。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丛书楼在秋山最南端,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要想到丛书楼上层看书,必须从山间石阶上走。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山位于个园东部,山体面西,迎着夕阳。山体用黄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相传为清代大画家大画家石涛的杰作。黄石山体拔地而起,峰峦起伏,有摩霄凌云、咫尺千里之势。这座山,黄石间植丹枫,浓妆重彩,夕阳凝辉,霜色愈浓。无论何时登临眺望,都会使人顿生一种秋高气爽之感。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进入秋山腹中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山中是一处小小院落,当年主人曾植碧桃一株在院中花坛里,俨然成了一处深山洞府中的“世外桃源”。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走秋山蹬道,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口决,叫作“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弯通”,它提醒人们,如果想超捷径,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要是不避凶险,反而能化险为夷。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进入洞中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洞中有洞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石桌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石床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石窗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天窗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山的正面朝西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高约9米,西、南两峰为辅,呈朝揖之势。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这是一种“辅弼”的叠山手法。三峰似断还续,蜿蜒曲折,怪石嶙峋,通体有峰、岭、峦、悬岩、岫、涧、峪、洞府等形象,形成绵延起伏的山势,相传出自大画家石涛之手。其掩映烘托的构图章法完全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结构原理。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秋山西面有“宜雨轩”、“清漪亭”,北面是“抱山楼”。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住秋阁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山阁一体,朝夕与山光共舞,年年共秋色常住。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住秋阁,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住秋阁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 ——郑燮题扬州个园住秋阁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景是黄石假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倚伴嶙峋山石。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住秋阁匾额为扬州女才子书法家李圣和题写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据说主人最喜欢这里。是为他功成名就、养老享受之时建造的。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住秋阁南面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楹联: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站在秋山上俯看“宜雨轩”、“透风漏月厅”。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清漪亭”、“抱山楼”。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秋山山体分中、西、南三座,上山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山顶洞、一线天,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扬州个园(九)丛书楼秋景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 的由来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