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四)油画展天堡城
标签:
紫金山天文台变星仪室圭表诗意天空天堡城 |
分类: 有关南京 |
靠墙的是“天文图碑”

油画展厅前面是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简仪。


展厅中间一台22CM折轴式折射天文望远镜



《春江花月夜》


《寄声月姊》
在天文无国界组织的2017年全球星空绘画大赛中,《寄声月姊》获得一等奖。


在两个房间中间是高鲁先生像
这间展厅中间放置了一台中星仪
这台中星仪比子午仪室展示的大很多

《细斟北斗》

往西走,赤道仪室(小赤道仪室)。
奠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23日秋分。
对于天文台的建筑,他亲自动手设计,但在提交陵园管理委员会核准时,并不那么顺利。陵园方面的代表、陵园总务处处长夏光宇仔细看过图纸后认为,余青松的设计太西洋化,与陵园的整体风格不一致,必须采用中式风格重新设计。于是,余青松会同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共同设计,20天后,一份“中式天文台”的图纸摆在了夏光宇的面前。夏光宇仔细看后深思良久,随后提笔致信孙科。两天后,孙科让秘书给夏光宇打电话,同意照图开建。
从1 930年夏季开始,国立第一天文台终于在紫金山第三峰正式破土动工。这期间,余青松克服了经费短缺,自然条件恶劣艰苦以及“九一八”事变战乱影响的种种不利因素,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施工,于1934年夏天,国立第一天文台的主要建筑已基本完成。在这座天文台的建设过程中,余青松在施工中就地取材,大量采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地基和墙面,不仅节省了大笔材料和运输费用,同时还使紫金山天文台后来成为防风、防火的坚固建筑。
在占地47亩的天文台台界内,有六座银色的天文观测室圆顶,高低错落,衡宇相望。每座圆顶的基座和整个墙面,均用虎皮石砌出了水波纹形状。每座圆顶四周均环绕着天坛式的石栏杆。
天堡城后被划规到紫金山天文台内
登上紫金山天文台最高点,天堡城上的大平台。


天堡城上也有一个天文圆顶,但不对外开放,内部有什么仪器也不清楚。
难以想象,当年洪秀全修筑的天堡城,早已建起了观测天体的观象台。
平台外围有许多天线,形状不一,应该也是用于天文观察的。

后一篇:南京紫金山头陀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