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湖,六朝时称横塘。全园面积54公顷,湖面约37公顷。在宋、元时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在园内建郁金堂,筑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解放后,莫愁湖畔原有建筑整修一新,并扩大了游览园地,增建了长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设施,遍植花木。今日莫愁湖,松林掩映,繁华似锦,成为南京的一座大型古典花园。
 莫愁湖内湖面宽阔,盛产莲藕,莲花十顷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胜之处。远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莲花,每逢炎夏,莲花盛开,翠盖红花,香风阵阵,恍若绝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
 
  莫愁湖内湖面宽阔,盛产莲藕,莲花十顷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胜之处。远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莲花,每逢炎夏,莲花盛开,翠盖红花,香风阵阵,恍若绝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
 湖边的“饮绿轩”,应该是新的仿古建筑,白墙黛瓦红柱。
湖边的“饮绿轩”,应该是新的仿古建筑,白墙黛瓦红柱。   饮绿轩西面
饮绿轩西面
 
   俺的老照片,水中有仙鹤模型,后面是饮绿轩。
俺的老照片,水中有仙鹤模型,后面是饮绿轩。
 饮绿轩东面
饮绿轩东面  
 饮绿轩匾额
饮绿轩匾额
 饮绿轩北边的道路通往粤军墓
饮绿轩北边的道路通往粤军墓路的西侧有竹林假山石及石桌石凳
 饮绿轩旁边靠水面的假山石
饮绿轩旁边靠水面的假山石
  忘忧桥,是原莫愁湖三道桥的景观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复建于公元2006年5月。穿过忘忧桥,多少愁肠,多少苦辣都化为繁花烟雨,一生平安,一世莫愁。有诗为证:“不信人间烦恼甚,愁来但向莫愁来,忘忧桥上乐逍遥,忘却我为失意客。”
 
  忘忧桥,是原莫愁湖三道桥的景观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复建于公元2006年5月。穿过忘忧桥,多少愁肠,多少苦辣都化为繁花烟雨,一生平安,一世莫愁。有诗为证:“不信人间烦恼甚,愁来但向莫愁来,忘忧桥上乐逍遥,忘却我为失意客。”
 对面是和平广场
对面是和平广场
 追思亭
追思亭 为纪念建国阵亡粤军,中华民国37年元月(1947年)时任监察委员原粤军经理部部长邹鲁撰文并立碑于辛亥革命粤军阵亡将士墓旁,后人俗称其为“邹鲁碑”。文革中此碑被拉倒,幸得公园职工保护,1980年邹鲁碑重树,2005年公园为“邹鲁碑”复建八角重檐碑亭,名其曰“邹鲁碑亭”,也叫“追思亭”。
  为纪念建国阵亡粤军,中华民国37年元月(1947年)时任监察委员原粤军经理部部长邹鲁撰文并立碑于辛亥革命粤军阵亡将士墓旁,后人俗称其为“邹鲁碑”。文革中此碑被拉倒,幸得公园职工保护,1980年邹鲁碑重树,2005年公园为“邹鲁碑”复建八角重檐碑亭,名其曰“邹鲁碑亭”,也叫“追思亭”。
 碑上书“建国粤军阵亡将士之公墓”。并立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碑,上书:“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抗战胜利还都之年,首届国民代表大会于南京适当制宪建国之期,追思创造民国之不易,粤省代表及在京人士遂公祭建国粤军将士墓于莫愁湖畔。现碑残墓毁蔓草丛荆沦为乡人饲鸭之场,乃倡议修理,并公推前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先生董其事。三十六年冬,国民政府蒋主席及粤省政府拨款至,即于民国三十七年元月庀材兴工。以原有五十三墓分修不易,于是合成一冢,将原名墓碑封于冢内,另树大碑于前,中书建国粤军阵亡将士之公墓。其傍书姓名共得五十三人,因墓碑损毁而失名者八人,周达则军队未出发前因制炸弹失慎身亡者,补列于此。于是既壮观瞻复能历久,至其战绩兴厥初营建情形均详。黄克强姚雨平两先生所撰碑记第每念民国政府成立于南京时,汉阳既失张勋沿津浦路拥大军来犯,民国局势至岌岌也,赖我粤军将士奋勇牺牲一捷固镇,再捷南宿州直捣徐州,张勋奔逃,清廷见势已去乃宣布退位,民国始告完成,故诸将士之精神实与中华民国千秋万岁。余以同袍后死之身今得随雨平先生重修此墓谨执笔为记尤不胜低徊而欣慰也,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元月邹鲁谨撰并书。”
 
  碑上书“建国粤军阵亡将士之公墓”。并立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碑,上书:“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抗战胜利还都之年,首届国民代表大会于南京适当制宪建国之期,追思创造民国之不易,粤省代表及在京人士遂公祭建国粤军将士墓于莫愁湖畔。现碑残墓毁蔓草丛荆沦为乡人饲鸭之场,乃倡议修理,并公推前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先生董其事。三十六年冬,国民政府蒋主席及粤省政府拨款至,即于民国三十七年元月庀材兴工。以原有五十三墓分修不易,于是合成一冢,将原名墓碑封于冢内,另树大碑于前,中书建国粤军阵亡将士之公墓。其傍书姓名共得五十三人,因墓碑损毁而失名者八人,周达则军队未出发前因制炸弹失慎身亡者,补列于此。于是既壮观瞻复能历久,至其战绩兴厥初营建情形均详。黄克强姚雨平两先生所撰碑记第每念民国政府成立于南京时,汉阳既失张勋沿津浦路拥大军来犯,民国局势至岌岌也,赖我粤军将士奋勇牺牲一捷固镇,再捷南宿州直捣徐州,张勋奔逃,清廷见势已去乃宣布退位,民国始告完成,故诸将士之精神实与中华民国千秋万岁。余以同袍后死之身今得随雨平先生重修此墓谨执笔为记尤不胜低徊而欣慰也,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元月邹鲁谨撰并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