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2018-05-24 17:30:31)
标签:

哈尔滨

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关道遗址

红军街

随军教堂

分类: 有关东北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可容纳2000人。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建成于19073月。景区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由索菲亚教堂展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地下多功能厅五个部分构成,是哈尔滨市新兴的旅游景区。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19239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1125日落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正是由于这样的多次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才变得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拥有十分典雅、气派的风格。设计者为俄国建筑设计师科亚西科夫。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索菲亚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为保护国家历史文物,19976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我们看到的修复后的教堂与当年教堂保持了一致风格,这巨型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形式,宏伟壮观的构思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相媲美。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主穹顶的顶部距地面高48.55米,给人以耸入云宵,蓬勃向上的想像空间。大家看它那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式穹顶在建筑中央构成了特殊球面,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形成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是教堂画龙点晴之处。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索菲亚教堂的主穹顶,4个小帐篷顶及后屋顶共有6个十字架。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东正教十字架上方有一处平行略短的横杆,下方有一处倾斜的横杆。索菲亚教堂十字架主干仍是东正教十字架的形式,但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使十字架显得整体饱满、线条柔和。十字架通过类似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相连,与帐篷顶或屋顶相连接,球体下方过渡为圆柱体,还加装莲花座。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流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这几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篷顶,特别是帐篷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所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十字架通体是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愈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修复后的建筑内部,教堂功能已不复存在。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主要展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举办了《哈尔滨保护建筑展》等大型展览。展厅内举办的是《哈尔滨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旧时风貌”、 “社会掠影”三个部分,以城市发展历程为主线索,系统地展示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前城市发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观、风俗民情及相关的背景内容。展览以图片为主,总计近400张老照片,是从搜集到的1500余幅历史珍贵照片中精选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国时期照片200余幅,介绍了哈尔滨城市早期从小渔村嬗变发展成城市雏形的过程。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1997年的教堂修复略记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简介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正对大门的墙上有一幅著名的油画《最后的晚餐》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教堂内最为华丽的是9枝吊灯,从穹顶上悬垂下来。让人感到肃穆和神圣。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屋顶中间的巨大的吊灯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哈尔滨建筑艺术馆中的沙盘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20年代车站街(红军街)模型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红军街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中部,东南起马家沟河,西北止月牙街。长1266米,宽35米,街路形成于1898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百年老街。这条百年街路上建筑和街道名字变迁,可以说是哈尔滨百年城市历史的一个缩影。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19世纪末期,沙俄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先遣队落脚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工程局机关大批人马是后来乘船抛锚在今小九站。他们用马车拉运器材与筑路材料往返于两地之间,从现在的中央大街到秦家岗过马家沟直达老哈尔滨(今香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便踏压出这条泥泞的土路。后来,随着俄国人修建了哈尔滨火车站和圣·尼古拉大教堂,这条街路便繁荣起来。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他们围绕博物馆广场(也称喇嘛台广场)规划出放射性的交通道路格局,同时也在这个周边大兴土木,一座座俄式建筑拔地而起,一片片铁路住宅应运而生。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由于博物馆广场是全市的制高点,在这里形成的街路和楼群又体现了欧洲传统的城市规划以教堂为中心的格局,在很长时间里,红军街上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成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哈尔滨关道遗址模型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现在哈尔滨关道遗址内是展馆,其陈设以哈尔滨设治后的政权更迭主线,通过展示哈尔滨关道署的兴衰及哈尔滨地方政权演进的历史,向参观者全面介绍哈尔滨关道署设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行政状况消亡原因等。展现哈尔滨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弘扬哈尔滨人民维护主权完整的英勇顽强斗争精神。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哈尔滨关道位于道外十八至十九道街之间,始建于1905年,是哈尔滨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纪初,沙俄帝国主义建成中东铁路。强行租借铁路沿线的哈尔滨市区时,傅家甸道外就被划于租借地之外,处于与哈尔滨市并存的特殊地位,属于中国政府治理的行政区域,清政府为加强对傅家甸地区的治理,在政权建置上设立了级别较高的“道”一级政权机构。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一)    修建后的哈尔滨关道,占地两万八千余平方米,按古式建筑布局,呈对称式,同时遵循封建礼仪,左文右武,前衙后寝,中轴线上由外至内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宅门三堂内宅或上房,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庙书房厨房戈什房杂项人房。西侧线上有冰窖督捕厅洪善驿会华官厅会洋官厅。院墙内有车棚马号茶房粮仓等,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