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2018-04-01 15:25:35)
标签:

夫子庙

棂星门

天下文枢

聚星亭

泮池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庙出现之前,就已成为古代南京比较有名的“佳丽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点外,还有吴敬梓故居、古桃叶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条街、文德桥、王谢故居、乌衣巷、媚香楼等景点。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老照片,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亲河,全长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秦淮河左岸有“魁星阁”。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老照片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及“魁星阁”。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泮池东有奎光阁,西有聚星亭,中间是“天下文枢”柏木牌坊。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老照片,奎光阁、聚星亭、“天下文枢”牌坊还在老地方。原来街东西还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坊,民国以后被拆除。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岸的一堵红墙,是建于明万历(1575年)年间的大照壁,长达1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装饰作用,是整个夫子庙建筑群的开始。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泮池西边那座桥是“文德桥”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明清两代,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泮池”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化龙池”,只有入泮,才能算是进入了圣贤的行列。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老照片。这是现在夫子庙广场的地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壁现在还有拥挤。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天下文枢牌坊老照片。天下文枢”出自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南京文庙(即南京夫子庙),清初坊额上方的字为著名书法家陈澍所写。今坊额上的“天下文枢”四个大字选自颜真卿的字帖,它是步入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天下文枢坊,表明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三门四柱,颇为壮观。在古代,它与后面的棂星门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间高门坊是皇帝幸临的御道,左右供郡亲王出入,一般的官员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时都用木栅栏封闭起来。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正南门、内秦淮河北岸边,矗立着“天下文枢”牌坊,天下文枢是“斯文在兹”的表义,赞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中枢。枢,又是户枢,门户开阖的关键所在,步入“天下文枢”之门是升堂入室的开始,将要迈进儒家文化的殿堂。汉朝刘歆《遂初赋》“跖三台而上征兮,入北辰之紫宫;侍刘(留)宿于钩陈兮,拥太常之枢极。”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天下文枢”牌坊两根中柱上挂的是署名乾隆皇帝撰的楹联: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极;大哉夫子,会诗书易礼春秋集其成。“天下文枢”牌坊外柱楹联。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泮池之北岸石栏则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夫子庙泮池石栏建于明正德年间(1514年),迄今已经渡过了近500载,饱经风霜,是夫子庙建筑群中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抗战前曾加以修整。游人至此,凭栏小憩,观览秦淮秀色,心旷神怡。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老照片,大成殿、聚星亭、天下文枢牌坊,及泮池前的石栏。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聚星亭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夫子庙广场。环顾四周,南有泮池、照壁、天下文枢木坊,东西两侧有聚星亭、魁光阁及商业区,北有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庙东西两侧的东、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庙地区区别于其他城市孔庙的独特氛围,即历史上形成的庙市合一的格局。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天下文枢木坊及聚星亭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聚星亭位于南京夫子庙棂星门以西,与棂星门西面的奎光阁相应,象征文风昌盛。它是一座八面二层的古亭,原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亦为夫子庙历史悠久的一处著名古迹,数百年来几经兴毁,到了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江宁乡贤朱芙峰等人筹资作了最后一次整修。它阅尽难劫,居然保存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仍安然端立,“文革”期间,却被作为“破烂的四旧”而拆除了。现在的聚星亭是1984年开始动工复建的。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聚星亭建筑面积为48.7平方米,形制为六角、六面、二层,因此俗称“六角亭”。二层之间悬有紫底绿字的柏木亭匾,雕镌着古雅的“聚星”两个篆字。聚星亭里外各有八根褐色亭柱,外柱有围槛,里柱砌粉墙,并置有用细刨砖砌成的对称拱门二道,亭内壁和地面亦用刨砖对缝镶饰,六面为槛窗,石丹墀式台座,上层八面均为卧棂活扇窗。全亭重檐雕脊,檐角起翘,有鸟雀欲跃之势,相当精美。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聚星亭老照片。
旧时,聚星亭内塑有一个赤发蓝面的鬼形神像,一足立于海中鳌头之上,另一足向后翘起,就像“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形如“魁”字中的斗字,另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古代读书人对魁星十分崇敬,因此每当乡试开考,从大江南北赶来的秀才们,都要来这里朝拜,指望考取举人,日后进京“一举夺魁”。
   “聚星”是聚集奎星得取功名之意。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汉代《孝经授神契》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作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因此,也把奎星写成魁星,演化为天上文官之首。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来游秦淮朝拜孔圣,“聚星”二字则把历代文人吸引至聚星亭,这个亭子也就成为诗人、画家、书法家、戏剧家、小说家笔下的重要题材,后来它的形象还频频出现在秦淮彩灯之中。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191212日下午,孙中山到夫子庙视察民情时,就是在聚星亭旁,站在一张椅子上,开始他出任临时大总统后的首次演讲。据说当时有位裁缝问:“大总统,你穿的那套服装,老百姓能不能穿?”孙中山说:“当然能穿,总统能穿,老百姓更能穿!”后来这套被命名为中山装的制服一直流行到今天。而孙中山在夫子庙与群众谈心的事也传播开来,得了“平民总统”的雅号。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庙前广场北面的石砌坊门,是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五楹三门,精雅端庄,门桩成华表式,云纹望柱,旁饰“穿云板”,柱脚前后饰抱鼓回纹石,原来棂星门遗留下的一只抱鼓石和石坊上的两只云纹望柱镶嵌其中。门柱用石坊壁额嵌接,中楹门上石额镌“棂星门”三字篆文。三门之间嵌有牡丹砖刻浮雕,柱头皆有云雕,形即华表。这是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栅栏封闭。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来被毁,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过,现在所见到的极星门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的意思。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左右两楹为明清式的水磨雕花传统砖壁,雕饰着精湛的牡丹团花图案,显得精致华丽,并使庙殿似有或藏或露之感,身置门前,当觉古风扑面,娟秀诱人。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大成门,又称戟门,是夫子庙的正大门,两旁为持敬门。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
    明清时代的大成门为五间,两侧为耳房,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中为三门,门内陈列戟,东设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中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此门与大殿同毁于日军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门面宽三间。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门前石狮雄踞,门左右辟角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两侧廊柱上有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大门是的匾额“夫子庙”为赵朴初题写。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大成门前檐顶上的结构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大成门和大成殿之名,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赞誉,在《孟子·万章下》中写着“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以钟磬奏乐集音来譬喻孔子集众圣贤思想之大成,是对孔子学术思想成就的最高评价。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大成门前的石鼓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大成门后檐顶上的结构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门内东侧是一幅有关孔圣人的浮雕,浮雕中间有一个“仁”字,体现了儒家的核心。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为政以德”就是——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思想,代表着最高的道德准则、标准和境界。儒家强调要珍惜和爱护人的生命,要真诚待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从而体现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门内西侧是另一幅有关孔圣人的浮雕,浮雕中间有一个“礼”字,是儒家推崇的做人做事准则。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为国以礼”就是——礼士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儒家推崇的做人、做事的标准。儒家要求人们的言行都要符合“礼,”因为“礼”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大成门背面,大成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正面镌“南京夫子庙”,背面刻南京师范大学两位教授撰、题的“重修夫子庙记”。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进入院内,中间一条笔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甬道两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即闵损、冉耕、冉求、端木赐、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状甚虔诚,栩栩如生。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冉求前522?,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
“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言偃 (前506前443 )。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常熟人,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等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后人配祀孔庙,列入“孔门十哲”,尊崇为南方夫子。唐以后多次追封号侯、吴公、吴国公等。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 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汉族,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 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南京夫子庙(一)池畔棂星门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
《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4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冉子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鲁国司寇时,冉子曾为中都宰。后,冉子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