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2018-03-13 09:45:11)
标签:

南京科举博物馆

考场纪律

捷报频传

搜检

阅卷处理

分类: 有关南京
  江南贡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8年,建康(南京)知府史正志在这里创建了建康贡院,此时的贡院只是作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如果遇到考生增多,则借用附近的寺庙举行考试。
  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贡院才开始被用作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场所。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是留都,江南贡院依然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因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与考试的士子日益增多,原有的考场显得越来越小,于是朱棣下令进行扩建,改建成“江南贡院”。
  后来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非常具有规模。占地约30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同考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为全国考场之冠。考生最多,状元也最多,单看清代,考生中考中状元的人就达58名,占整个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因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清初都属于江南省,到康熙时期才划分为苏、皖两省,但政治、军事仍为一体,所以清代的乡试仍沿用明制,即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江南乡试”。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江南贡院图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在清代,考秀才时就已经有上述规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童试。因为在封建社会,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有可能获得官职,一旦升官,不但封妻荫子,还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优等人就有辱名誉。此外还不能冒充本县人的籍贯,因为一旦“冒籍”,就会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另外参加科举的人还不能匿丧。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考生进考场的大门,这似乎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但跨过江南贡院的大门对考生来说却是一场艰难的挑战。江南地区考生众多,常常达到一两万人,这么多人须在一天一夜之间全部通过点名、搜检入闱,因此考生入场从考试前一天的半夜便开始了。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这里是以乡试考场的贡院号舍作为场景设计依据,透过多媒体影片、大量的珍贵文物,让观众如同当时应试的考生一般,经历入场搜检、得题答题、号舍生活等过程,体验古代考生九天六夜的艰辛考验。接着,透过互动装置与文物,介绍考官在内帘、外帘的诸多任务,进而呈现士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的身份、地位转变。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到清朝对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有严格的规定。乾隆九年(1744)规定,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不论是帽子,还是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去面子,毡衣去掉里子,裤子不论绸、布、皮、毡都只许是单层,袜子用单层的,鞋子用薄底,这么要求的目的是防止考生在衣服、袜子和鞋子里藏用于舞弊的小抄。不仅对于衣服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考试用品也有严格的规定,坐垫用单层毡片,卷袋不能有里子,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笔管必须空心,装水的容器用陶瓷,用于烤火的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用锡做,并且只能是单盘的,烛台的柱子必须空心通底。考生带进考场的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以免在食物中夹带。字圈、风炉、茶铫等考试必需的用品,也要经过严格检查,才准带入贡院。装考试用品的考篮也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有如此严格的要求还不够,考生入场搜检时,不但要解开头发,而且还要解开全部的衣服,包括内衣内裤,脱下鞋袜。完全可以说,这种搜检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个遍,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不仅如此,考生入场时,还必须安排两名士兵先后、分别搜检每个考生。第一个考生在大门被前一名士兵按规定严格搜检之后,再进到考场的仪门,由第二名士兵再次按照搜检的规定,再严格搜检一遍。为了保证搜检的效果,两名搜检士兵之间是互相牵制的,如果一名考生,经过第一名士兵的搜检,没有查出问题。但是,第二名搜检士兵则搜出这名考生有夹带等舞弊行为,不但要处罚这名考生,还要处罚第一个搜检的士兵。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尽管有如此严格的搜检制度,但历代科举都有夹带舞弊,夹带成为科举时代最常见的舞弊方式。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作弊用的袖珍纸夹带,把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籍文字藏在衣物或考具中。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考生经过搜检后,必须按时进场,按照规定对号入座。号舍人满即锁住栅栏,不能随便走动、交谈,防止传递、代考。考完后俺规定交卷出场。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清代科场舞弊仍然猖獗,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爆发科场大案。顺天府乡试发榜后,“途谣巷议,啧有烦言”,爆出:中式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同科陆贻吉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得中等情弊。各地乡试发榜后,士子忿其不公,也揭露出各种舞弊情节:江南“联宗有素,乃乘机滋弊”;河南考试官黄鈊、丁澎用墨笔添改字句;山东同考官袁英等,用蓝笔改窜字句;山西考试官匡兰馨等批语不列名衔,等等。顺治帝命法司严查拟罪。
   结果,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举人田耜等共七人俱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其他,王树德等七人应立斩家产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尚阳堡;孙珀龄等十一人俱应立斩,家产籍没;张旻等五人俱应立绞,余赞周应绞监候。顺治帝亲自审问,“多犯一时处死,于心不忍”,俱从宽免,各责四十板,流徙尚阳堡。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浙江布政使发布的同治九年庚午科浙江乡试加强考场纪律管理的官札。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考场管理札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整顿江南科场札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乡试考场纪律折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裴长庆乡试卷票、《恩荣》单、新科中试单、会试三场试卷票。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清代乡试的考官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后顺天乡试的副主考为三人),负责命题、阅卷、录取。正副主考均由皇帝钦命简放,专用翰林进士出身的官员。除正副主考外,各省乡试还任用同考官帮助阅卷,同考官也称“房官”,各省8~18人不等。各省乡试的同考官由担任乡试“监临”的督抚考选,专用邻省接界三百里以外的在籍进士、举人。“监临”负责监察、总摄考场事务。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此外,乡试还设监试、提调、帘官等人员负责管理考场。士子用墨笔作答的原卷称墨卷,出场交卷后由弥封人员将卷上姓名籍贯弥封。为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之弊,将弥封后的墨卷编号交誊录人员用朱砂誊录,称朱卷。朱卷誊毕后,经对读人员与墨卷校对无误,分别套封,墨卷存于外帘,将朱卷交内帘阅卷。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明、清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时有内帘官、外帘官之别,统称帘官。称帘官者,因至公堂后进有门,加帘以隔之,后进在帘内,称内帘;帘外为外帘。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公事在内帘门口接洽。不论是内帘官还是外帘官,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考试院内。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主考(或总裁)及同考官居内帘,主要职务为阅卷。其助理人员愉提调、监试、收掌等官,掌管理试卷等事,亦居内帘。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外帘为监临、外提调、监试、收掌、誊录等官所居。外帘各官管理考场事务。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为明确内帘考官的责任,清代科场严格规定不同性质的工作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乡、会试内帘主考官用墨笔,房官用蓝笔,内监试用紫笔,内收掌及书吏用蓝笔。同样,外帘不同成员也用不同的笔色:监临、监试、提调、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外收掌官都用紫笔,誊录书手用朱笔,对读生用赭黄笔,各种颜色的笔不能混用。对读官员发现朱卷与墨卷不同,应当在朱卷上用赭黄笔修改。对读所提交文件时,仍然用紫笔。正如商衍鎏先生所说:“以用笔之颜色,明所负之责任,防微杜渐,用意至深。”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清代乡试于九月放榜,多选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放榜时,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等齐集公堂,拆墨卷弥封核实中式者姓名、籍贯;核实后交书吏唱名,唱毕填写正榜。榜由第六名写起,末名写完后再提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谓之“五经魁”。填榜至此,时已入夜,公堂上下燃起巨红花烛,经魁出于哪一房官即将红烛一对置于该房官案前,以表荣誉。经魁唱名声音特高,曰闹五魁。五经魁填写完毕后填写副榜。全榜填写完毕,将榜文加盖顺天府尹或本省督抚关防,载以黄绸彩厅,在鼓乐仪仗兵丁的护卫下,送到顺天府尹署或各省布政使司署、巡抚署前张挂。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新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会试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经过吏部的“拣选”或“大挑”就任低级官员。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明清时代考中进士、举人、贡生的,官府会拨给竖旗杆的银两。竖起旗杆是科举光耀门楣的具体象征。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赴京赶考木雕,层次分明,刀工细腻,画面丰满,人物表情惟妙惟肖。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发榜第二天,在各省巡抚衙门举行“鹿鸣宴”,由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和新科举人参加。新科举人谒见主考、监临、学政、房官,然后依次入座开宴,演奏《诗经》中的《鹿鸣》之章,作魁星舞。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政和鹿鸣宴五首》作者佚名 ,是宋朝的一部诗词。
   思乐泮水,承流辟雍。思皇多士,贲然来从。雝雝济济,四方攸同。登于天府,维王是崇。 
   钟鼓皇皇,声筦锵锵。登降维时,利用袜王。髦士攸宜,邦家之光。媚于天子,事举言扬。
   鸣鹿呦呦,载弁俅俅。孙然来思,旨酒思柔。之子言迈,泮涣尔游。于彼西雍,对扬王休。
   首善京师,灼于四方。孙我髦士,金玉其相。饮酒乐曲,吹笙鼓簧。勉武徒御,观国之光。
   遐不作人,天下喜乐。何以况之,鳶飞鱼躍。既勤之驾,献酬交错。利用实王,縻以好爵。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云南乡试费用账本、乡试考场考官赏钱。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樟木雕花板(宾典之礼),有人放鞭炮,有人吹箫。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女眷们谈笑风生
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很多人前来祝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