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举博物馆(四)
标签:
南京科举博物馆考场纪律捷报频传搜检阅卷处理 |
分类: 有关南京 |
江南贡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8年,建康(南京)知府史正志在这里创建了建康贡院,此时的贡院只是作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如果遇到考生增多,则借用附近的寺庙举行考试。
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贡院才开始被用作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场所。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是留都,江南贡院依然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因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与考试的士子日益增多,原有的考场显得越来越小,于是朱棣下令进行扩建,改建成“江南贡院”。
后来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非常具有规模。占地约30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同考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为全国考场之冠。考生最多,状元也最多,单看清代,考生中考中状元的人就达58名,占整个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因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清初都属于江南省,到康熙时期才划分为苏、皖两省,但政治、军事仍为一体,所以清代的乡试仍沿用明制,即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江南乡试”。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







浙江布政使发布的同治九年庚午科浙江乡试加强考场纪律管理的官札。
考场管理札
整顿江南科场札

乡试考场纪律折


裴长庆乡试卷票、《恩荣》单、新科中试单、会试三场试卷票。














赴京赶考木雕,层次分明,刀工细腻,画面丰满,人物表情惟妙惟肖。









很多人前来祝贺
前一篇:南京科举博文馆(三)
后一篇:南京科举博物馆(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