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2018-03-08 10:35:36)
标签:

科举博物馆

为国求贤

科举渊源

创立发展

成熟完备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新建的专门用于陈列科举文物的单体建筑,建筑面积和陈列面积在科举专题类博物馆中最大,陈列文物数量最多,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全国最大的科举博物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从立项开始,就确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作为学术指导单位,并且由他们指派我来撰写内容大纲和确定陈列内容。因此,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目前学术性最强,内容最准确的科举博物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的设计理念,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的展陈手段。从现在展陈的实际效果来看,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陈列手段最先进、最多样化的科举博物馆。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第一展厅:为国求贤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在展厅的起始,布设周文王求贤、汉光武帝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等三个故事场景,呈现古代君王“求才若渴”殷切之心,铺陈良善选材制度的重要性。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左边是周文王求贤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汉光武帝访严光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刘备三顾茅庐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科举制度的形成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乡里选举:
是诸侯向周天子荐举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关于贡士的时间和人数、以及能否及时献贡、贡士的质量如何,都作了详细的奖惩规定。
   《周礼·地官》之“乡大夫”下云:“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三年进行一次选拔性的人才考核,推举出贤能之人。《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就是周天子要发布诏令,让各地区各乡评论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上报给司徒,选拔出来的这些人才叫选士,司徒对报上来的选士再选拔出最优秀的,让他们到国学去接受教育,这批人叫俊士。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察举制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从汉武帝时开始,由丞相、列侯、刺史等高级官员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设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目的在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为汉代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到西汉后期和东汉,察举制度变成了豪门权贵扩大势力的工具。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左边,仇英临宋人画册的一幅《羲之写照图》。右边,东山谢氏宗谱。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第一展厅主要内容。展陈设计上以单侧安置展柜布局,让观众参观动线单一而明确,展柜上方以各朝镂空窗格,暗示着时间的流变。高13米的长廊上方,悬吊长达30米的鱼跃龙门公共艺术作品,东侧布设各朝代表性图像与科举故事,综合展现科举精神,串联出一条丰富精采的时代长河,赋予观众在知识面、视觉面、空间感上,全方位的经验体会与情境感受。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九品中正制度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后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科举制度的出现是选材制度走向公证、公平的历史选择。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隋书》卷三《帝纪第三炀帝上》及《登科记考》,记录了隋朝皇帝杨广始建进士科。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大业二年(5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青瓷瓷器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宋代在科举制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是禁止“公荐”,防止有人开后门。另一个是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宋代江南贡院示意图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宋代唯有读书高瓷俑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云南乡试三场朱卷。防止阅卷人认出考生笔迹,由其他人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的试卷。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民国《登科题名录》;宋代《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宋代仅存的二分题名录之一。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辽金元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辽金元代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女真进士题名碑》拓片。金代碑刻。刻于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面刻汉文,背刻女真文,是考取女真进士的记录和题名。明宣宗时,磨去正面汉文改刻《修顺河庙碑》。原在河南开封曹门外宴台河,后移至开封市文庙。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陋室铭》拓片,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元统元年进士录》、《宋元空间题名录》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元代八思巴铭文砚、元代青瓷马上碑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最鼎盛的阶段,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以前各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逐渐完备了三级考试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并根据地域的差异,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平衡了地区差距。影响最深远的是创制了八股文,对后世影响巨大。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明状元图考》、《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明代蓝釉笔架,清代砚台。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对荐举制度的看法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清代八股文稿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这块匾是明代第一位状元的,朱元璋下旨封他为“国子助教”,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教授。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光绪十三年,算学被列入考试科目。光绪二十五年,设经济专科。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发布上谕规定答卷一律不准用八股文。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废除。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清代博学鸿词科考试试卷、郭炳英科试试卷。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清代青花砚台、清乾隆时期“青云直上”石壁、清代“指日高升”瓷俑、《光绪十五年乙丑恩科江南乡试同年齿录》。

南京科举博文馆(二)
清代少数民族鲤鱼跃龙门大银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