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中山陵(一)

(2018-01-27 20:02:15)
标签:

中山陵

陵门

碑亭

博爱坊

台阶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南京中山陵(一)
中山陵导游图

南京中山陵(一)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南京中山陵(一)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举国悲痛。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南京中山陵(一)
   孙中山逝世后,照孙中山的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暂厝在北平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后再安葬南京。4月21日晨,宋庆龄、孙科等由上海抵京(南京),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选址。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
南京中山陵(一)
   先看到的是这座
牌坊,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
南京中山陵(一)
79年上学时留影

南京中山陵(一)
   石牌坊中门横楣上的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 
南京中山陵(一)
   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
南京中山陵(一)

南京中山陵(一)
牌坊背面
南京中山陵(一)
牌坊北面是墓道
南京中山陵(一)

   牌坊以北的墓道是一条长约480米、宽约40米的缓长坡道,通往中山陵的陵门。墓道有三条平行路面,正中是钢筋水泥路面,宽约12米,左、右是各宽4.2米柏油路面,车辆可以沿左右车道直达陵门。
南京中山陵(一)
   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其中的雪松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南京中山陵(一)
西边的墓道

南京中山陵(一)
东边的墓道

南京中山陵(一)
墓道中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南京中山陵(一)
   陵门高踞于20级花岗石台阶上,台阶下是与墓道相连的一块能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泥大平台。平台两侧的草坪上有十棵修剪成球形的大叶黄杨,还有六株伞状的千头松,这些四季常青的植物是对平台周围景致的衬托。陵门是中山陵的正门,坐北朝南,处于中山陵中轴线正中。
南京中山陵(一)
   陵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南北面各有三道拱门,两边的拱门稍小,凸显出中门的高大。

南京中山陵(一)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
南京中山陵(一)
   这对石狮原是当时的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从北平定王府购得,1935年7月赠送给总理陵园内的中山文化教育馆,中山文化教育馆又将这对石狮转赠陵园。

南京中山陵(一)
   陵门平面为长方形,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屋身为由福建花岗石砌成的三间无梁殿式样,在斗拱、梁、枋等处都有雕刻精美的花纹。
南京中山陵(一)
南面三扇
拱门都装有对开的梅花空格楼花铜门。
南京中山陵(一)
   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南京中山陵(一)
陵门内部
南京中山陵(一)

南京中山陵(一)
陵门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
南京中山陵(一)

南京中山陵(一)

南京中山陵(一)

陵门之后,是碑亭。可惜正在维修。只好从网上下载几张照片。

南京中山陵(一)
  碑亭建在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建筑结构为仿中国古代木结构,用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
南京中山陵(一)
   碑亭平面为方形,边长12.2米,高约17米。碑亭正中竖立着长方形的花岗石墓碑,高9米,宽4米,重数十吨,碑材采自福建,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碑亭的东、南、西三面,各有拱门一洞,供谒陵者出入。碑亭北侧的拱门下设有石栏,只能凭栏仰望祭堂,不能通行。
南京中山陵(一)
   墓碑正面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 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由谭延闿以颜体书写。墓碑顶端刻云彩、底座刻巨浪,线条简洁朴素,是吕彦直的设计。墓碑在顶端花纹下方的正反面各刻国民党党徽青天百日图案一枚,这两枚图案原为阳刻,文化革命中被铲除,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中山陵作了一次全面维修,按照原样重新修复,改为阴刻。
南京中山陵(一)
   碑亭背面。墓碑背面没有文字,葬事筹备委员会原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吴稚晖分写墓志铭、传文和记文,但这些内容一直没有确定下来。1928年1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不是文字能概括的,因此决定仅书写碑文。
南京中山陵(一)
   当年建造墓碑时,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当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从南京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时达四十余天,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南京中山陵(一)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
南京中山陵(一)
79年上学时留影

南京中山陵(一)
    第五层平台上,这里有一对巨大的紫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大字,抬头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落款是“上海特别市政府立”。这对铜鼎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捐献的。铜鼎上的凹坑是日本炮弹打的。
南京中山陵(一)
西侧的铜鼎壁上还留有两个弹孔,据说是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

南京中山陵(一)

南京中山陵(一)
   在第七层平台两侧有一对石狮,据说是福建省著名雕刻家蒋文子的杰作,借助了法国的雕刻手法,中西合璧完成。这只公狮的尾巴断了,只剩下这么短。
南京中山陵(一)
这只母狮的右前腿的下半段是重做的,脚下的小狮和口中的球也是后配的。
南京中山陵(一)
以前是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中山陵(一)
   前面就是
祭堂,祭堂是中山陵最高的建筑,位于中茅山顶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层大平台正中。
南京中山陵(一)
   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
南京中山陵(一)
   站在最高的平台思安往下看。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
   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