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明楼

(2017-12-29 22:21:56)
标签:

升仙桥

明楼

宝顶

方城

影壁

分类: 有关南京
  南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此说缘于朱元璋生前滥杀无辜太多,生怕被人盗墓。但是,这一传说并无充分根据。原因是孝陵在朱元璋生前已经经营造了20多年,陵墓内设施已建成,马皇后也已葬入孝陵中;据史载,朱元璋死于闰五月底,六月初埋葬,正是南京的夏季,另在别处建陵已来不及;再者,孝陵靠宫城很近,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守有重兵,其安全程度远远高于别处。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的陵寝就在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看到前面的方城和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升仙桥,单孔,石造,长57.50米,宽26.60米,两侧置石雕栏杆,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故名升仙桥。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升仙桥栏杆末端的石鼓栏杆刻有卷云图案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升仙桥栏杆上有雕刻精致的柱头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所有的柱头上都雕刻龙纹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明楼。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明孝陵前建造了一座城门来看守自己的帝陵,称作“方城明楼”。遗憾的是,晚清太平天国一场战火烧毁了明楼屋顶,令这座明孝陵现存体量最大的建筑遗存徒剩四壁。雨水顺着失去屋顶庇护的残墙,不断往下侵蚀——经有关专家多次论证。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于2008年动工修建,2009年7月完工加顶保护工程。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以前的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明孝陵方城两侧各有一道黄顶红墙的影壁,壁上四角及中间装饰有精美的砖雕艺术作品,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由于它特别的形制,因此也被称为八字墙。八字墙属于影壁的一种,又称做一封书撇山影壁,位于门的两侧,各有一大一小两堵墙,小墙与门平行并与门屋相接,大墙则成一角与门相接,整体平面为八字形。与常见的设在门对面的影壁墙不同,八字墙具有分隔功能,是院落围墙的一部分。而影壁墙仅仅作为视线的阻隔,并未与院墙连在一起,使人进入大门后不能立即见到院内情景。所以从功能上来说,八字墙是独立的,但是它又是围墙的一部分。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方城的影壁是新修的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一般来说,八字墙的造型和普通墙体一样,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即上面的壁顶、中间的壁身,和下面的壁座。壁顶部分的作用和房屋的顶部一样,一是作为墙体上面的结束,二是伸出檐口以保护壁身。他们的形式多做成与普通房屋的屋顶一样,有四面坡的庑殿顶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四种形式,按照影壁的大小及重要程度来分别采用。各种形式的影壁顶部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依然铺筒瓦,中央有脊,正脊两端有正吻,垂脊前端有小兽,具有和屋顶一样的部件和装饰。壁座部分是整座影壁的基座,他们多采用须弥座或者它的变异形式。影壁的装饰多集中在壁身的中心和四个角上。中心叫做盒子,四角叫做岔角。从装饰的内容来看,有各种兽纹和植物花卉,取材广泛,不过大多和建筑的性质有关。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明孝陵的八字墙分列方城两侧,壁身砖筑,下为石质须弥座,红色壁身的中央及四角都用砖雕花卉,壁顶覆黄色琉璃筒瓦、滴水等,做庑殿式顶,正脊两端设正吻,垂脊上立小兽,黄色与红色的映衬使得整体显得更加富丽堂皇。这种八字形向内收进的形制,增进了方城前广场的内聚力,同时也是对主体建筑的装饰和烘托。墙身中心和四角都有砖雕的装饰,在建筑之中进行砖雕,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必须要有能工巧匠来操作,一般说来,建筑上的砖雕,都是手制安装的构件,是在工地或者工棚里制作完成后安装到建筑物上的。凡是要进行雕刻的砖,都要预先特殊烧纸,用于砖雕的砖质量甚高,要求没有蜂窝、麻面、质地细腻,这样才适合。我国古建筑上的雕刻要选材完美才能进行,不能随便雕刻、安置。砖雕安防的位置要能使主人或来往客人容易看得到,例如脊头、瓦檐、山面墙、山尖、扇面之中心等处。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以前的影壁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这些砖雕都是明代的,十分精美。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影壁所雕刻的内容,有万年青、各种缠枝花等。缠枝花流行于明代,是指枝茎呈波状连续的纹样。它以柔和的半波状线与切圆组合而成,在切圆空间缀以多种花卉,波状线上填以叶子,构成花叶繁茂,疏密有致的缠枝花。种类有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菊、缠枝宝相花、缠枝石榴花等。这些砖雕花纹风格规范、精细、活泼,雕刻饱满圆润,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石榴花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菊花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卷草花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牡丹花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方城东侧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东侧影壁与城连接处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植物茂盛,看不太清楚。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砖雕与西侧一样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须弥座的砖雕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墙上的洞大概就是用来引出积水的。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沿步道上去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步道由青砖、上釉的瓦片组成。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它原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之间有金字直额匾,上书“孝陵”。可惜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被毁,仅存四壁。现在的明楼是2009年间成的。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明楼砌筑于方城城台上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三十九点六米,南北宽十八点六米。新顶尺寸和式样按照历史记载的尺寸,式样为重檐歇山顶。考虑到明孝陵整体空间感受,屋顶轻钢支架,重檐歇山黄色琉璃顶。
顶外部的斗拱和额方采用以花草为主旋子彩绘法。彩绘颜料为自然矿物质颜料,具有防腐、防蛀以及防褪色的特性。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进入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新建的明楼恢复了原有的六道红门,即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面三道门,每扇门上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天花藻井上两千多平方米彩绘沿袭明代风格,色彩以黄、绿、蓝、红为主,图案既有团龙彩云式的,也有旋转花团式的。顶部天花采用和玺彩绘的画法,这是明代皇家高等级的彩绘。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里面介绍了明朝皇陵现在遗留的情况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地面是历经沧桑的老地砖

南京明孝陵(五)升仙桥 <wbr>明楼
在明楼是往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