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叶
秋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753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2017-11-05 23:24:08)
标签:

甘熙故居

金陵工巧

南京金箔

缂丝纺

金陵竹刻

分类: 有关南京

   甘熙还精通地学,精于风水之术。1842( 道光二十二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光皇帝勘选安置灵柩的地宫。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他再度奉命复勘魏家峪,平安峪。甘熙深知历来为皇帝勘察墓地者无一生还,据说他完成任务后,即告假回到南京,嘱咐家人准备为他办理后事。果然,不久甘熙就又被召入京城。很快噩耗传来,说他“以微疾三日卒于邸舍。”  

    甘熙在津逮楼的文化熏陶下,写过好几部金石、方志、诗文类的书,比如《金石题咏汇编》、《日下杂识》、《寿石轩诗文钞》、《桐荫随笔》、《重修灵谷寺志》,其中《白下琐言》为笔记体的方志书,记载各种关于南京各种掌故、风土、文物、古迹、人物故事等,许多是别处无载,更有是甘熙亲自考证出的结果,比如明城墙的南段的从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是原来便是南唐金陵城墙,明朝在故址上重修,又如南京正月爬城墙“走百病”风俗,还有县志载上新河有鲁肃墓,甘熙考证实际是鲁维肃墓。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捕厅十七号展示南京地区民俗技艺,展示现场有老艺师表演皮影戏、泥人、魔术、九连环、剪纸等,游客可花点小钱,当场学艺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南捕厅17号1进,门朝南,现在用来展示“金陵工巧”。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天井西侧小门外是备弄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天井西侧小门外三严凤英故居北边的院子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捕厅17号2进,门朝北,现在也是用来展示“金陵工巧”。甘熙故居里设立了很多小包间,供一些南京民间文化传承人,老艺人在里面现场制作手工艺品,供游客参观,欣赏他们的艺术作品,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等。他们的艺术作品给游客以美的享受,也传递了精美、浓厚的南京文化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1进 2进的展示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根雕坊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抖嗡坊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彩灯坊,胡芦画坊。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这个扬州也有,几乎一模一样。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布艺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彩色的面塑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4进北边的天井东侧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4进北边的天井西侧,花台上有一个锤打金箔雕像。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金箔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

   当今中国许多寺庙及古建筑上都运用了南京金箔。除在佛像、建筑物、工艺品上贴饰金箔外,历史上将金箔更多地制成金线用于皇家贵族的服饰上,金线和蚕丝织成绫锦称为织金,即今南京云锦的一种。金线与彩色丝绒合在一起进行刺绣的绣金即今宁波金银彩绣。金箔贴花有今宁波朱金漆木雕

   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天井北侧的门那边三17号3进的天井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的4进5进也是展示金陵工巧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辉煌的劳动创造和勤劳的累积,为后人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木雕是通过梁架、梁托、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来表现的。绝大多数房屋的门窗都是格扇门、和合窗,各部比例匀称协调,格扇门的格心一般都是漏空的,冬天用纸糊上或配上玻璃,在裙板上的雕饰多为寓意吉祥的故事和动植物图案。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征“荣禄”之意,“郭子仪拜寿”表示 “福寿”之意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17号4进的北门,里面三17号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17号4进中间的堂屋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堂屋两边房间的剪纸坊和泥塑坊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4进和5进之间的天井西侧,有楼梯上二楼。两进在楼上连接呈回字形。女眷们可在4进5进串门往来。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天井东侧也有楼梯与西侧对称。天井的“天”有点小,有坐井观天的感觉。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十七号五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十七号四进后面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绳结坊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缂丝纺。kè,同:刻)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 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5进的堂屋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堂屋两边的房间是“绒花坊”和“微雕坊”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还有竹刻坊。金陵竹刻是中国传统竹雕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与嘉定派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竹雕艺术的双璧。

   金陵竹雕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廖廖数笔却意境深远。同时,金陵竹雕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材质选择甚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做人工修饰而古朴淡雅。金陵派擅长竹刻书法,使中国传统竹刻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金陵竹刻在历史上技艺精湛,名家辈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17号5进后门(南门)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17号5进南边的狭长天井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天井的东 西 南面都有门
南京甘熙故居(七)南捕厅17号1、2、4、5进
南门可看到花园的回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