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盐绮园(一)

(2017-04-27 09:13:27)
标签:

海盐

冯宅

黄燮

冯缵斋

三乐堂

分类: 浙江风景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东经120°43121°02,北纬30°21′到30°28′之间。东西宽约31公里,南北宽约33公里。东濒杭州湾,西南邻海宁市,北连平湖市和秀洲区。

    海盐县是崧泽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秦末县治陷为湖(柘湖),迁至武原乡(今平湖市东门外)


海盐绮园(一)     绮园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县武原镇绮园弄,有一座江南名园,当代园林学家称赞“此园浙中数第一”。它就是全国十大园林之一,绮园。该园占地14.8亩,原为明代废园,后冯氏在此建园,人称冯家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2014年被评委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海盐绮园(一)        冯宅占地3千多平方米,布局为前宅后园,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内设三进。解放后冯氏后裔将园宅献给国家。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盐绮园(一)     绮园虽建于晚清,但它的成园历史可迫溯到明中叶。明嘉靖三十七年,文人彭绍贤在城南建造彭氏园,这是海盐县城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
清初彭氏园毁。康熙年间,海宁杨中纳在故址上重建拙宜园。杨是著名学者朱彝尊、黄宗羲的学生,曾任江南学政。园中建有撷芳轩、得树堂、晚砚斋、晴云图、剩舫巢经楼诸胜。乾隆年间,黄燮清的祖父黄耕山购得此园,加以修葺。至晚清至戏曲家、诗人黄燮清手中。他先买下西邻的砚园废址,再连同自家的拙宜园,重加修整,增补景点。但等他将此园给次女黄秀作陪嫁时,此园也已毁于战火之中。后来黄秀之夫冯缵斋操办策划重建此园,既保存了两座故园的风格,又采用了以自然山水景色为主的现代造园手法,遵循“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一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则,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风貌。后来冯氏后辈定其名为绮园,就是寓“妆奁绮丽”之意。园主曾著《水同居杂咏》,序中云:“戊午夏日,避暑家园,高树生荫,……花间竹下,啜茗清谈,琴韵悠悠,棋声落确,欢游鱼出没,聆野禽相和。”记述了文人宅园的雅趣。
海盐绮园(一)     绮园约1万平方米,全园2/3以山为主,位于东南:1/3以水为主,位于西北。全山重峦叠峰,逶迤连绵,有断有续,浑然一体。山下有洞,洞内山石多有大小孔隙,有的可望洞中洞,有的可赏洞外如画之景。游洞观赏,别有情趣。缚园的水,以聚为主,散为辅,面积约2000平方米,池沼面积占大部。西北大池有东堤,与靠北山西麓之小池相界。唯有独拱小石桥使两池相通。南堤与东堤呈直角,东西两端备有小石板桥一座。池沼溪涧之石岸,除大池西岸平整,东南堤岸较平整外,其余皆犬牙交错,不成规则。北山北崖下有一深谷,谷底有小潭,谭中有小岛,南北备架一小板桥,与石径相通。取势为曲隐,命意在自然,这是绮园山水的特点。绮园的桥和石径正是随山随水,给人以各种角度,使你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都能领略到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海盐绮园(一)    冯氏老宅是清末年海盐富商冯缵斋的家宅。本地人称冯三乐堂。冯氏老宅一共有三进,第一进门厅,第二进大厅也就是三乐堂,第三进堂楼。

海盐绮园(一)
大门东面通道,门楣上写着“尚礼”。

海盐绮园(一)
大门西面通道,门楣上写着“温熙”。

海盐绮园(一)
    
进入第二进天井,便是一方天井,白墙青瓦,盆景方井。简约却不简单,雅致,清幽。东西二面是起伏绵延的波浪线院墙,墙各有一圆洞门西面洞门的门楣上是“洞天”。寓意洞天福地。
海盐绮园(一)东面洞门门楣上是“桂馥”,寓意富贵吉祥。

 

海盐绮园(一)    第二进正厅“三乐堂”是冯家接待来访朋友的场所。三乐堂采用歇山顶建筑形制,没有柱,多横梁,显得采光有无鲜亮。中堂挂画则是太湖石,不难看出瘦、皱、漏、透独特之处。

海盐绮园(一)三乐堂复原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尽数采用红木家具为堂中陈设,

海盐绮园(一)
三乐堂的前花窗
海盐绮园(一)
三乐堂屏风后面的的花窗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原来的匾额早已被毁,现在堂上匾额是我国著名园林古建筑家、上海同济大学原教授陈从周先生补书。“三乐”出自《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就是儒家的“君子有三乐”。可见冯缵斋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
海盐绮园(一)    墙上这幅画画的是“美人照镜”这块石头,是绮园内最大的一块太湖石,左右的堂联是海盐当代的一位诗人写的:“悟万通三进乐三乐,宜一顾九回思九思”,万通,是冯家的商号,冯万通酱园,三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冯家的住宅有三进,二是指冯家的发展有三进。第一进是指冯家从乡下城西到海盐县城,第二进是指从县城到上海,第三进是指冯万通酱园正名为万通酿造厂。而左联“宜一顾九廻思九思”中的“思九思”出自孔子的名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海盐绮园(一)
墙上有冯氏家族介绍及冯万通酱园创业史
海盐绮园(一)    
其中的夫妻桌被摆放正中颇有讲究——这种桌子可以一分为二,如果男主人外出,妻子便将桌子的一半收起来,让来访的人们知道男主人不在家,女眷不便迎客,显示着古人的智慧。

海盐绮园(一)    黄燮清(18050864)原先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武原镇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应会试不第。以实录馆誊录用湖北知县,因病未赴任。从此怡情山水,修葺县城南门别墅拙宜园,改晴云楼为倚晴楼,后又购得砚园废扯,栽花种竹,自号“现两园主人”。每日与知友觞咏其间,以诗词自娱。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海盐,避往湖北,曾就官宜都、松滋县令。不久病故。

燮清才思富赡,诗、词、曲均擅长。早年有传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鸳鸯镜 》、《居官鉴》,合称“倚晴楼七种曲”。所作乐府诸词,在当时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是道光、大事丰年间颇负盛名的戏曲作家 。其诗,早年多摹拟之作,中年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写了不少抒发个人抑郁不满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特别是鸦片战争期间 英国侵略军曾在乍浦登陆,腥风血雨,逼近家园,诗人写下不少反帝爱国诗篇。其吊古咏史之作,借古讽今,深沉豪放。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等,颇为人传诵。一些小诗也清新流丽,自具特色,如《长水竹枝词》53首,多描写故乡的山水风物、人民劳动和爱情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词,除少数忧时感遇的篇什外,大多题材狭窄。晚年一些伤口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对太平军则持敌对态度。亦善画山水,渐为黄鹤楼绘《扁舟访友图》。著作有《倚晴楼诗集》16卷、《倚晴楼 诗馀》4卷,《国朝词综续编》24卷,《乐府》7卷等。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冯缵斋是清同治年间的一个商人,祖上居住在海盐城西,以酿造业起家。到冯缵斋时已成为海盐有名的酱园主,并在上海南市豆市街开设冯万通酱园,曾有‘上海酱园大王’之称,至今那里还有冯万通酱园的招牌。
海盐绮园(一)    冯缵斋(约18401887)字肇曾,武原镇人。高祖玉庭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待葑庙(今元通乡)开设广盛酱园,生产酱油、乳腐等。销本邑和上海等地。园前河港因名酱园港。祖父小圃于道貌岸然光十六年(1836)在武原镇玄坛弄开设万通酱园。咸丰年间两酱园先后歇业,缵斋携分得银钱至沪,于同治元年(1862)在南市集水街(今东门路)开设并主持冯万通酱园。用祖传工艺生产酱油,色浓质厚,尤以“三伏晒油”闻名,业务迅速扩大。去世后,后裔继其业。至1956年,冯万通酱园拥有职工57人,年产酱油2000吨左右。公私合营后称冯万通酿造厂,后并入上海酿造七厂。
海盐绮园(一)    同治九年,冯缵斋在海盐县旧县城中央混堂弄(今公园弄)建宅三进,名之“三乐堂”。次年又于宅后辟地修建园林。其园林综合其岳父黄燮清赠予的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两座废园之精华,并将两座废园内的假山树木移至园中。因这两座废园是岳父黄燮清嫁女时的陪嫁,因而取名“绮园”,以示“妆奁绮丽”。“妆奁”,是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纪念岳父赠园一事。冯宅布局为前宅后院,前部为三进的宅子,占地1668平米,取了个相当吉祥的数字。后院的绮园既保存了两座故园的风格,又采用了以自然山水景色为主的现代造园手法,以古树山池为主,十五亩的绮园三分之二为假山,三分之一为水,亭轩仅仅四处,正切合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一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则,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风貌。
    晚清以后,绮园主人一直为冯缵斋后人,抗战胜利后,绮园有一次较大规模整修。1956年“公私合营”后,拥有职工57人,年产酱油2000吨左右“冯万通酱园”改称“万通酿造厂”,后又并入“上海酿造七厂”。在此之前,冯缵斋后人将住宅“冯三乐堂”连同绮园一齐献给国家,改为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文革后改为公园。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三乐堂后面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由于冯氏老宅内原是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建筑空间变化多,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从整体布局到建筑用材、砖雕、木雕等施工工艺、园艺等颇费心思。为使冯氏老宅历史风貌完整再现,1997年以来,海盐县文化部门多次邀请曾经在冯氏老宅居住过的老人和当地部分文化名人共同回忆冯氏老宅原貌,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反复论证,专门聘请古建筑专业人员设计、制定周密方案为修复工程做好全方位准备。2004年,海盐县斥资900多万元进行拆迁。20151215日,冯氏老宅修复工程正式开工。

此次冯氏老宅修复工程共斥资390多万元,无论是老宅的布局,还是砖雕、木雕的细部处理,都是依据冯氏老宅的史料、实物和当地同类型相关建筑特征及其数据。修复工程共耗用木料200多立方米,石料近300平方米。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信息,找材料花费了大量心血。海盐县文化部门早在县城旧城改造中,就特地从别处收集了大量老木材和老石材,占了整座建筑修复用料的40%。铺设地面所用的1万多块地平砖,都是从苏州等地的土窑专门定制的。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走出三乐堂,通道通向了厨房。
海盐绮园(一)    
一个看似普通的灶头分为灶脚(大户人家的灶脚要制作成虎头形状)、灶身、灶山和烟囱几部分,在灶山上还供奉着灶王爷,覆盖着薄薄的帘子。灶山上层叠向上被描绘着色彩丰富、颇具故事性的灶头画,从汉代开始,绘制灶头画的匠人们将这一古老技艺一代代传承,让海盐灶头画成为了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盐绮园(一)
这些物件不一定是原件
海盐绮园(一)
碗橱看上去很结实

海盐绮园(一)

海盐绮园(一)
主人书房宽敞明亮,原来一对有很多书籍。海盐绮园(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