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2016-06-25 08:48:36)
标签:

石门镇

运河路

人民路

沈家弄

杭白菊

分类: 浙江风景

    杭白菊,又名甘菊、白菊花、茶菊、药菊。湖州练菊花,具有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的特点。是甘菊中的佳品。杭白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还记载一段神话:“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可见杭白菊的功效。练市杭白菊,还可代茶饮用,其色香味不亚于龙井茶。经常饮用,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性,起到抗炎强身的作用。

    “杭白菊,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这是古代杭白菊出口南洋时包装上的介绍文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杭白菊就受到了广泛赞誉。杭白菊由多年生草本植物鲜白菊蒸煮晾干而成,一向与龙井茶齐名。它经沸水冲泡后,水呈浅绿色,清香四溢,古时曾作贡品。

    千叶玉玲珑是古人对杭白菊的一个美丽称谓(杭白菊具有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的特色)。然而我们挚爱的千叶玉玲珑名唤杭白菊却并非产自杭州,而一直是浙江桐乡的特产。那么她为什么叫“杭”白菊呢?

    原来“杭白菊”称谓的来历,竟与一则徽帮茶商与南洋老板斗智的传说有关。

    早在20世纪20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花之佳品,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而桐乡本地的菊花经销商是晒红烟办的一家烟菊收购行。晒红烟和白菊花都是桐乡的著名土特产,朱金伦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红,并通过徽帮茶商汪裕泰的口岸关系,出口南洋。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后,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加工和包装。菊花是一种极易霉变和虫蛀的物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贴上商标和使用说明。然后,拿来一只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驱赶掉甏里的潮气,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

    于是甏桐乡产的菊花便千里迢迢运往南洋。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花,仔细验收。一打开甏的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拿出来一看,一包包方方正正,干干燥燥。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招贴纸,“蝴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产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梁老板一脸惊喜,忙打开封包,撮了几朵菊花,放进茶杯,沏上开水。只见朵朵菊花在水中竞相开放,花瓣层层叠叠,花色洁白晶莹,花香清馨扑鼻。梁老板不禁拍手叫绝:怪不得古人称之谓“千叶玉玲珑”!

    有这么好的货,还怕打不开销路?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梁老板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既然知道杭白菊产于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这个中间商,直接去杭州找金伦茶菊庄,这样一来,获利不是更丰厚了吗?于是,他带了几个伙计,漂洋过海,来到杭州,四处打听金伦茶菊庄。可寻遍了西子湖畔,竟然丝毫不见杭白菊踪影。无奈之下,只得悻悻而归。

    原来,徽帮茶商汪裕泰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与南洋梁老板在茶叶生意上曾打过数年交道,知道梁老板是个贪心十足的人,与其交往,必须处处设防。于是就虚晃一枪,把白菊花的产地说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环境下,汪裕泰的“张冠李戴”之计,还确实起了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使梁老板“过河拆桥”的梦想化为泡影。然而,桐乡特产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每年通过运河由江淮地区运往长安的粮食最多达到700万石,这说明京杭运河是一条经济大动脉。大运河在浙江境内不足整条运河的十分之一,但流经的却是浙江省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沟通的是浙江与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浙江境内,它孕育了许多江南名镇,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址

    除了航运、贸易给这些古镇带来的兴盛,运河的存在,还使得桐乡距杭州的路程大大缩短,既便于分居隐避,也便于互通信息,所以随宋王朝南渡的士大夫都乐意在桐乡境内居住。这些官僚文人的到来大大带动了桐乡的文化发展。

    桐乡运河文化由于宋王朝南渡而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大批世族名士定居在运河沿河各镇,加上与之交游往来的文人墨客,桐乡境内一下子聚集了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他们创办书院、重修寺观、造园修第、吟诗论文,改变了当地的文化结构,使得桐乡的社会文明程度迅速提高。同时,当地居民人口也随之增加,民俗文化也日益丰富。而当地民居大多沿河而建,小巷小街迂回曲折,纵横错立,小桥流水、青石板路、沿河长廊……无不展现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貌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繁忙的中石门大运河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石门运河风光老照片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石门运河风光老照片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石门运河风光老照片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石门运河风光老照片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石门运河风光老照片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上世纪70-80年代的堰桥轮船码头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文革时期的石门码头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远看东高桥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边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边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边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咦?有二个门牌,一个是“运河东路”,一个是“东市街”。问过当地住户,说原来叫“东市街”,后来改作“运河东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边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这些房屋都挺旧的,有些居民搬走了,房子空在这里。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边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干净整洁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曾经在这里看见,石桌上摆着几个小菜,主人与家人(或叫上几个好友)咪着几口小酒,一边聊天一边看来往的船只,好悠闲,好雅兴,真是羡慕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一个人也可以做在这里品茶看风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摆好椅子,在运河边聊天乘凉已是习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墙角的小花开得正艳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这里是曾经的卫生院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石门文化中心也在运河边上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寺弄路靠运河的东边,店铺很多,大都已关门。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沈家弄,运河边的小巷。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里面是应该住过大户人家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里面有一个造型别致的小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据说这曾是一个小庙(照片来自网络)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沈家弄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殷介弄,运河边的小巷。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边的小巷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边一栋楼房下的门洞,里面有好几进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门洞里面另有人家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原来的“南市街”现在也是"运河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运河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曾经的码头,远处是“南高桥”。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南端是老东高桥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90年代重建东高桥时桥址东移,这里就变成普通的街道。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由河边到大路上有一个明显的高坡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两边的运河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两边的运河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一些船只停留在曾经的码头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一些船只停留在曾经的码头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老东高桥附近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老东高桥附近的老房子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往北看,人民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的小巷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与子恺东路交汇处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与子恺东路交汇处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与子恺东路交汇处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人民路与子恺东路交汇处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在这个交叉路口的东南角有一个市民广场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在这个交叉路口的东南角有一个市民广场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市民广场中心,适合小孩子玩滑板及中老年人跳广场舞。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通往工厂的路,一排柳树、一排樟树。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透过柳枝,看到的工厂。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桐乡石门水网密布,桥很多。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闻湾里桥,2004年9月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这条河叫“闻里湾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河面宽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现在看风景不错,到夏天会滋生蚊蝇。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靠河边的工厂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工业园区内的道路都很宽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厂房建筑都很正规,并不拥挤。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视野开阔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小路基本平整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隔不远又是一座桥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乐园桥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这段坑坑洼洼的路不到100米,天晴时一点小风就尘土飞扬,一下雨就酱紫了。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田边的路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一个很平常的无名小桥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桥边有一“河长公式牌”,河道名称:阴井桥港,河道起点:运河等等。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河水没有流动

浙江桐乡石门镇(五)
小河上有一道闸,呈关闭状

 石门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境内土壤为江、海、湖沼沉积物,分属水稻土和潮土两类,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所以石门镇发展农业项目得天独厚,是传统的农业重镇。现在有是远近闻名的女鞋生产聚集地,加上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和“福严寺”景点,石门已成为经济不错的“江南水乡慢生活”小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