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
扬州民间剪纸起源于汉代,它是伴随着民俗生活产生,并应用于漆器、铜器、彩胜、灯彩、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隋代以后,扬州流行剪“彩胜”的习俗。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
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剪纸艺人作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
明清时,扬州剪纸增强了装饰性,欣赏结合实用,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单花等;也用于民间风俗“仪饰”,如年节图案、喜庆图案、门前花饰、灯采花、龙船花、斗香花之类。民间剪纸艺人凭着一把剪刀,几张宣纸,百般变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等花样来。直至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艺人赖剪纸手艺谋生。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民间刺绣仍然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还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解放后,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5年,成立了民间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现在他们品种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东关街上剪纸店。招牌上“扬州剪纸”四个字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哦。

店铺里的剪纸作品美不胜收










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
“张三麻”即扬州著名剪纸艺人张永寿,出生于扬州一个剪纸世家。其曾祖父张万国开始以剪纸为业时,是清朝嘉庆年间,到他已是四代传人了。
永寿从小喜爱剪纸,其父张金盛因祖孙几代剪纸,尝够了人间辛酸,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再吃这碗手艺饭。可童年的张永寿醉心剪纸入迷,凭着潜察默记,偷偷地学了起来。父亲一次偶然看到他剪的几幅兰竹,还真有一种家传韵味,竟有所感触,叹道:“这孩子是天生吃剪纸饭的命”,不得已教他学艺。
在永寿十四岁那年,由于家庭生计困难,父亲一把剪刀养不活一家七口,永寿就独自外出谋生。他跑遍了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等地的许多集镇和农村,风里雨里,寒来暑往,凭着一把剪刀,一叠白纸,给人剪来“福寿”,送去“吉祥”,也对付了自己清苦的生活,年节之际还攒下些余钱来资助家庭。
闯荡江湖七八年,张永寿剪花样渐渐出了名。因为他小时候出天花,没钱医治,和他父亲一样落下一脸麻子,又因父子俩都是排行第三,所以被人们称为“老张三麻子”和“小张三麻子”。
长期走乡串镇的漂泊生活,开阔了张永寿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炼就了一手好手艺。二十岁那年(1926年)他结束了流浪式卖艺生涯,在扬州多子街上一家名叫德兴衣庄的门楼子里,摆下桌凳,挂个招牌,算是正式开张卖艺了。
张永寿的摊子与众不同:桌上放一个红木镜框,里面盛放各式花样子,门前一块招牌上写着”张三麻子专剪专描新式花样”,另外还剪了一幅对联,上联:“剪成龙飞虎”,下联:“描就鸟语花香”。这决非自夸之词,张永寿的剪纸实在是与众不同,就拿所剪的四时八节的鞋花来说,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颇有神彩,绣成花鞋后,令人足下生辉。时间一长,张三麻子的名气大了,扬州城内和四乡八镇妇孺皆知。这时候,难免有些同行冒名顶替,剪的花样都自称是“张三麻子”的作品。为了辨别真假,张永寿自编了宝塔诗一首,刻成木戳,印在纸上,凡来向他买鞋花者,他都用这样的纸包好。他的宝塔诗写得通俗易懂,俏皮幽默、形式也别具一格:
张
三麻
剪花样
百色皆像
名扬全市上
人称剪花巧匠
名誉不是一日创
各界妇女看了欢畅
如果需要什么新花样
就请来到扬州多子街上
这首宝塔诗不仅具有包装广告的功能,而且还充满了这位剪纸艺人对祖传剪花技艺的自信和自豪感。宝塔诗出来以后,引得一些顽童传唱开来:“张三麻,剪花样……”,“张三麻”的剪纸大名声传得更远了。
旧时代,张永寿剪下的花样逾万,然而,仍然过着难以温饱的生活,备尝人间辛酸。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的创作迈进了新的天地。他以极高的创作热情,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先后出版了《张永寿剪纸集》、《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百花齐放剪纸集》。后者是他为郭沫若《百花齐放》诗集配剪的百花图。老人细细品味郭老的诗句,揣摩各种花卉的特征,捕捉最能体现诗意的形态,竟半年之功,为郭老的诗集配齐了一百零一幅剪纸。郭老对张永寿的剪纸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诗相赠,诗云:
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
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这部由著名诗人和剪纸大师共同配合创作的诗画并茂的佳作,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1979年,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日本朋友称誉他为“人间国宝”。
张永寿对扬州剪纸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继承和发展了扬州剪纸以表现花卉为主,剪中有画的传统。
他的《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作品,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百菊图》从整体来看,是一部集剪菊之大全的皇皇画卷。从单幅作品来看,一百零一幅,在统一和谐的韵律中,又各自有着章法上的变化。那”麒麟角”顿角峥嵘,昂扬可喜;那“紫松针”锋芒毕露,俏拔可佳;“醉红妆”如美人酒后,不胜娇羞;“芙蓉面”似出水芙蕖,分外妩媚。
其它作品,如《松鹤》、《柳燕》、《苇下双鹅》、《鲤鱼荷花》、《丹凤朝阳》、《喜鹊登梅》、《金鱼水草》等花鸟剪纸,皆借景抒情,抒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示出明朗向上的自然情味,启人遐思,发人联想。
讲究以“形”传”神”,是张永寿剪纸的第二大特色。他剪的菊花,不仅外形美,而且神韵足,呈现不同的个性:“浣纱”力现其“飘”、“柳线”强调其“奇”、“懒梳妆”夸张其“懒”、“万卷书”突出其“卷”,真是巧夺神工,横生妙趣。要达到这种神形毕肖的境地,功夫在剪外。
张永寿老人卓越的剪纸技艺,源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他喜欢种花养鸟,对自然界的景物有广博的兴趣。他在生活中对一花一鸟的动势和静势,体察入微,单他亲眼看过的菊花,就有四百多种,人称“菊痴”。正因为“胸有千般菊”,才使他“剪下出奇花”。
据说,有一次为了剪“花蜂”,他特意捉住一蜜蜂,仔细端详,一不小心,被螫肿了嘴巴。后来,他剪下的蜜蜂蜂刺毕现。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他的剪纸
“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不同凡响。
其三,在剪纸技法上,老人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经验。比如剪飞鸟要从翅膀剪起,剪游鱼要从头部剪起,剪老虎要从后脚趾剪起,而剪花卉,则根据不同的花卉特点而异:象“罗汉须”,初开时是直瓣,盛放时是就起卷,形成螺蛳圈,剪这种菊,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着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特殊、风味别具的菊花。而“鹭鸶羽”花开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处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线条的粗细大小,要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象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老人总结出一套剪技口诀:“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对剪圆形、方形、锯齿形及线条的要领及要求作了生动的概括。正是平时经验的日积月累和临场高技巧的发挥,才使我们看到老人刀剪下的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称赞张永寿的剪纸“剪中有画,其味无穷”;著名美学家王朝闻也评价他的剪纸“线条优美柔和,清晰明朗,有独特的风格,并非一般剪纸”。并由衷地赞叹,张永寿剪纸剪活了!
五代家传剪纸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的优秀代表,他剪下的每支花朵、每只虫蝶、每幅图案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尤擅剪菊,可以剪出200余种菊花,无不惟妙惟肖。扬州刻纸,构图精细工整,描绘生动,妙趣横生。刻纸通常有黑白、彩色、套色、点彩4种。“黑白”最为普遍,技法上有阴刻、阳制及阴阳结合等处理手法。“套色”常以协调雅致的色彩,表现连续性的人物故事和秀丽的自然景色,其装饰性、趣味性更为浓厚。一幅好的刻纸,总要做到散整结合、疏密相同、虚实相生、静中有动,使人们欣赏时感到它特有魅力。



张永寿大师“白菊图”中的作品。
所有文字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