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所说的南门街就是南门外大街以南的地方,南门外大街现改名为南门外街。
南门街是我中学时期经常去的地方,它是比扬州的普通巷子大一点比扬州的马路小一点的街道。地势较高,不论是从北面的“熏香桥”进去还是从南面的通扬桥进去或者从荷花池的一条巷子(好像叫安墩巷)的一条巷子斜插进去,都要爬坡。坡度很缓,石板的路面,一级一级的,两边的石板是沿坡斜放的,将自行车轮放在斜石板上,不费太大的力气就能推着自行车往上走。街道似乎总有水迹,很潮湿的样子,街道两旁的房子与扬州其它街道的房子一样都很旧,店铺较多。百货店、杂货店、酱菜店、肉店、理发店、机面店(卖水面)、烧饼油条店、煤炭店。扬州城里也有大商店大商场,就是离我们这儿远了点。那个年代商品都是计划供应,必须在指定商店凭证购买,南门街的店就是我们的指定店。商店里的所有商品都是统一调配的,每个商店里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经常光顾南门街的各种店铺。
南门街的东面和西面有好几条巷子,有石板路的也有青石砖路面的。巷内的房子大多也是碎砖小瓦的小平房。还有一座很高的桥,河水在下面的很深的地方有点发黑。
扬州很多的机面店是盲人开的,南门街的机面店也是。盲人虽然看不见,操作时却很熟练、准确无误。有时我很担心,生怕盲人将手伸进机器里受伤。
夏天在南门街的理发店里,我看到顾客的头顶上方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糊着报纸。下面有一根细绳,一个人正来回拉这根绳子,木框像扇子一样来回摆动,这样正在理发的顾客和理发师就能感受到凉风习习了。这个办法虽然落后,但是很经济。
南门街没有正规菜场,有一些农民将家里自产的蔬菜或肩挑或手提拿到南门街来卖,就形成了一个卖菜的自由市场。购货证上的蔬菜在荷花池的菜场买,但是菜场的蔬菜经常短缺,每家都要到南门街上买菜。
在70年代80年代,南门街、荷花池给人们的印象是脏乱差。
在学校里听一个老教师说,从前扬州中学招生要求很高,长得丑不要,学生身体各部件的比例也必须在规定范围内。比如脚太小的不要,体能测试过不了关;荷花池南门街一带的学生不要,贫穷落后脏乱差的地方学生素质不高,等等。现在按地段就近入学,这一带的学生才幸进入扬州中学。的确这里有很多生活困难的家庭,有很多学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小小年龄就干临时工或做小生意。有的孩子缺乏管教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妈妈厂里的一个住在南门街的阿姨对我说,她家祖上是大户人家,在南门街开店,有很多房子,现在都给公管了。
从前的南门街究竟是什么样我已无法得知,看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名称(馆驿前、馆驿后街、马摆渡、运河西后街)我只能猜测这里曾经是交通要道或是比较繁华的地方吧。
这就是我对南门街最初的印象。
自从有了大运河,自从有了盐运,自从有了漕运,扬州就繁荣起来了,自从有了广陵驿,南门就成了扬州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
南门外大街是我市现存最早、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一条外街。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南门外大街都曾经商肆云集、店铺林立,是扬州重要的经济中心。南门外大街虽破损不堪,但两边房屋还保留着明清风貌。

从前这里是石板阶梯,现在的路方便小车通行。

在南门外大街的北端熏香桥边,“响水旅社”的招牌非常显眼。

也许是靠近响水河的缘故,才取名“响水旅社”。

这是一家历史并不太长的旅社,其祖上是开烧饼店的,90年代将老房子改成古色古香的旅社。

旅社内部小巧整洁明亮

响水旅社往南走不远,就看到“二吊桥”,二钓桥南面有一座高大的老房子是荣祥丰酱园。

荣祥丰酱园是民国年间面积最大中华老字号。
解放前扬州几十家酱品厂,后公私合营将所有酱品厂合并成扬州三和酱品厂和扬州四美酱品厂。90年代三和四美有合并,成为现在的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
荣祥丰酱园位于南门外大街126号,是扬州较早酱园之一,民国时期建筑原周大年开设的,也称“永祥丰酱园”,一度与其南侧馆驿前街天禄酱园合并,解放后公私合营,便成了后来的的三和四美酱菜公司直营门市部。
酱园占地面积2355.51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9平方米,为南门外街上晚清至民国时期门楼店面房最大的建筑。
荣祥丰为前店后坊式布局,临街门楼店面房,坐东朝西,天井两侧各有厢房,北侧厢房为楼梯。其面阔三间,青整砖青灰丝缝“三顺一丁”砌筑门楼牌面墙,高耸数丈,上端两旁各置一朵海棠式漏窗,别具一格,其功能是便于通风换气。两侧山墙置数道风火墙,叠落有致,抑扬顿挫。整体门楼造型敦厚挺拔,简约中见雄浑。大门净档既高又宽,招人显眼。入内店堂宽敞高峻,顺之面南、面西设置“L”字型柜台。柜台端头依壁竖立当年遗存的牌匾,黑底金字,书“味备烹鲜”四个大字,字体饱满遒劲。至今仍闪亮发光,引人注目。店堂上首置楼栏式阁楼,原为店员守夜值宿用的。穿过店堂直东,越过二道门、抵达后一大院,原是偌大的酱坊,现已荒芜。此处是扬州从前典型的门楼式前店后作的格局。只是大门紧闭未能进去。

荣祥丰店面的侧面

这是荣祥丰酱园后面的生产车间,目前还未修复。

南街上的三和四美酱菜厂门市部,门面很小,室内光线很暗。以前经常去南门街的酱品店打酱油,店铺好像比这个高大明亮多了。

这个大铁门内好像是从前的煤炭店

这座安墩巷旁边的二层小楼也是南门街上幸存的老式楼房,记得这里层是百货店我曾在这个店里买过几个漂亮的练习本。

这座千疮百孔年久失修、还保持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是彭氏豆腐店的一部分,后来成为百货商店。目前是座空房,有待修复。
南门外大街曾经是传统商业区域,这里遗存了不少有价值的金融商贸建筑与文化。彭氏豆腐店就是其中一项实物佐证。
彭氏豆腐店位于南门外大街66号,原主人为彭氏,民国时期建筑。现店铺占地面积255.38平方米,建筑面积331.01平方米,坐东朝西,院大门西向,前后两进,硬山顶。房屋构架已不完整,第一进三间已被拆改,第二进为二楼,楼梯在明间北侧盘曲而上。
彭氏豆腐店位于扬州明清老城区南侧近郊,是扬州明清城区内常见的前店后坊式布局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了 “ 沐浴 ”
的记载,扬州的出土文物表明,扬州在2200年前就有沐浴文化。宋朝就有了公共浴室和擦背这个行当,清代康乾盛世使扬州沐浴文化进入高峰期。
在我们扬州,凡是传统老浴室的浴池底下都潜伏着九条“地火龙”,而这九条“地火龙”24小时都在剧烈地活跃着。就是这九条“地火龙”的动力,才保持了池水的温度和湿度,让浴客洗得舒服,泡得过瘾,焐得透萎,烫得煞馋!
何谓“地火龙”?说白了就是烧浴池水的土灶子大锅膛。雅称“地火龙”,又叫“地龙”。
过去,老浴室都是烧的“地龙”。扬州有多少老浴室就有多少“地龙”。远的不说,就从近代有据可查的算起,埂子街的福泉浴室,从它门头上的石额来看,下款注光绪乙未年(1879)建,迄今已有127年。
自1879年一直到上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扬州有32爿半浴室。如此算来,那时有33条“地龙”。1960年到197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只剩下13家浴室了,也就剩下13条“地龙”了。
“地龙”即土灶。土灶内侧有三道“川”字形的洞口,叫做“金门”,实际就是火口。其炉火就是从这三道豁口子蹿进去——蹿入浴池底部九条“火龙”的各个通道(“火龙”通过头池、二池、三池一直到烟囱。其枝枝蔓蔓的通道,共有九条,故美称“九条龙”。若浴池稍窄,就只有7条,但一般都约定俗成地惯称“九条龙”)。
说起这“九条龙”的构造,里面的支脉分布得相当微妙,也相当复杂。它就像一座魔幻宫殿,然“宫宫”毗连,又“殿殿”相依。“九条龙”九道十八弯,但又是九通十八达。虽盘根错节,而又井然有序;虽纵横交叉,而又首尾衔接。乍一看堵塞无路,却自是管道相通。真个是曲径通幽,巧妙迂回。
就是这绝妙的设计,才保持了浴池的水温。之所以能保持水温,就是这“九条龙”的火苗于通道中上下蹿动的活力,就是这“九条龙”的热量于通道中左右散发的功能。
一座浴池,它分暖池和凉池。暖池是洗澡的,凉池是休息的。暖池又分头池、二池、三池(又叫大池)。头池的底端就是土灶。土灶上面就是锅,其开水不断地翻滚,也就不断地调节水温。开浴室最讲究的就是一个“水”字。用土灶烧池水,从开门到打烊,一直不停。故水不会冷,即使降了温,亦随时加炭升温。浴室一般中午12点钟开门,晚上7点钟封炉子(实际是加炭),晚上10点钟放水。放水后随时注入清水。当投入清水后,旋即撬开炉子燃烧。几乎24小时都在烧。平均每天要烧400~500公斤煤。
毋庸置疑,浴池的水,只有24小时不停地烧,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而水润气足。尤其是头池,喜欢烫脚的朋友,简直是肆无忌惮地快活享用了。
当年,土灶的创始人不仅精心创建了土灶,同时也精心规划了浴池。浴池的池底、池埂、池壁,甚而过道,都是用石头叠成的。石头长短宽窄的尺寸也是经过精确运算的。石与石之间的焊接,还不是一般的石灰泥浆,据老年人说,那是用糯米汁焊死的!纹丝不动,坚实牢固。
综上所述,如此造出来的浴池,即使在四九寒天,也是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土灶与浴池,整体组合,严谨和谐,相辅相成,天衣无缝。
“地龙”的设计、结构,可谓独到精妙,令人叫绝!烧浴室的土炉灶,虽比不上雕版印刷技艺和漆器髹饰技艺,但它也是一门建筑艺术,一项独门绝活,有它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价值及保留价值,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建筑学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南门街上的浴室,是扬州尚存的为数不多的“地龙”之一,门口的木柴是烧火用的。

现在的南门街正在拆迁整理,显得破旧不堪。

这个巷子是“安墩巷”,我以前走过很多次的,从这里下坡就可以走到荷花池。现在的路面变窄了,变平了。

好不容易在这个杂乱的小巷子里、一户人家的墙上看到“安墩南巷”的牌牌。


南门街的老巷子, 以前的南门街没有这么窄的巷子。

经过修缮的运河西后街,靠河边的房子全都改建成了饭店。

老公认出这座老房子,他小时候经常在此门前玩耍。西边不太远的河边是淘米洗菜挑水的地方。

安墩巷往西是“荷花池步行街”,这里有一个大菜场,临街的店铺出售各种食品,车来人往生意兴旺。


春节期间大部分商铺关门打烊,从步行街的四条路口仍可看出平时这里是多么繁忙。

步行街往西是荷花池,荷花池的柏油马路比以前宽敞几倍,路边的绿化及建筑也很漂亮。以前的荷花池菜场就在现在马路对面的位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