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扬州,每天上学要步行30分钟的样子。要么走三元桥农学院这条路,要么走荷花池南门街这条路,还有一条小路从三元桥东边的鱼塘间穿过,然后还可以沿着二道河边的小路直达学校后门。
一般上学时我们选择三元桥这条路,那时没有什么车,我们总是三五成群浩浩荡荡地列前进,一路上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到了农学院和苏北医院附近,总会碰到一些从那里出来的同学,于是我们的队伍就壮大了。等到了学校门口时,上学的学生如潮水般源源不绝。
有时上学要迟到了,就抄近路。从鱼塘和二道河的河岸朝学校后门飞跑。
放学时我们一般走荷花池南门街这条路,这条路人多车多商店多。通常我们所说的“南门街”是指“南门外大街”。我们经常从医学院的后门进去从苏北医院的前门出来,过一个桥就到了南门外大街。如果不走南门外大街,走右边的柏油路就到了荷花池区域,南门外大街有百货店、杂货店和自由市场,而荷花池有菜场和粮店。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的食品计划都在这里购买,我们排队购买家里购物本本上的蔬菜,偶尔也会为自己买个本子买支笔。女生更喜欢仔细浏览,看看店里是否有了新的花布,新的丝巾或手绢。不过比起老城墙内的街道,这里显得陈旧破败。

扬州人通常所说的南门街就是这里。

南门外大街的北端有一座高大的古桥,看上去并不起眼,每天人来车往习以为常,这就是“迎薰桥”。迎薰桥建于明代,原为吊桥,现为青砖拱桥。桥的位置在城南,大概取自唐诗:“薰风自南来。”的意思,有迎着东南风之意,故名“迎薰”。以前是沿着一层层的石板台阶上这座桥,现在铺了柏油,小汽车也可以直接开过去。

“迎薰桥”往东是“青园桥”。青园桥位于南护城河上,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青园桥也是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之一,宋代后毁,2006年重建。

青园桥两岸风景如画

青园桥往东是是一座娇小的“响水桥”,娇小是因为两个大跨步便到了河对岸;桥下有个小瀑布,河水哗哗作响。响水桥建于清朝,位于南护城河上,厄古运河口,因内外河水位差,常年有水声故名响水桥。
提起响水桥,在扬州无人不知。小桥位于南门外街,猪草坡下。古时桥下小溪,北通旧城河,经小虹桥、大虹桥,与瘦西湖相连;南达古运河,与人江水首贯能。由于地势的高低,桥下流水形成约2米左右的水位落差。为此,潺潺流水,常年响声不断。响水桥也由此得名。
响水桥的流水响声,当然会给周围群众的学习、生活和休息带来影响,特别是夜晚,万籁俱寂,响声干扰尤重。但奇怪的是,有人发觉这响声会时有时无,时轻时重,甚至近处的居民听不到,远处的居民反而听得清。殊不知,这都是声音传播的“怪癖”所造成的。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顺风比逆风传得远,风向改变、风力增强,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所以,离桥较远的居民,听到水响声会断断续续,起伏无常。
声音的传播还与温度有关,它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走,如果各处气温不同,声音就会拐弯。夏天,阳光曝晒,地面温度很高,而高空温度较低,故声音弯向上空,传播不远。尤其是夏日的沙漠地带,地面与高空温差极大,人们对话,尽管相距较近,却常常是“只见嘴在动,不听声音响”。相反,在冬天,特别是在满天繁霜的冬夜,地面和高空温度基本趋于一致,声音就传得较远了。在北极,地面温度较低,高空温度高,故声音传得更远。在那里,狗叫一声,几十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得见。由此可知,响水桥流水声的传播,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即使在同一季节,比如夏季,也常因气候的剧烈变化,造成各处温差悬殊,声音也随区域的温差而多次拐弯,传播的路径呈现弧形曲线。所以,夏天的夜晚,离桥很远的居民纳凉时,常能听到响水桥流水的响声,而较近居民却听不到,其原因就在此。
如今,重建的响水桥已经不太“响”了。那是因为上游的旧城河已被堵塞,有的地方已填平,砌了居民新村。但仍可看到片片水流,发出潺潺的微音。
在这几座桥下流淌着的是扬州的南护城河,又叫响水河。河的西面连接荷花池,荷花池往北连接头道河、二道河;护城河的东面连接扬州的古运河。

这就是2005年,在”迎薰桥”旁边发掘南门时重新发掘出来的,传说中的”洒金桥”。

从饭店门口寻找一个最佳角度向北看洒金桥,桥的下部分是挖出来的,上部分上用就砖再造的。从桥洞看到另一个桥的桥洞,可是俺不知道那座桥的名字。
洒金桥是一明代单孔砖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于汶河南端(唐代官河)东、西两岸。其底座基础为青石质,在近外侧有石槽,具有节制水位兼防御双重功能的桥闸,重修后废弃水关,成为进出城门瓮城的桥梁通道。从拱券上的铭文砖”咸丰二年二月六日修”来看,清代中晚期对其进行了大修。解放后拆除城墙,填平汶河而埋入地下。
洒金桥位于扬州明清老城区南门瓮城西南,是进出南门的必经桥梁。桥下原有唐代官河,中外商船穿梭其间,也是扬州唐城内的繁华区域,关于洒金桥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
洒金桥得名的由来,源于《夜雨秋灯录》里的一则传奇故事。
明朝年间,有安徽人萧灵威,好打”抱不平”,结怨甚多,为避仇家追杀,便隐姓埋名,逃匿外县。
某晚偶在郊外散步,忽闻茅舍中有哭声,便去探询。见有母女正相抱饮泣,其母诉称有里豪魏虎,要强娶其女为妾。女誓不从,屡拟自尽,经孀母朝夕看守,得以不死。近闻魏虎将于明日来前抢亲,计无从出,故而哭泣。萧灵威听罢,不禁义愤填膺,立即返回住所,袖藏利刃,访得魏虎住宅,逾墙入院,径奔其寝室,飞刀杀了这一恶霸。
为免累及旁人,特在墙上书写”杀人者萧灵威也”七个大字,然后跳屋逃去。急急忙忙,慌不择路,茫然不知奔向何方。?忽见有白衣人手持荷花灯一盏前导,奔走如飞,不觉天明,白衣人忽然不见,唯余荷花灯弃置在荒草丛里,趋前谛视,却见白银一锭,当即作为旅资,到了浙江天竺山。
偶登山巅,入一石洞,见一老僧趺坐石榻上,双目似睁似闭,瞥见萧灵威到来,忽一声大喝:”恶霸强娶,干你何事?”萧闻声猛一惊,心想:莫非事情败露了?顿起杀人灭口的念头。正在捉摸不定、踌躇间,老僧继续大喝:”白衣持灯,引你这小子离开是非之地,不思报答,竟敢动此恶念,岂是侠士所为?”萧灵威听罢,既骇且威,伏地叩拜:”乞求恕罪,并恳大师法力,解此厄难”。老僧脸色稍和,怒气渐消,但说:”此间亦非久留之地,且为我带封书信给扬州金竹寺铁方丈,在他处躲避三宿,便可无事”。
萧灵威当即持函赶赴扬州,可跑遍了新、旧城的大街小巷,也无人知晓金竹寺的所在,心中烦躁,夜不能寐,便逛至东关浮桥上玩月解闷。忽见一打包僧,有一小沙弥执灯前引,灯笼上赫然写有”金竹禅院”四个大字,正在凝视间,灯已远去。立即快步追将过去,累得浑身大汗,好不容易赶上,边喘边说及天竺僧托捎书信的事。打包僧见函,知是白衣豁棘尊者写给本寺铁方丈的信,便领他来到一处殿宇嵯峨的丛林,安排他在客寮中住下。
不觉过了三天三夜,天亮后,铁方丈始出见客,合掌道:”施主难期已过,但行无碍。”,便嘱打包僧拣竹叶一丛相赠,萧灵威欣然出寺,四望殿宇,杳然不见。行至南门水关,视袖中竹叶已在不知不觉中洒落一半,细看所剩,不意竟是片片金叶。因赴肆兑成银两,开了一爿古董店,渐次富裕起来。
一日坐店,见有丐妇携女上门乞讨,相见之下,原来便是他曾搭救的母女俩。向萧说起当年的一番经过:魏虎被杀后,其子报官,捕得和萧面目相似的”凶手”斩首抵罪。母女俩为感激萧的侠义行为,趁夜前往盗尸,尸忽不见,仅剩一颗首级,带回埋葬。不料事为魏家侦悉,恐遭毒害,遂逃难到此,已历三年。萧灵威当即将母女俩安顿下来,不久,与其女成为夫妇。
版本二:与一个大个子有关。
那一年,有个大个子扬州人在镇江金山寺游览,金山寺老方丈请他带封信给扬州金竹寺老方丈。
大个子问,金竹寺在扬州什么地方,方丈说,就在扬州南门城外,一问便知。又道:倘若将书信带到,对方定有重金酬谢。大个子道:些许小事,何谈重金酬谢。方丈一番嘱托后,大个子拿了书信辞别方丈回到扬州。
大个子回到扬州已近傍晚。他吃了晚饭便到南门询问。说来也怪,他东头跑到西头,西头跑到东头,问了三十六个人都没有问到一个什么金竹寺。张三道:不晓得。李四说:没听说过。大个子自语道:怎么回事,难道金山寺方丈搞错了。也罢,再问几个人,问不到就算了。这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当他问到西头的时候,看见一家茶水炉子,大个子问道:“请问老太爷,此地可有个金竹寺?”
老人一愣:“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从未听说过有个金竹寺?”一个没问得到,大个子灰心了,他正准备返身离去,老人突然道:“你刚才问什么?”,“问金竹寺哎。”
“刚才好像有个小和尚走过去了。天下和尚是一家,你问他,也许他晓得。”“在哪块?”老人用手指着外面:“呶,才过去,没走多远呢!”
大个子转身望去,果然有个小和尚,还打着一盏灯笼。他紧跨两步赶了上去:“小师傅请留步。”小和尚停住了脚步:“请问施主有何吩咐?”
“在下没有别事,动问小师傅,你可知道此地可有个金竹寺?” “金竹寺?我就是金竹寺的。”
大个子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就是金竹寺的?”“怎么,不相信吗?呶——”说着他举起灯笼:“你看——”,大个子望着那灯笼,上面确有“金竹寺”三个字。
“不错不错,小师傅是金竹寺的。” “不知施主找金竹寺有何贵干?”
“没得别的,我是受镇江金山寺方丈所托,带封信给扬州金竹寺方丈,不瞒你说,我不知问了多少人,一直没有问到,幸亏碰到你,这下问到了。”
“算你问巧了,金竹寺方丈是我师傅,金山寺方丈是我师伯,那就请施主随我来吧。”
于是,小和尚提着灯笼在前面引路。走了一段路,听到了“哗哗”的水声,原来到了响水桥。那水声越来越大,就像下雷暴大雨。两人已临近响水桥,小和尚道:“请施主脚下当心。”说着那小和尚一头就向响水桥下钻去。
大个子吓了一跳,难道金竹寺就在响水桥桥肚里不成?他将信将疑,亦步亦趋紧跟在小和尚身后。小和尚在前面弯弯绕绕,七拐八扭,走了半天,也看不到个什么金竹寺。突然,眼前一亮,一座庙宇梦幻般地展现在面前。
大个子向那庙门顶端望去,明明写有“金竹禅院”四个大字。大个子亲眼看到了金竹寺,不由松了一口气,“啊一喂,总算找到了。”
到了目的地,小和尚将他带进了方丈室。方丈道:“施主辛苦了。施主送信有功,老衲没有其他相赠,送你一些竹叶子吧。”老方丈向小沙弥会了个意。一会工夫,小沙弥捧了一大把竹叶子来:“请施主用衣裳兜一兜。”方丈道:“不成敬意,望笑纳。”
大个子心里道:我要竹叶子干什么?出于礼貌,嘴上没有说。他抄起长衫兜了竹叶子。主宾寒暄了几句,大个子起身告辞。方丈命小沙弥打灯笼将他送出山门。他随着小和尚走了几步,三花两绕来到了街上。“施主走好,恕小僧不远送了。”
且说大个子边走边嘀咕:这竹叶子有什么用?当他走到桥上时,衣角一放,将竹叶子泼入水中,下了桥继续走去,走着走着,只听自己身上发出“丁零丁零”的响声,低头一望,原来是两片竹叶子响,噢——刚才没有把竹叶抖干净,还有两片呢,被纽扣绊住了。他摘下竹叶,看见那两片竹叶在月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原来是两片金竹叶。
哎呀!大个子恍然大悟,金竹寺,金竹寺,那不是金竹子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