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案例分享《鳄鱼怕怕牙医怕怕》zjh
(2012-01-12 21:13:15)
标签:
杂谈 |
一、绘本分析: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是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编绘的一本绘本。据有关资料介绍,五味太郎在图画书的创作中,总是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作品的构思之中,他会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来构思一个作品。因此,他的作品在构思和美学形态上,总是具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独创性和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在这本绘本中,作家以绝妙的构思,展示了极高的美学素养。
鳄鱼牙疼去看牙医,它满脸惧怕地内心独白:“我真不想看到他……” ,“但是我非看不可。”犹如一个幼儿对医生充满惧怕。而以常人面目出现的牙医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人,内心同样满是恐惧:“我真不想看到他……” ,“但是我非看不可”。作品中除了生动的绘画外,文字部分全是鳄鱼与牙医的心理活动:以完全一致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既展示了两个不同角色此时此地的真实心情,又造成了故事讲述结构上朴拙而又奇巧的美学效果。“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相信看牙医不仅是孩子,也是大人的恶梦,当我们牙疼时,常自我挣扎:如果不去看医生,得忍受令人痛不欲生的牙疼;如果去看医生,又得承受躺在牙医上的痛苦折磨。当我们把看牙医当作一件可怕的经验时,从来没人想过牙医也有他看病人的痛苦挣扎;他每天除了要看那些可怕的蛀牙之外,还得忍受病人的惨叫。五味太郎以诙谐的对比文字,在书中幽默的刻画出病人和牙医对立的矛盾心理。本书主题鲜明、画面富童趣,是一本令人会心一笑的心理图画书。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以其角色对话的相同性而使整个故事幽默诙谐,鳄鱼和牙医表现出的不同心理感受和变化贯穿了故事的发展。通过对此绘本的阅读促进幼儿观察、理解、语言表述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式阅读
首先谈一谈我对引导式阅读目标的理解:就是学习如何运用适宜的阅读的方法,逐步学会阅读,从而过渡到自己能够独立的自主阅读。
结合目标我在进行引导式阅读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以下的流程和模式:
三、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的具体做法与过程:
一)区域浏览,自选阅读初步感知(分散)
区域中投放初步熟悉画面内容,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阅读和理解
首先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在观察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看老师讲过的书,或者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书,还有少部分幼儿喜欢看科学类的书,在看这本书时随手翻阅的情况比较多,目的性不强。
我尝试采用了开放式问题,在区域中进行个别交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在书里看到什么了?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1:鳄鱼、幼儿:2:治牙、幼儿3:鳄鱼害怕看牙(比例最高)幼儿4:鳄鱼去医院去看牙
二)
1、
2、引出故事:鳄鱼和牙医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到底怕什么?
3、讲述故事
4、讨论交流:
-
小朋友们在看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给幼儿创造表达和交流个人经验的机会和平台,通过交流来理解鳄鱼害怕的心情 -
鳄鱼怕?幼儿1:怕疼,幼儿2:怕电钻、幼儿3:嘴要张得特别大,很难受、
三)
问题1:从哪里看出来是在医院的?
问题 2:从哪里看出来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表情、动作)
有了问题情境,孩子们在区域中对画面信息更加关注,通过反复、充分的细致观察,发现了医院的标志牌、以及动作、表情的变化,
四)
1、
2、
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表达出来,师生共同进行梳理和提升,并呈现在阅读墙饰中。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了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来进行细致观察画面的经验,并初步学习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来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
五)
-
利用书中的重点画面来进行呈现,有利于幼儿经验直观的梳理,不用看书也能够一目了然。 -
幼儿参与创作,增强幼儿对创设内容的关注程度。 -
“心情小书”的分类悬挂,不仅给每个幼儿的表达创设了展示的空间,同时也更加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这些呈现方式在环节过渡时也更加方便于幼儿利用墙面上的内容进行分享与交流
a)
b)
c)
d)
e)
f)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