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trendsmag.com/trendsmag/article_image/200806/1_2_1213583427159.jpg
不论写博者曾多么热衷于叙事,热衷于这个理想舞台,真正几年如一日撰写博客的人却并不多见。当年,“三表哥”王小峰在名为“按摩乳”的博客首页,赫然写着“珍爱生命,远离博客”。而他的博文结集付梓时,定名则是让人浮想联翩的《不许联想》。批评者说,博客人生是在以语言替代生活,以有序的文字替代散漫的体验,是“拆生活的墙”来建筑博客。其实,如果我们不是把博客当成生活的主要舞台,而只是一个小排练厅、小剧场,那么以博客作为生活的补充也无可厚非。也许我们不必去探讨大舞台和小剧场中,哪个舞台上的你更真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也都有各种不同层面的与人互动的需要。对于善于生活者,博客只是增加了生命存在状态的可能。但如果把排练厅当成了正式舞台,本末倒置,也许某一天,写作者和阅读者都忽然发现,与其花时间来重述生活、窥视生活,不如实实在在地过生活。
谁在写博客?博客(Blog),原意是网络日志(Web
log)。当年,博客中国的方兴东等人灵光一现,放弃了“网志”的直译,而将Blog
译成“博客”,给这个英文单词平添了些许意气风发、自由豪迈之气.
到底谁在写博客?新浪网曾进行过一场空前的博客推广活动,将推广面扑向任何一个领域可能涉及到的名人,迅速聚集了大量人气,并打造出像徐静蕾这样112
天点击率突破千万的博客神话。不过,在4700
万博客中,名人博客却不过万分之一,而其他的博客作者多数来自草根阶层,浏览量也基本维持在一个小范围内。这些博客更像私人日志,有人写给自己看,有人写给别人看——这个“别人”可能是熟识的圈里人,也可能是虚拟的陌生人。虽然官方(CNNIC)把写博客的人称为Blogger,但对这些博客主人,原本就有一种更为优雅的称谓:Blogeoise。这个词沿用了“中产阶级”(bourgeols)的构词法,带有一种独特的身份气质。确实,博客作者中,有一部分就是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
博客上写些什么?
CNNIC
的调查显示,占据头两位的博客主题是“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以及“个人生活记叙”,
这两类主题所占比例分别是47%
和41%。从内容上来说,博客似乎很像是日记博客写什么? 但博客又不仅仅是日记。传统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豆蔻年华里,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伴着台灯悄悄记下的心事。
那个年代里长大的孩子都偏爱带锁的日记本,或是能上锁的写字台抽屉。有些孩子甚至还设下种种机关,譬如在日记本中夹上一根发丝,以监控老爸老妈是否偷看了日记。多事的老妈是没有好下场的,原本打算了解孩子心理以便旁敲侧击说服教育的伎俩,很可能换来一顶“不尊重他人”、“侵犯隐私权”的大帽子。而博客是公开的、主动的邀请。在这里,无论多么细琐的生活小事,多么私密的情感生活,甚至包括接近限制级的照片,都被拿出来晒在阳光下,与他人分享。这种分享是主动的——在没有任何人前来询问什么的情况下,博客主人自动自愿地暴露自己的私人生活。
博客也是被动的互动——静候佳音。在以往,人们有心事时可能会煲上个把小时电话粥,也可能邀来三五好友聊天小酌;而今日的博客似乎已不再奢望生活里随时随地的分享,不再奢望友人全情投入的关注。博客变成了一个自吟自唱、静候知音的场所,就仿佛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上,我们已无法指望从哪个固定的忠实朋友那里得到足够的支持与分享,只好转而用文字结一张网,等待这个或那个流萤自投罗网。如此说来,博客虽是一个人的舞台,却为看客设置了不少雅座。在这个主角愿望如此强烈的时代里,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有一个廉价舞台似乎大有裨益。特别是,这个舞台允许主角随时上演,允许观众随时观看,愿意的话,宾主双方还可以来点互动。当然,为了避免冷场的尴尬,你最好也常去别人的舞台搞搞礼尚往来。
在这样的舞台上,人们会上演什么呢?有一点可想而知,一旦有了假想的观众席,我们就再也无法上演纯粹的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