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读书时间越来越少,可能工作和家庭的因素比较多。记得初中喜欢看一些言情小说,师范里喜欢看世界名著。那时,每个星期一次的借书时间是最令人兴奋的。每次捧着借来的书如饥似渴地品味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简爱》、《巴黎圣母院》……给我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走上教育岗位后看的基本是教育杂志和书籍,《魏书生工作漫谈》《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同样给我的教书生涯带来触动。最近两年看的基本是关于育儿的书籍,《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现在培训机会多了,接触的专家广了,对于看书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学校中组织教师读书活动,学生读书交流。自己身为领导更要以身示范。今天我想谈谈在校长培训班时一位老师介绍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好奇、欲望使我迫不及待地买到了这本书。记得跑了很多的书店都找不到此书,连新华书店省店也没有,无奈只能从网络上寻找。期待已久的书终于邮寄来了,那个兴奋啊!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话。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刘彭芝校长问自己:“做教师时,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没有成为科学家,我不后悔,因为我的许多学生成了科学家。”
做人应有自己的梦想。刘彭芝在接任校长时,就给自己的学校定下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办成一所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我们的老师也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借用刘校长的话来讲:“做教师时,人生大事就是做一名好教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所学校,需要一股劲风吹动起来,汹涌澎湃,奔向她应该到达的目标。一个教师,更需要一股劲风来吹动。
当天,我就开始按计划开始读书。本以为人大附中的校长应该是个男的,没有想到是女的,而且年龄比较大。这给我这个年纪轻轻的校长一个很大的冲击。没有看几页就心潮澎湃,她的思想,她的干劲,她那孜孜不倦你的投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让我心底的那根弦深深地拨动。同样是校长,虽然我是小学校长,但是我们的使命是一样的。反思自己两年来的工作,虽然已经很鞠躬尽瘁,但是没有一个计划和目的性,一味搞基建,软件建设太不够,管理艺术甚是缺乏。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汗颜,越来越身陷其中,心潮澎湃,内心一阵又一阵的感动、惭愧、幻想……才明白教育原来可以这样做的;才明白,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工作;才明白,爱是一种多崇高的思想……我真的是在庆幸,庆幸老师的推荐,自己的执着。如若不然,我不是白白浪费了一次与伟人对话的机会?以后的时间里,我天天和刘校长对话,聆听她的教诲,想自己的工作。其中的一些章节,我是来回读了许多遍,让激动一次又一次盈满心怀,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历练。
我时刻反思我来到世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
少年时代,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我走上了教育之路。从此,我的人生大事便与教育连在了一起。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
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
没有成为医生,我不后悔,因为我的学生可以成为医生。
孟子讲,人生有三大“至乐”:一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三大“至乐”我曾全部享受过,我的人生是快乐的,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当看到这时,我扪心自问,想想自己的一生是为什么而来?“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我的秉赋是什么?我来到世上是做什么?还有作为教师是不是也享受到了与刘校长同样的快乐?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与刘校长比起来真的很渺小,没有一个具体的为之奋斗的目标也许这就是教师与教育家之间的差距吧?带着对作者的崇敬与对自己的困惑一气呵成地读完了全书的十一个章节。全书十一个章节的内容分别阐述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二章:名师是名校的中坚;第四章:教学改革为终身学习奠基;第十章:激活每一个细胞;第十一章:干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干事更重要等内容对自己的思想和教研工作很有启发,让自己受益匪浅。我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大爱无边。
苏俄革命家捷尔任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流淌在这本书字里行间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正因为刘彭芝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大爱无言,“润物细无声”。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因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勇于打破陈规陋习、“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彭晓博士,还是“三无人员”(无本科文凭、无本地户口、无耀眼的工作经历)肖淼,只要能符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只要能够为学生和学校创造价值,都被她尽收囊中;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才能严于律己,在管理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以大德去掉“改革中的血腥味”,以“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的精神成为“领跑人”;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甘于牵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了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刘彭芝在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真可谓“爱的教育”,它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刘彭芝自己,正如刘彭芝所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第二个体会是:志存高远。
刘彭芝的志向成就了她今天的辉煌,她的教育思想是争当世界一流。她一心要把人大附中办成世界一流的中学,包括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生来源、一流的课程深度和广度、低于世界水平的师生比例、一流的硬件设施、充足的财源、毕业生能有考入一流大学的较高的比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及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这十个“一流”是刘彭芝1997年提出来的,她自当“领跑员”,不歇脚地为此奔跑了七年,而且跑成功了。这个争当世界一流的志向就是让刘校长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在其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这个志向也成为她的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第三个体会是:工作到位。
仅举一个与我们工作紧紧相关例子,“名师的打造”。刘彭芝提出的是从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打造名师,作者在“名师是名校的中坚”这一章节写道:学校工作好比大树,干部队伍、员工队伍好比是枝杆、树叶、花朵、果实。一般来说,直接开花结果的,只有教师队伍。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建设。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人才的竞争是根本的竞争,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一流学校必须有一流师资,名师是名校的中坚。梅贻琦教授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对中小学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名师,也就无法成就名校。刘彭芝扬言:“我要让人大附中成为世界一流学校,让我的学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让我的同事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面对教师的成长,刘彭芝这样说,她也正在努力这样做,她坚信“幸福源自终身发展”。例如她在现有教师中间培养博士,为白秀芹老师创造条件帮助她获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专业的博士学位,她推荐教西班牙语的马欣老师出国进修,推荐何龙老师赴日本公派留学……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数不胜数,人大附中的教师们惊叹在自己的学校“有许多优质资源,有学不完的知识和本领”。
用刘彭芝自己的话来说,要培养名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体制作保障。我们要求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那么仅仅靠教师的责任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并保持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如果教师投身教育事业能够获得终身的发展,那么幸福感就会源源不断,那么“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和热爱才是充沛的”。这个体制包括用崇高的理想激励人才,用宏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合理的待遇奖励人才,用深厚的感情留住人才。这样的体制建立了,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才有根本保证。
书中有好多值得我们细品的内容,确实被刘彭芝教育家的事迹所感动,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孔夫子“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脱下长衫,穿上草鞋,与牛大哥做朋友”,皆几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站在伟人的肩头看世界,原来,世界这样广阔,自己所知确是如此了了,不学习,又怎能释然得立于三尺讲台,又怎能无愧于人间岁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