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己的眼睛自己爱——视觉“亚健康”

(2008-07-17 11:41:11)
标签:

保护眼睛

电脑

近视眼

视频终端综合征

健康


      自己的眼睛自己爱——视觉“亚健康”
  

          ■现代生活方式让都市人处于视觉“亚健康”

        ●视觉与都市化环境相适应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居住的环境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不断改变着环境的同时,本身又受变化了的环境影响。都市化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在带给人类各种方便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功能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谈到视觉,大家都知道就是看不看得见东西,其实视觉和生物进化是密切相伴随的过程。人类的视觉是在生物界发展得最完美、最高水平的视觉,不但能看见东西,还有立体视觉和视觉认知过程。人类在远古时代,要有很好的远视力、追踪能力、运动视觉、夜视力才能适应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方式。现在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大中城市已进入都市化阶段,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视功能、视觉也有了新的要求。


        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其中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器官。古代中国人就造词“聪明”,代表一个人有思想、有智慧,“聪”代表有很好的听力,“明”代表视力,其实古代的人就知道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与他的听力、视力的好坏密切相关。


        艺术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讲,眼睛确实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人的全身唯一能够用肉眼看到的血管就是眼底血管,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动脉硬化等一些全身疾患,唯一能看见的神经也是颅神经中的视神经。当一个人丧失了视力,他所累及的不是一个人,而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压力。


        ●视觉“亚健康”值得每个人关注

        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视觉感受,都市里的人们享有比农村的人们更缤纷复杂的外部世界,视觉认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类更多的视觉体验。从普通意义上讲,近几年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眼的健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得到有关视觉健康的知识。


        环境对人们视功能的影响呈多方面和多层次。都市化带给人类视觉功能和疾病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眼病、高血压眼病、以及目前非常“流行”的“干眼症”亦逐渐增多。


        反过来,由于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都市中传染性眼病如沙眼和营养不良性眼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视觉的“亚健康”问题。许多人的眼睛并没有明显器质性损害,但却影响平时的生活质量。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曾对门诊的病人进行了调查,发现6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他们感觉眼睛不舒服,眼睛出现干涩,易疲劳,充血。另外,长期视疲劳还会引起黑眼圈。


        ●都是都市生活惹的祸

        都市化的文明已造成了人类眼部疾病和功能的变迁,近视眼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近视眼的发生除与遗传有关外,与环境的关系亦非常密切,特别是和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本世纪近视眼的发病率还会逐渐增高,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与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越来越依赖近距离的视觉功能,远视力的功能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特别是都市化的环境进一步限制了我们一部分视功能的发展。


        虽然我们的“眼球”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视功能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类的运动视觉亦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可能不能像长期生活在具有宽阔视野的环境中的人们有那么灵敏的扫视功能。


        都市中的人们受环境、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与之相关的糖尿病眼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第3位的致盲眼病。

        大气环境的污染、电脑屏幕的辐射、环境中各种反光材料等造成角结膜及泪腺功能的下降,慢性结膜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亦不容忽视。

        随着都市交通的发展,眼外伤的数量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对眼睛有害的机会增多,增加了眼受伤的机会。

        ●视频终端综合征———办公一族抵挡不了

        视频终端综合征,是指由于长期注视电脑或者电脑屏幕,眼瞬目动作减少,泪液不能很好地均匀分布在眼表,导致眼干、眼涩、疲劳,慢性结膜炎等眼部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干眼症的一种。


        长时间用眼对眼睛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现在很多人来就诊的时候就说,觉得自己看电视时间长了眼睛就会特别涩、特别干,有时候也有头疼、眼睛疼的状况,看东西也很模糊,长时间操作电脑、玩电子游戏机或看电视后常会有眼睛疲劳、干涩、发痒、灼痛、畏光等问题出现,令办公室一族防不胜防。


        由于视觉环境的改变,因长时间看电视、看电脑所造成的“视频终端综合征”,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眼科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由于视觉环境的改变,“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发生将大量增加。


        由于电脑荧光屏由小荧光点组成,眼睛必须不断地调整焦距,以保证视物清晰,时间过长,眼肌就会过于疲劳。同时在注视荧光屏时,眨眼的次数会降低10%,减少了泪液的产出;而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眼睛干涩不适,严重的甚至会损伤角膜。办公楼环境中空调的频繁使用导致眼泪水加速被吹干。


        预防电脑终端综合征,首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保持电脑屏幕跟眼睛的距离50~60厘米;

         ■配备专用的电脑椅,调整好座位高度和靠背角度;

        ■荧光屏的几何中心最好位于视平面以下,但在15度角以内;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次使用电脑的持续时间不要太长,每隔50分钟休息10
      分钟。

        ■应特别强调定时休息的重要性,这是预防眼睛疲劳的最有效方法,最好每隔一小时左右站起来走一走,到窗口远望一会儿。不仅对眼睛有好处,对健康也大有益处。还可以滴一些可以使眼部保持润滑的眼药水。对于驾驶、阅读等视力疲劳引起的眼睛不适,也可以用定时休息的办法来调节。


        ●白领患上“老年病”

        许多疾病与老化密切相关,而且目前的情况是,白领中老年眼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不过许多眼疾如果能早发现、治疗,便可以避免或减轻。

        白领最常见的“老年”眼疾包括高度近视、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等。高度近视导致玻璃体出现浑浊,眼前有飞蚊,这与白领对眼睛保健的重视程度
      不够有关,应定期检查。

        老花眼一直是老年人的常发病。一定年龄后,由于晶体老化失去弹性,调适能力降低.导致看近物时模糊。但有很多未到40岁却已有老花眼症状的人,与所配眼镜度数不正确有一定关系。


        白内障是晶体老化浑浊而导致的。目前并无药物可以医治,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白内障影响日后生活与工作的人来说,手术可以帮助病患恢复极佳的视力。轻度白内障病患可配戴适当的眼镜及太阳眼镜,点眼药水及口服药物可延缓白内障进展。白领在平时出门就应该戴上太阳眼镜,防止紫外线过度照射伤害眼睛。


        青光眼的成因是老化使泪水出口阻塞,眼球内水分无法顺利排出,造成眼内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视力受损,中国人似乎更易发作青光眼,情绪是其中的一个诱发因素。40岁以上的人至少每年要检查一次眼压,如果早期发现可以采用医疗手段控制眼压,防止恶化。


        ■近视是生活方式关联性疾病

        数据显示

        ■近视眼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近视率可达50%-60%,在医学院校,近视率甚至高达70%-80%,小学3、4年级的近视率也达到30%-40%。


        ■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 22%,而大学生高达76.74%。

        ■我国是近视眼的患病大国,1995年的调查显示有3亿人患有近视眼,占世界近视眼病人的33%,其中病理性近视眼超过200万人。

        ■一些资料显示,女性的近视眼发病率要高于男性。东方人、犹太人较多,而黑人较少。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等亦存在联系。


        ●大城市近视率越来越高

      
       近视眼是一种最常见的屈光不正,人们对它的认识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WHO已把它列入亟待解决的可致盲性眼病之一。


        对近视的成因,现在有很多种说法,但比较公认的原因是与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可以导致睫状肌在极度调节的状态下工作,初期可以成
      为调节性近视(就是一般说的假性近视),不能缓解后就发展成为病理性近视。也有人认为黄种人的基因对近视的易感性比较高。现在已经筛查到了很多基因突变点,但对近视的真正成因还没有定论。


        在城市,大家把很多精力花在近距离阅读上,近视眼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近视率可达50%-60%,在医学院校,近视率甚至高达70%-80%,小学3、4年级的近视率也达到30%-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