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有幸参加彭城书院夏令营“追寻老子的足迹”游学活动,一年前,我错过“追寻孔子的足迹”研学之旅,一直遗憾不已,所以对此次游学期待已久。书院游学与一般旅游不同,主要在一个“学”字,在“游”中“学”,最令人向往的是每次“游学”,先生总会在合适的场所讲学论道。本次游学共三次讲学,先生阐释了道是什么,道在何方?至今历历在目。
第一场讲学,地点:明道宫老君台,主题是“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此两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先生说,要进入众妙门要用好两个密码:以感恩之心感通天地自然;以无我之心连接大道本源。感恩的心是什么心?是同理心、同频心。“感”这个字为上下结构,上为“咸”即“都”的意思,下为“心”,结合起来就是拥有同样的心。这个“同”是玄同,是同于道。人的心,道的门。心若敞开,大道自来。道不是拿来讲的,虽然语言对悟道有帮助,但若只记住了言教,就离大道远了。大道是至虚至静的,人能致虚才能忘言,能守静才能忘教,这时大道的能量才会流经,因为此时我们心中没有了障碍,畅通无阻了。
无我心是什么心?是天地心、圣人心。天地无私、圣人无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当无我的时候,瞬间就可以接通大道本源,以及天地自然、圣贤祖先的能量,产生无法想象的加持力。无我心就是圣人心,就是“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一种大义大利、大仁大勇。明白这个道理,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为何经历艰苦磨难、穿越风雨岁月,始终屹立不倒并且愈发坚毅的原因。无我利他的价值观,已经与炎黄子孙的命运融为一体,刻入我们的民族性格,成为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
第二场讲学,地点:玄奘故里,主题:“抱一精进”。 玄奘大师的一生和贡献,堪称“完人”。
他的精神和普通民众的关系融为一体,被老百姓所认可,所敬仰。什么是玄奘精神?可能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先生说,玄奘精神就是抱一精进的精神,就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而奉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它有三个特性:一是超越性,二是广泛性,三是恒久性。这种精神超越了生命的形态,超越了国家和种族,超越了不同的信仰,也超越了古今的时空范围,升华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理念。一千多年过去了,玄奘大师仍被奉为全世界的文化伟人,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书院人定以玄奘大师为榜样,精进抱一,薪火传承,把“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第三场讲学,地点:函谷关,主题:“道法自然”。
上午十时三十分,函谷关前凉风习习,天远地阔,我们面朝东方,向老子行三鞠躬礼。这时,老子仿佛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先生以天地为课堂,以青山古道为背景,开启了《道法自然》的现场讲学。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要向地学习厚德载物,向天学习自强不息,向道学习自然本来样子。今天所有,都是过去所为造成的,明天的美好,都是今天的选择创造的,合道而生,逆道而亡。面对当下,我们要祝福,不要担心,因为祝福是正能量,担心是负能量,心想成真,梦想事成,让我们绽放自己,作合道的自己。
先生常说,来书院做什么,就是增能长慧,就是实现“活好走好”的双重目标,就是完成“一世解脱到永远”的使命。如何做?这次游学给出答案:一是,无我利他。想起国学班毕业时,先生的赐字“無己”,一直不知其意,也不常用,直至整个九月,我一直患得患失,甚至因为没有被肯定或表扬,而情绪不稳。从本月起,用好先生赐字“無己”,创造价值,无我利他,深植于心。二是,抱一精进,“六实”活动生活化,每天六件事,读经、静坐、拳操舞,抄经、唱歌、写心得;坚持做就是“抱一”;用心做,就是“精进”。三是,道法自然。回归本来样子,去习性,化秉性,亮天性。《问道心得》中说:《道德经》是修炼人生的一面镜子,镜子的功能是内观自己,照亮自己,完善自己。读《道德经》就是读自己。学《道德经》、用《道德经》、做行走的《道德经》。
道是什么,道在何方?道在身旁,就在我们追寻的路上。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0组成员、2023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文字组与编辑组成员、国学启蒙班助教 王德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