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毛泽东诗词鉴赏》讲座侧记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5年11月5日,星期三的上午,彭城书院迎来了又一期福德班的课程。七点四十分,身着印有“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十二个大字的红色义工服的老师们,已各就各位,以谦和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前来修学的同修。迎宾、签到、引导、行上课礼、主持…每一个环节皆井然有序,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真诚的关怀。
八时整,福德班的新老同修已齐集明伦堂。在万俐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端身正衣,齐声诵读中华经典《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欲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朗朗诵经声回荡于堂宇之间,庄严而恢弘。读经既毕,同修移步明德操场,习练养生拳,舒展身心,预备接下来的课程。
九时整,国家优秀社科专家、书院院长汉风先生带来《毛泽东诗词鉴赏》系列讲座第四讲。讲座伊始,全体同修肃然起立,齐声高唱《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嘹亮而深情的歌声,与书院的朱栏黛瓦、翰墨书香交织融合,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庄重氛围。这首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经典旋律,不仅为接下来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活动奠定了崇高的情感基调,更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完成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场域与精神上的双重共鸣。
接着先生引领大家一同鉴赏伟人毛泽东于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鉴赏诗词,先生并未将视角局限于诗词的文字与格律,而是深入挖掘一代伟人毛泽东那波澜壮阔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他引导大家思考:为何毛泽东能于重重困境中,始终保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其力量的源泉,正是那颗“无我利他”、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这与《道德经》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教义深相契合。先生指出,毛泽东的生命历程,正是一位实践者将个人能量融入民族复兴大道的生动写照,其本身就是一首充满“道”的力量的壮丽诗篇。
在随后引人深思的分享中,先生将讲座的精神内核与长者们的生命关怀紧密结合,展开了一场关于“破迷开悟,一世解脱”的生命教育。他巧妙运用《道德经》的智慧,为长者们厘清迷雾,指明方向。先生谈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其厚度与高度。《道德经》有言:“死而不亡者寿。”真正的长寿,是精神与能量的永存。我们来到人世间,最大的使命并非纠缠于生活琐事、物质得失这些“鸡毛蒜皮”,而是借此难得的“人道”机缘,完成生命的根本性升级——即“修身证道”。
他引用《大学》之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无论身份地位,修身是人生的根本。而彭城书院所倡导的“修六实”——读经典、习拳法、抄经文、唱德音、行善举等,正是为长者们量身打造的“修身”法门。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却都是“顺道而为”的实践,能帮助大家在日常中不断累积正向能量,如同为生命之根浇水施肥。
针对长者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烦恼与病痛,先生给出了源自道家智慧的“心药”。他解析“闷”字为“心困于门内”,指出绝大多数疾病源于情绪,尤其是“生气”。他传授了“不生气”的简易法门,并倡导“三件事”处世原则:自己的事,尽力就好;别人的事,尊重就好;老天的事,接受就好。这正是对《道德经》“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思想的生动实践,能有效减少内耗,保持身心和谐。
最后,先生以充满希望的话语勉励所有长辈:彭城书院是圣贤的道场,是弘扬中华道统的课堂。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寻找一时的消遣与乐子,而是为了获得生命的根本智慧。他呼吁大家珍惜光阴,怀着紧迫感,积极参与“六实共修”,将主要精力用于修身积德,因为这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命圆满,更是泽被后代、光耀门楣的根本之道。正如《道德经》所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一人得道,福荫全家。
薪火相传,新程启航。本次课程在长者们备受鼓舞与启迪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满怀信心,携手共赴光明,决心在彭城书院智慧的引领下,让生命的下半场,成为一段走向觉悟、光明与永恒的辉煌旅程。希望大家携手并进,紧跟书院的脚步,在曹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加载中…